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高邮——千古大河的遗迹——清水潭

 海陵子 2017-04-28
清水潭堤段曾是里运河大堤上著名的险工患段。从高邮城北10公里处的马棚湾到清水潭南端,长约3.3公里。明隆庆《高邮州志·卷二》云:“清水潭在州北二十里,故县村新开湖旁,上有龙王庙。”据扬州地区大运河防震抗震指挥部1976年10月土质资料汇编记载,这一段堤身就建在从高邮湖至射阳湖的一条古河槽上。古河槽宽约4公里,河床淤土深度最深达真高-27米左右,这条古河槽名叫石梁溪。明隆庆《高邮州志》云:“石梁溪,在州治西北,自天长县发源入新开湖。”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与晋国争霸,在邗城城下开挖深沟,引长江水向北,经武广、陆阳两湖之间,下注樊良湖(在今高邮西北20里),转向东北入博支、射阳两湖,又折向西,经夹耶至末口入淮河。这条运河因临邗城,被后世称为邗沟。邗沟从扬州至樊良湖段的河道为新开河段,而樊良湖至射阳湖段的河道则是利用石梁溪旧有河道。所以造成河线迂曲,向东绕了一个大弯子。
  由于海潮及风力的推移作用,在东海上出现一个新沙洲,长约80公里,以产盐著称,汉时称为盐渎。接着盐渎与长江北岸、淮河南岸沙嘴相接,将里下河浅水海湾封闭为泻湖平原。平原上散布有大大小小的湖荡沼泽。最大的射阳湖,至宋代时周围仍达300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五湖之一。石梁溪水受阻,不能再继续流向大海,而只能流至射阳湖。后因高邮湖诸小湖水位抬高,漫过漕渠(唐时称邗沟为漕渠),在漕渠至新湖边线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湖泊,至宋初已被称为“新开湖”。漕渠被沦入水下,漕船开始在湖中行舟。由于新开湖散漫多风涛,为了减轻湖水对漕船的为害,宋天禧四年(1020年),江淮置制发运副使张纶于高邮北沿湖筑堤200余里,称为湖堤,并“锢巨石为十石达,以泄横流。”由于有了湖堤的阻隔,石梁溪水受阻,不能再流向射阳湖,而只能流至新开湖。湖堤以东的石梁溪河段,被称为清水潭。清水潭现长2600米,陆家溜以东已被淤涨为唐墩等荡。唐墩等荡表层以下即为淤土。此次建筑同(江)三(亚)高速公路遇到困难,后经修改设计,采取加固措施,比原预算多开支了一千多万元。
  据《盐城水利史话》记载,在射阳县新坍乡与建湖县东乡毗邻的靠渔湾,也有个名叫“清水潭”的大塘,其潭深超过20米,水面约有30亩。1990年初,清水潭畔新塘村村民周正明,一心想抽干潭水看个究竟。他有一个亲戚从台湾回来探亲。在他的资助下,周正明购回一吨柴油,租用七台机泵,抽了五天五夜,潭水下降3米多。水位下降到5米时,潭水仍然是一篙子下去不能到底,而且潭四周出现多处塌方,位处十几米外的供销站屋墙也出现裂缝。在此情况下,周正明只好草草收场,以免酿成更大的损失。这个清水潭与高邮的清水潭是否有着某种关连,目前还不得而知,还有待于进一步进行考证。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开始夺淮。由于黄淮水患经常发生,使高邮湖诸小湖湖面不断扩大,这就给湖堤的安全造成了威胁。因为清水潭段湖堤堤身建在石梁溪淤土层上,所以极易发生溃决。据《淮系年表》云,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十月,高邮大雨,决清水潭,郡守吴铸坚塞之。”这是清水潭堤段形成后有史料记载最早的一次决口,后为高邮军郡守吴铸所堵塞,并在清水潭建造了五龙祠(又叫五龙王庙)。
