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派中医大师韦立富:针灸治病有三个关键因素,你知道吗?

 乐山有大佛 2017-04-28


小编导读

桂派中医大师韦立富,早年师从我国著名针灸学家朱琏,对朱琏针灸学术思想及其独特的针灸手法领会和体验深刻,韦老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五十余年,技术精湛,坚持取穴“少而精”的原则,临床经验丰厚。韦老认为,针灸治病有三个因素很关键,到底是哪三个?且看正文!


针灸疗法作为人们防治疾病的一种手段,其生存与发展莫不与其临床疗效的高低直接相关。针灸疗效受多方面的、复杂的因素影响,包括辨症和诊断正确与否、疾病的性质、病人的

机能状态、针灸工具、穴位选择与相互配伍、针灸的时间和时机、针刺手法、针刺方向、深浅、患者的体位等因素。在临床工作实践中,要发挥针灸治病的最大效果,必须使针灸对机体神经系统起到应有的兴奋或抑制作用。因此,一定要掌握好针灸治病的三个关键因素:刺激的手法、刺激的部位和刺激的时机。

一、刺激的手法

抑制法和兴奋法是对神经系统,尤其是高级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能和管制机能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刺激手法也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临床上强调抑制法和兴奋法的练习和规范操作,可以保证针刺的质量、疗效。按取穴的多少、刺激的强度、频率的快慢、留针时间的长短和患者感觉的轻重、灸法的不同种类等诸多因素,分为抑制法和兴奋法两大类。其中,抑制法和兴奋法又各分为两个型。

1
抑制法一型(简称“抑玉”)

用于各种剧烈疼痛(如牙痛、头痛),痉挛、哮喘发作,高血压病危象,精神病的狂躁型,以及炎症的急性期。具体方法:医者手持毫针,缓慢捻进法进针后,继续缓慢捻转而又快慢结合,使刺激逐渐增强,必要时可用捣针。患者的感觉一般先在局部产生胀感,而后产生舒适的酸、麻和触电样感觉,如线状向上下或向周围扩散。当病人有较重而又舒适的感觉以后,留针30~6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行针一次。有的可作安全留针24~48小时。温和灸或熨热灸10~30分钟。所以取穴要少,刺激量要大,要给予长时间的强刺激,频率要快,要有节奏。取穴少,安全留针时,取穴更要绝对少。“少而精”,“少”就是要少到只取1~2个主要穴位;“精”就是根据病症取关键穴位,且取穴定位准确。三国时代的名医华佗,就主张“少而精”。他治病,用穴不过几个,用药也不过数剂。当机体出现病态,其神经系统、大脑皮层上,必然存在异常兴奋的病理灶。如果想把这一病理兴奋灶抑制下去,把它打消掉,最好的办法是选择适当的穴位,给以长时间的持续性的强刺激。那么,这种刺激反应到大脑皮层上,就成为单一的良性刺激,它可不断地向周围扩散,最后,可把病理性兴奋灶抑制住,病也就好了。如果给予机体刺激的穴位多,大脑皮层上出现的兴奋点也就增多,势必引起皮层抑制不完全,效果相互抵消,则影响疗效。

2
抑制法二型(简称“抑域”)

用于一般的疼痛、痉挛和一般慢性病及老年人和儿童,因其神经的敏感性及耐受性均较一般成人稍脆弱,用轻于“抑玉”手法的刺激,已可达到抑制目的。例如:治疗神经官能症、老年人高血压病和儿童哮喘病发作时,多采用“抑域”手法,即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对一些一时诊断不明的疾病进行治疗时,亦可用此型。具体方法:医者手持毫针,缓慢捻进法进针后,用缓慢捻转的手法捻针,频率平稳,当患者出现局部的或放散的酸、麻感觉后,留针15分钟左右,轻捻提出法起针。温和灸或熨热灸10分钟。“抑域”取穴较少,但较“抑玉”稍多,每次取2~4穴,刺激时感觉较重,但较“抑玉”稍轻。较舒适,频率保持平稳。

3
兴奋法一型(简称“兴玉”)

适用于休克、虚脱、中毒昏迷的急救、瘫痪、麻痹或感觉减退或丧失、反应迟钝和精神运动过度抑制等病症的治疗。“兴玉”取穴多,一般取4~20个穴位,主要取末梢敏感部位的穴位,如十宣、十二井穴。刺激量大,时间短促,患者感觉重。具体方法:快速刺入法进针后,将针捣动,使用短促而强烈的浅刺,当患者出现痛、胀或触电样感觉,即可迅速抖擞法起针。有些穴位完全不留针。灸法用雀啄灸法10~30下(一起一落为1下)或30秒钟~2分钟。

