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刽子手为何用钝刀行刑?

 pgl147258 2017-04-28

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李遹声的夫人露西在其回忆录《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的旅居》中讲述了她在民国安庆经历的一件跟鬼头刀相关的小事。

“鬼头刀”背后:大清刽子手为何只能用钝刀行刑?|淘清朝

当时皖省都督的一个姨太对基督教信仰感兴趣,露西时常去督府见她,慢慢同皖省都督也熟了。有一次,露西的佣人告诉她,前几天刽子手杀人因鬼头刀不快,砍了15刀才把犯人的头砍下来。这让露西感到愤怒和恐怖。后来这事通过上海的报纸传到国外,对露西热爱的中国构成一种羞辱,露西立即到督府要求见都督。

都督同意见她,并倾听她讲述自己的愤怒和难受。露西深知自己无法改变用鬼头刀处决犯人这种野蛮做法,因此她要求都督至少应该把鬼头刀磨得快一点。都督无奈地说,在安庆没有磨刀匠愿意鬼头刀

鬼头刀刃口锋利,背厚面阔,刀体沉重,长于劈砍。因为是送死囚进“鬼门关”,故在刀柄处雕有一个鬼头。但百姓们迷信认为这刀把人送向鬼门关,磨这种刀也会把自己送进鬼门关。砍头砍多了,刀再怎么锋利也会缺口。哪个磨刀师傅愿意磨这种刀呢?

“鬼头刀”背后:大清刽子手为何只能用钝刀行刑?|淘清朝

20世纪初,美国某著名旅行家在其书中描绘了在安庆的行刑场面。他写道:刽子手砍完头,赶忙跑回城里,将刀放在关公庙里洗干净,同时献上一份便宜的祭品,然后他燃放爆竹,以躲避任何不祥的兆头,最后他才去衙门领取应得的800文铜钱。与此同时,在城墙上围观的看客会用高声呼喊和鼓掌等手段,将鬼魂挡在城外。

于是露西请求都督换一把新刀。都督说除非到上海去买。露西请求都督立即打电报到上海订刀,并请求推迟下一次行刑时间,直至新刀买来之后。都督声称那不可能,因为下一批犯人就要到了,如不及时杀掉,就腾不出囚牢关押新的犯人。露西在回忆中说,她是带着愤怒和失望离开都督府的,对皖省都督仅有的一点好感也荡然无存。

露西的脑海一直纠缠着那15刀,那场面如同砍树桩一样,死囚犯那惨烈的呼叫如在耳畔。次日晚些时候,皖省都督告诉她订刀的电报已打到上海了,并且答应她在新刀到来前不会执行新的死刑。这让露西感到一点宽慰,私下觉得这是一个小胜利。

幸亏露西对中国历史所知甚少,倘知道还有剐刑和烹刑,恐怕她会吓得魂飞魄散、花容失色。事实上,砍钝的鬼头刀在当时并非仅此一把,应是相当普遍。刽子手和看客从不关心鬼头刀锋利与否,反正留下的都是“碗口大的疤”。

在贪吏横行、酷刑丛生的古老国度,人心是结着厚茧的,人性是麻痹的。鬼头刀这种鸡毛蒜皮的小细节,也不可能在民国的总统、都督的脑海中出现。他们不是奔忙于南北之争,就是为派系之争而烦忧,结局必然是有人掉脑袋了。

而露西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地享受尊贵的生活,完全可以对那些与己无关的死囚们不闻不问,这既不妨碍她的道德感,也不影响她传递福音的成就感。但悲悯促使她采取了行动,最终她改变了非人道的行刑过程——哪怕只有几秒钟。她身上散发着真正的人性的光辉。

“鬼头刀”背后:大清刽子手为何只能用钝刀行刑?|淘清朝

伊尔丝·科赫

同样是女性,纳粹头号女战犯伊尔丝·科赫是一个美女,她最受指控的,便是杀人后将人皮制成精美的艺术品:钱包,书籍的封套,有灯罩……每一件都光滑细腻,富有弹性。她喜欢音乐,喜欢哲学,但她却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残杀同类,更让人觉得残忍。

不择手段是可以玩到极致的,也包括杀人的花样。据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为剃头室撰有一联:“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倒鲜活地刻画出一些政客和造反者都同样冷血的本质。“头颅”竟成了造反或革命的“目的”,而“手段”则可以“各显神通”。试想义和拳等各种狂潮,无论宣言包装得如何正当、如何漂亮,最后无不以“老夫手段如何”分出胜负,又以“天下头颅几许”作为血的代价。

林语堂说过:“我没有梦想,我也不梦想军阀不杀人,但只是希望军阀杀人之后,不要用二十五块钱把人头卖给被杀者的亲属。”

春风十里,不如读史。

关注微信公众号淘历史(taohistory),和T君一起读历史。

本文作者|苍 耳

文章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