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你的焦虑,知识救不了,唯有自己的心可以!

 dawn的图书馆 2017-04-28

王阳明:你的焦虑,知识救不了,唯有自己的心可以!

王阳明

王阳明的哲学提倡的回归内心。他非常明确的提出来:人人心中有个圣人在,因此,我们要找到自己心中的圣人,做回心中的圣人。

一、为什么人人心中有个圣人呢?

王阳明不再像以前的人把圣人解释得那么高大上,而是非常直接地说,人人都可以做到。如果我们反省,就会发现,我们时时刻刻有很多的念头,比如说我我们想喝水,想去看电影,我们突然很讨厌老板,今天不想起床,我们恨死了那个占了我们车位的人,等等。

这些念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善意的,一类是恶意的。我们自己知道,当我们起了这些念头的时候,他们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比如我想喝水,这个念头我知道很好,没什么恶意;但是我恨死了那个占车位的人,我就知道自己这样不对,因为明明是自己来晚了。

王阳明说,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心里的善意或者善的念头,并且采取行动,比如看到老人跌倒了我赶快去扶一把,看到别人掉了钱包,我拾起来送给别人,而不是一脚踩住装进自己包里;同时,我们有了恶意,比如恨占车位的人,我赶快通过理智的分析,将这种恨意去掉做到了这两点,就是王阳明说的圣人。所以说圣人是人人都能够做的。

王阳明:你的焦虑,知识救不了,唯有自己的心可以!

二、圣人讲纯度,而不讲分量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块金子,那么孔子是9000两的金子,王阳明是8000两,我们每个人是1两。这是重量上的区别,区别大到让人心碎,让人绝望,觉得我们永远都到不了那个境界。

王阳明却认为,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因为做圣人,追求的不是重量,而是纯度。

什么意思呢?纯度就是指的一块金子里面金子和杂质的比例,如果金子占50%,杂质占50,那么纯度就是50%。而这里的金子,指的就是善意或者善的念头,而杂质指的就是恶意或者不好的念头。

如果我们不断地去掉恶意,保存善意,那么我们的纯度就会越来越高,80-90%,甚至100%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我们和王阳明,和孔子的区别就在于这里,我们要追求的也在这里,而不是跟圣人比重量,比如名气、影响力、贡献等等。

所以说,人人心里本身就有个圣人在,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那个圣人,方法也非常简单直白:就是在我们去起心动念处,为善去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