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提出者在追匈奴时,顺路收编了一罗马军团

 好了明理 2017-04-28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提出者在追匈奴时,顺路收编了一罗马军团

在说超中国历代名将的时候。陈汤这个名字似乎不那么耀眼,不过他的故事却很具有传奇色彩。

陈汤是西汉中后期的一位将领,在汉元帝时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当时匈奴已经发生了分裂,五个单于争立,其中又以郅支单于最为凶狠,而且势力最大。郅支单于与康居(今新疆北境至俄罗斯境内)结成同盟,欺凌西域各国事还数次囚禁、杀死汉朝的使者。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提出者在追匈奴时,顺路收编了一罗马军团

公元前36年,陈汤作为西域都护甘延寿的副手,一起出使西域.当时他们只带了很少的护兵,可是陈汤看出郅支单于的威胁,就建议甘延寿趁其羽翼未丰之,调集西域各国兵力讨伐郅支单子。甘延寿赞同陈汤的看法,但是他要奏请朝廷批准,陈汤认为公卿们难以统一意见,朝议必将久拖不决,可甘延寿坚持要走上奏的程序,适逢此时甘延寿生病,陈汤就用矫诏的办法,假传圣旨,调集汉朝边境的屯田兵以及西域车师国的兵力,准备攻打郅支单于。甘延寿在病榻上得知此事,想要阻止,陈汤居然手握剑柄,威胁甘延寿:“大军已经集结,你小子还敢阻挠吗?”甘延寿无奈之下只好和陈汤带领各族士兵四万人,攻打匈奴。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提出者在追匈奴时,顺路收编了一罗马军团

汉军远程奔袭.到达康居境内,击败了康居的军队,随后进逼郅支城(在今萨克斯坦境内)。郅支单于没想到汉军居然会攻过来,慌忙率军抵御,但是他只有三千兵力,并不是汉军的对手,陈汤命令士兵围住城池,四面放火,汉军趁机猛攻一举击杀郅支单于.杀敌一千五百,俘虏及投降者千余。甘延寿和陈汤就派人将战果报告给皇帝。在陈汤给皇帝的上疏中,友谊流传千古的名句:悬壶(郅支单于的)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提出者在追匈奴时,顺路收编了一罗马军团

陈汤所指挥的重要战役,就是这么一场,但是这场战役却足以使其进入古代名将之列。战后。关于陈汤矫诏问题,在朝堂上形成讨论。朝臣大多认为,陈汤、甘延寿矫诏出兵,是死罪;但是作战毕竟胜利了,可以功过相抵,不赏不罚。后经刘向等人争取,汉元帝还是赦免了陈汤的矫诏之罪,并给与封赏。

不过陈汤本人的生活作风也不是很检点,后来又触犯法律,一度人狱。但是在关于西域的重大问题上,汉朝君臣都愿意征询陈汤的意见。

关于郅支城之战,还有一些有趣的传说。史料记载陈汤在与匈奴作战时,遇到了一支排着密集方阵的西域步兵部队,他们被陈汤击败并俘虏,陈汤把他们安排在了汉朝边境地区,并建造了一些“骊靬城”让让们居住。匈奴是游牧民族,没有正规的步兵,那么这些步兵一定来自别的民族。而其作战方式,则类似罗马军团。历史上罗马帝国曾经派兵东征,其中一支部队走失,不知所踪,近现代即为西方学者提出,特步兵就是这支罗马军队。后来又有考古学者到甘肃,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城,城中的骨骼明显接近欧洲人。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提出者在追匈奴时,顺路收编了一罗马军团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提出者在追匈奴时,顺路收编了一罗马军团

另有人类学者对当地的一个村落进行调查,发现该村村民具有一些白种人特征,DNA检测的结果也显示其有欧洲人基因,根据这些研究,国内也有学者认可了陈汤当年遇到的就是被匈奴雇佣的罗马军团这一观点,而位于甘肃永昌的这个村落,就是罗马人的后裔。“骊轩”则是罗马团的音译。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提出者在追匈奴时,顺路收编了一罗马军团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提出者在追匈奴时,顺路收编了一罗马军团

传为古罗马人后裔的村民

虽然这个说法很有传奇色彩,不过我们站在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考虑,则依据不足,牵强附会之处很多。有证据表明骊轩城的建造要远早于郅支城之战,而所谓“欧洲人血统”,其实也可能来自于中亚。因此,这个研究成果在国内史学界遭到了普遍的质疑,我们也不易轻易相信。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提出者在追匈奴时,顺路收编了一罗马军团

永昌县的雕塑:中间为汉朝官员,两侧为古罗马人

中国商业地理 | 作者:赵志超

发现商业背后的地理逻辑,呈献地理之上的商业奇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