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据说,每个创业者都假装读过这本书

 好文章净化心灵 2017-04-27

五分钟读完《创业维艰》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

创业,是风暴大潮中的求生;打工,是温室雨露中的摇曳。在体制内,大企业的环境中,很难体会创业者的那份艰难与艰险。也难怪本书的作者把书名的副标题写成——“如何完成比难更难的事”。

的确,创业,是事业生死的挑战,是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的就是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毅力。

因为亚马逊的多次推荐,让我这个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创业的人,买了这本关于创业的书,也体会一下作为一名创业者的艰难与艰险。

作者是霍洛维茨,最大的名气来源于两个身份,其一是硅谷的资深创业者,创了了几家公司,都成功实现了被巨头以数十亿美金的价格收购;其二是硅谷知名的天使投资人,为skype,facebook,airbnb等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互联网新贵。

而这本书,主要是他第一个身份的经历的纪实,以及他这段创业经历之后,对于管理与经营的一些体会心得。

可能对于我而言,更吸引的,是本书的前半部分,也就是作者对于自己创业历程的白描般的写实。

作者本·霍洛维茨

在这些创业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创业的艰难。一个初创的公司,如同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如何在市场中生存,如何让公司得到机会,并发展壮大。

这其中似乎有着太多太多的难题,如何找到你要找的人,如何在你的客户犹豫不决的时候攻克这个难关,如何在公司现金流只能支持2周的情况下迅速寻找到资本市场的帮助。

这些不是一个个浪漫的故事,不是一杯杯闲情的咖啡,这里面很多时候,一个决定,一个举措,一个方法的偏差,都有可能造成一个公司的万劫不覆,都有可能让你的创业付之东流。这种艰险,绝非打工状态的你我,可以体会的。

比如作者讲到的一个故事,一个他们公司最大的客户,对于他们公司的产品产生了抱怨,想不再续约合同。而如果丢掉这个客户,就意味着公司必然倒闭了。

为了保留这个客户,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公司的资源都被调到起来,频繁飞到客户那里,进行沟通谈判,在取得60天改进期的缓刑之后,又把所有技术力量集中到客户这里完成不可能的升级。

最后,通过收购一个客户看重的其他应用的公司,实现了客户对于本公司产品服务的认可,这60天的惊魂终于度过,而在这60天里,作者作为CEO,几乎没有完整地睡过觉,而整个人都处于极其高速运转的状态下。

而平时我们打工,也会忙,也会熬夜,也会通宵加班,也会觉得自己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对比在自我创业状态中的人,你才会发现其实还是对自己不够狠,或者说并没有觉得真的需要那么拼搏。

因为两者最大的区别不在体力的消耗,而在内心的煎熬,前者可以失败了依然谈笑风生,因为自己只是打工的,尽力了就好;而后者却是面对生死,失败了,就可能失去了一切。这是完全不同的压力与危机。

我也细致品味过身边自己创业的朋友与自己的状态区别,那份投入,那份尽力,那份拼搏,那份全情,都不是我这种还可以在会议室发发呆,刷刷手机,脑子里一片空白的状态的人可以比拟的。那是只属于创业者的状态。

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电影《中国合伙人》。

关于三位利用英语创业的年轻人,如果当年他们都成功出国,选择了一份安逸的事业,就不会在废旧仓库中的汗流浃背,在冰雪里面刷广告的凄惨,但也没有了后来属于他们的成功。片尾让我们感动的,不就是这份经历艰险后成功的可歌可泣的情怀吗?

创业,是件很艰难的事情,是要经历“生死”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任何人可以教你创立一个公司的方法,只能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