分享

骆元光

 疾心 2017-04-27

  骆元光(732—793),中亚安息国(又名帕提亚,今伊朗)人,唐朝中叶名将。

  原名李元谅,本姓安,因父辈来中国经商,居住长安,少年时为宦官骆奉先收养,改名骆元光,身材魁伟,美须髯,有勇有谋。初为宿卫军士,因军功任太子詹事,上元元年(760),升任镇国军节度副使,驻屯潼关十多年。建中四年(783),原卢龙节度使朱泚发动叛乱,攻入长安,唐德宗逃往奉天。骆元光从潼关前往救驾,克复华州(今陕西华县),升任华州刺史、御史大夫、镇国军节度使,不久,加官检校工部尚书,封武康郡王。次年,与副元帅李晟等人联合收复京城长安,迎德宗还宫,加官检校尚书右仆射,食邑七百户。

   贞元三年(787),吐蕃与唐请求和盟,将和盟地点定在平凉。骆元光随和盟代表浑减驻军潘原(今四十里铺镇曹湾村),他认为盟所距离潘原六七十里,吐蕃人多诈,如有紧急情况,无法知道,希望在更接近盟所处驻军,以防不测,浑减不同意。浑减走后,骆元光到盟所二十多里处驻军。平凉劫盟事件发生后,杀死宋奉朝等人,浑减一人夺马急走,吐蕃骑兵紧追不舍,幸得骆元光之兵接应,始得生还,吐蕃见骆元光严阵以待,方才退兵而去。后唐德宗为骆元光赐姓李,改名元谅。

   贞元四年(788)年春,骆元光任陇右节度使,驻守良原(今灵台县梁原乡),先后修筑良原城、崇信城,实行军屯制度,发动军民开垦大量田地,每岁收粟菽数十万斛,保障了军需,修筑连弩台,派侦探了解敌情,加强军事防御,强有力地保卫了唐朝江山。贞元九年(793)十一月病逝于良原。

   骆元光在平凉一线活动了十年时间,这里留有大量与他有关的历史遗迹,如崇信县的养马厩、康王井、元谅寝宫、元谅墓,灵台县的“黑水珠”(河堤)、烽火台、良原城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