  清代初年,当时由于经过40多年的战乱,堤防失修,水患严重。从顺治十五年(1658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苏北淮河下游地区有25年连续发生洪水,里运河先后在高邮清水潭决口8次(为康熙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五年、十九年),里下河地区洪水经年不退,大批田地沉没水底,鸡犬之声不闻。康熙九年(1670年)秋,年方30岁的蒲松龄应同邑友人孙蕙邀请,到宝应县作幕宾,帮办文牍。第二年三月,孙蕙调署高邮州,蒲松龄亦同往高邮。这一年汛期清水潭再次决口,蒲松龄曾两次到清水潭决口处视察。他亲眼目睹了“清潭决口波如山,云水万顷相钩连”的严重水灾以及老百姓因水灾“转河壑而散四方”的悲惨处境,写下了《清水潭决口》和《再过决口放歌》等诗篇。这些诗如实记录了淮河水患给高邮人民带来的苦难,发出了“精卫衔石入沧海,徒竭民力糜金钱。河流地上杯盈溢,此塞彼决何时竣”的感叹。
  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调任安徽巡抚靳辅代替王以新为河道总督,总理治河事宜。康熙十七年,靳辅奉旨堵塞清水潭决口,但是由于清水潭决口南北宽300余丈,水深七八尺,且与湖水相连,“湍波冲激”,很难施工。当时南河分司蔡音达礼等估需57万两银子还不敢保证必成。靳辅的幕僚、民间水利家陈潢察看了周围地势和水情,认为只要10万两银子就够了。可是没有人敢承担这项工程,于是陈潢便决定亲自负责施工。他抛开原来的决口向湖中另筑了两道偃月形的土堤,东长605丈,西长921.5丈,首尾均与旧堤相连,这样运河就在高邮湖内形成一个大弯道。至次年竣工,运堤屹然巩固,仅费银9万两。陈潢担负的这项工程,不仅花钱少,而且质量也很好,不再经常溃决,从此漕船经过这里一帆风顺,再也不会受漂溺之苦了,因而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嘉奖,名新河为永安河。
  同治五年(1866年)高邮湖河水势盛涨,东堤岌岌可危,于六月二十七、二十八等日先后启放车逻、南关等坝之后,水势未见消落,东西岸皆漫塌过水。二十九日清水潭迤南二闸之墙被水冲卸,带塌堤身,决口长186丈。里下河平地水深丈余,田庐被淹殆尽,人畜漂溺无数。高邮邑人谈人格《清水潭决纪事》诗云:“准拟今年秋,高廪与云齐。支祁(注)忽肆虐,一饱纵鲸鲵”“可怜千万村,浊浪迷高低。富家得船去,余劫归犬鸡。贫者不及迁,泪没如凫鸥。”结果四名官员(其中道员、同知、千总、标协各一人)以“疏于防范”的罪名被摘去顶戴或撤职,漕运总督吴棠也被“交部议办”。总河张子万会同江督李鸿章相机堵塞,并奏派两淮盐运司丁日昌就近督办,扬州候补知府程国熙副之,于当年十一月初十日兴工,经一月余合龙。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确保里运河大堤防洪安全,1956年从高邮到界首筑了新东堤,将清水潭放入大运河东。据1980年7月7日邗江县长江护岸工程指挥部测绘的高邮大运河马棚湾水下地形图查得原清水潭位置已在现大运河内中心偏西,有大、小两个深潭。大潭在南,潭口直径约200米,小潭在大潭之北约600米,位处马棚大湾南的直线河段开始处,潭口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在施工过程中曾发生滑坡,两坡加筑了平台,成为复式断面,坡度加至1:15。由于地基淤土层较深,目前堤身仍在不断沉陷。最大沉陷量已达0.9米。为了减轻荷载,堤顶上仅加做了浆砌块石子堰。1976年抗震期间又采取了加固措施,加做了30至50米宽的平台,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堤基。新中国成立后,虽有几次大的洪水,但清水潭堤段都没有发生溃决。
  注:支祁,即传说中的淮河水神支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