例如:对休克、虚脱和昏迷的急救,取人中、十宣、十二井穴、百会、涌泉等穴,用短毫针或三棱针或圆利针,对上述穴位给予短暂而强烈的浅刺,或雀啄灸。使机体上产生的多个兴奋点传导、冲击大脑皮层,从而打破皮层的超限界抑制,唤起正常的兴奋作用,生命得到挽救。病人苏醒后,恢复了正常兴奋作用,就不必再多针其他穴位了。运用“兴玉”手法,治疗桡神经麻痹、臂从神经麻痹、小儿麻痹症,也是取患侧肢体多个穴位,给予短暂的强刺激,灸法用雀啄灸10~30下,从而收到较好疗效。

4
兴奋法二型(简称“兴域”)

适用于休克、虚脱、肢体瘫痪、弛缓性麻痹或感觉减退和丧失,反应迟钝、局部肿胀及末梢神经疾病、血管障碍疾病、婴幼儿疾病的治疗。取穴一般较多,即比“抑域”多,但比“兴玉”少,每次取4~6穴,刺激量较轻,时间较短促,患者感觉轻。具体方法:刺入捻进法进针后,进行短促的浅刺,患者有稍胀而舒适的感觉或短时间的麻、触电样感觉。留针2~5分钟。迅速抖出法起针。温和灸和熨热灸3~5分钟;雀啄灸约50下。

这四种不同的针灸操作手法,作用原理和治疗的病种有所差别,但不是绝对的,孤立的。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和当时神经机能状况,以及对针灸的反应等情况,而灵活掌握运用。有的病可以单独采用“抑玉”“抑域”或“兴玉”“兴域”手法;对有些病,也可以同时运用两种作用截然不同的手法操作。如在患侧局部或病灶附近的穴位,采用“兴玉”或“兴域”手法,而在健侧或远隔部位(循经取穴)的穴位,采用“抑玉”或“抑域”手法,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对小儿遗尿症的治疗,就可以取下肢的足三里或三阴交或阴陵泉穴,用“抑域”手法;同时取下腹部的关元穴或中极穴,用“兴玉”或“兴域”手法进行治疗,收效更佳。

又如: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可取四肢的足三里、阳陵泉、外关、中渚或后颈区的风池、完骨等穴,每次取其中1~2穴,用“抑域”手法;同时,在耳区周围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新会等穴,每次取其中2~3穴,则用“兴玉”或“兴域”手法治之。

二、刺激的部位

选择刺激部位,即选择穴位,而不是非穴位(阿是穴除外),针灸的穴位与非穴位相比疗效有显著差别,取穴不准,会大大影响针灸临床疗效。选择适当的穴位,要根据诊断、辨证,考虑穴位的经络循行、归经、主治病症、所在的位置与神经节段及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对某些方面有特效等。在考虑穴位的同时,还要考虑穴位的特异性,它体现在穴位适应病症各不相同,另外还要考虑穴位的配伍,也就是穴位与穴位之间,有共同性、规律性,也有特殊性,它们之间有协调作用,也有拮抗作用。有的一穴可以治数病,有的是数穴治一种病。有的病以取局部或邻近部位的穴位为主,远距离(循经)取穴为辅;也有的病症,以取远隔部位的穴位为主,局部(近距离)取穴辅助之。总之要根据病情而确定针刺的穴位。可以形象地把穴位配伍比喻为用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根据神经反射调节原理,将十四经穴与神经系统结合,治疗不同的疾病,要根据其所在部位,取相应的反射区域中的穴位。现将各系统疾病常用的刺激部位(穴位)归纳如下。

1
呼吸系统疾病

上呼吸道疾病,主要取上肢肘关节以下的手背桡侧线、手掌桡侧线和正中线的穴位及口鼻区、颈前区的穴位。肺部疾病主要取背部第1~5胸椎间各线和胸部乳房以上的穴位及上肢背面桡侧线的穴位。

2
循环系统疾病

主要取上肢肘部和肘部以下掌面正中线、尺侧线和背面尺侧线的穴位,以及后颈部的穴位;下肢膝部以下前正中线和后正中线的穴位。

3
消化系统疾病

在腹部取穴,对于胃病,取脐以上各线的穴位;对于肠病,取平脐和脐以下各线的穴位;对于食管病,可配合取胸部正中线的穴位;对于肝胆病,取背部、上腹部和右侧乳以下胸部的穴位。对于消化系统疾病,足三里是一个重要的穴位,手三里对肠蠕动过慢效果较好。

4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主要取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下肢内侧面的穴位。

5
神经系统疾病

主要取头部、头顶部和后颈部的穴位,以及四肢远端的穴位。

6
五官科疾病

眼病主要取眼区、后颈部、头部和背部第7~11胸椎间各线的穴位、上肢肘关节以下手背面尺侧线的穴位、下肢膝部以下前外侧线的穴位;耳病主要取耳区、颞区、头后区耳郭附近的穴位、上肢肘关节以下手背面桡侧线和正中线的穴位。

7
增强免疫力的穴位

主要取背上部和肘、膝关节附近的穴位。治疗神经衰弱,也可应用这些部位的穴位。

8
止痛的穴位

主要取远隔的穴位和疼痛部位附近的穴位相配合治疗。对内脏活动表现机能亢进者,取远隔的穴位;机能衰退者,则需取患部附近的穴位。

9
瘫痪的穴位

主要取患侧肢体的穴位,配合健侧及腰背部穴位。

根据穴位的作用把穴位分为局部性的和全身性的两类。局部性穴位,是指病灶部或其附近的穴位,既有局部性作用,也可有与远隔部位的穴位同样的作用;全身性穴位,是指病灶远隔部位的穴位,无局部性的作用,而是通过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发生治疗作用,或仅有增强体力及免疫能力的作用。例如,治疗急性胃炎,取全身性的穴位足三里,配合局部性的穴位中脘及上脘穴;治疗虚脱症,则取全身性穴位,头面、躯干、四肢末端的穴位都用。另外,在选择部位(穴位)的同时,还要把取穴与针刺手法相配合,如机能减退的病人局部用兴奋法,远端用抑制法;机能亢进的病人远端、局部均用抑制法;昏迷的病人局部、远端均适合用兴奋法。

三、刺激时机(时间)

针灸治病要收到应有疗效,除了掌握刺激手法和选择适当的穴位以外,还要掌握针灸治病的时机(时间)。由于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故中医学十分重视“因时制宜”,这在针灸疗法中体现得更为突出。《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说明人体生理功能与天时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所以不同时间的针灸治疗,其疗效也会有所不同。后世把《内经》“候时而刺”的思想发展为“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学说初步揭示了人体的生理活动节律,说明了择时针刺的重要性。

“时机”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多指有利的)”,这就是说有利的时间和机会就是时机。然而,这个有利的时间和机会又是有限的,错过或丧失了就不易复得。由于疾病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特点,能否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与特点把握好治疗时机,也关系到针灸的疗效。人们的生活条件、体质状况、神经机能状况和患病的原因不同,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也不相同。因此,有些慢性病需要每天针灸一次,连续针灸10~15天,休息3~7天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针灸治疗,即按疗程进行治疗;急性病一天需要针灸几次,如服药一样,一天两次或三次,特别是剧烈疼痛,需要一天针灸数次,以使疗效相对延续和巩固;病情稳定的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的,可以隔几天针灸一次;定期发作的疾病或有先兆的病需要在发病前针灸;周期性发作的或发作性疼痛,要在发作时针灸。有的病需要长时间留针,以巩固疗效。如针灸治疗疟疾,多数是在其症状定时发作前1~2小时针灸最好,控制住疟疾的发作后,要留针,可长时间留针1~2小时,这样可能因为针灸刺激神经系统造成了不适合疟原虫生活的条件,因而有的失去活动能力,有的被消灭,病也就好了,如在发作后针刺则疗效大大降低。再如针刺麻醉一般在术前10~30分钟开始针刺为宜。痛经则需要在每个月经周期将至时提前3~5天针刺,月经结束即可停止。在治疗休克病人时,患者刚刚发生头昏、怕冷、皮肤苍白、全身无力、血压下降时,立刻针刺人中或合谷穴,可以阻止病情发展,并消除已出现的症状。在休克已发生时,除取人中、合谷穴外,需要取更多的穴位,如十宣、十井穴,才能收效。

针灸治疗急性胃炎,在发作时治疗,即能治愈。在急性症状消除后,可继续针灸两三天,每天一次,巩固已有效果。针灸治疗慢性胃炎与急性胃炎也不相同,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在初期阶段要连续每天针灸,到巩固阶段可以休息几天,再针灸一个疗程。

治疗神经性呕吐,有的患者开始进食便吐,随后饮水也吐,后来见水也吐。这说明在他大脑皮层上已形成病理兴奋灶,需要将它抑制下去,呕吐才会停止。在针刺时,还要抓住时机给患者喝水,如无呕吐,再进少许食物,也无呕吐,起针后便能够饮食了。这也是一种选择时机的治疗方法。

还有神经衰弱,属机能减退的病症,这种病有时需要每天针灸一次,连续治疗一个时期,但如果是伴有失眠时,时机的把握就更重要了,如在其睡前1~2小时针灸,且留针至患者睡着后起针,坚持治疗几天,患者就能自己入睡了。

另外,对许多疾病来说,早期治疗和晚期治疗其疗效大不相同,如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若能在发病后及早针灸治疗,疗效很高,反之拖延3~6个月或更长时间才开始治疗,疗效会大大降低。

总之,我们对刺激手法、刺激部位和刺激时机尤为强调,这是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抓住针灸治病的这三个关键因素,针灸治疗效果将会有一个大的提高。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