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9东坡印象

 金色年华554 2017-04-28


内容简介有人说他"满肚子不合时宜",事实难道真是如此吗?苏轼一生广交朋友,他有怎样的朋友印象?苏轼为官多年,他又有怎样的官场印象?民间流传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取笑兄长的脸型太长,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那么,苏轼的真实容貌究竟如何呢?

全文:

在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古人所画的苏轼的画像里面,有一幅画像非常值得我们重视,这幅画像据说是与苏轼同时代的一位大画家,叫李公麟所画,画的名字叫扶杖醉坐图,这个画面的形象,是苏轼拄着一个手杖,坐在一块石头上,看上去有点醉意朦胧的样子,戴了一顶子瞻帽。清代一个著名学者,叫翁方纲,他考证过,说这个画距离苏轼本人的形象最为接近。从这幅画像上,我们能够看出苏轼相貌的哪些特点呢?

第一,苏轼身材颀长,他是个高个,苏辙曾经说过,颀然仲与叔,我跟我哥哥都是属于高身材;第二,眉疏目朗。眉疏是什么意思呢?不是浓眉毛,淡淡的眉毛,孔武仲说,紫瞳烨烨双秀眉,就是他,目光炯炯,非常有神,但是他是秀眉,很秀气的眉毛,我们可以理解为,不是浓眉毛。眼睛炯炯有神,目朗,但是不是大眼睛;第三,颧骨高耸,两颊非常清瘦,这个苏轼自己有交代,他在他的一篇文章叫传神记里面说什么呢?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晚上的时候,把灯点亮,自己站在墙跟前,灯一照,自己面颊的影子投在墙上,然后让人就着墙上的影子,把自己的轮廓画下,别人一看,这么过的颧骨,这么瘦的颊面,就是你,所以这个高颧骨,很清瘦的面颊,这是苏轼面部特征里面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第四,很重要的是苏轼的胡须,并不是那么非常地茂盛,相反,胡须很少,宋代有一部史料笔记,叫邵氏闻见后录,这里面记载了苏轼与谁呢?苏轼与他的学生秦观互相开对方的玩笑,拿对方的相貌开玩笑,秦观说,君子多乎哉?这是论语里面的一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做君子的胡须是很多的,凡是多胡须的,但是有道德的人,君子多乎哉?苏轼是很机智、很诙谐、很幽默的人,当即就回了一句,小人樊须也,这也是论语里面的一句话,樊须也是孔子的学生,意思什么呢?凡是胡须多的人,都是小人,你看,孔子说的,但是他取的是谐音。说明什么呢?说明秦观是大胡须,苏轼,胡须比较稀疏一点,这是个铁证。

所以我们从这几点里头勾勒出大致上的苏轼的外貌、体形,高个子,头戴子瞻高帽,面颊比较清瘦,颧骨比较高,眉毛长得很秀气,眼睛虽然不大,但是炯炯有神,而且他的胡子我们说,虽然不是那么浓密,但是只要足够衬托出他的神采,就行了,要那么多胡须干什么,我们这儿讲到的是苏轼的容貌印象,这个对我们了解苏轼,那当然是很关键的。

我们都知道,苏轼是一个超级幽默和诙谐的人,他的朋友跟他在一起,他们之间经常会发生很多奇怪的,但是又和玩儿的故事。你注意,这些奇怪和好玩儿的故事,如果没有相当的学问,你是玩儿不起来的。

有一次,苏轼碰到一个对手,叫刘贡父,这个人专爱开玩笑,有一天跟他坐一块儿聊天,苏轼说,哎呀,想当年我跟我弟弟苏辙,读书准备考进士的时候,生活比较艰苦,但没事,我们天天都吃一顿三白饭,吃着也挺好,刘贡父说,三白饭,没听说过,怎么个三白啊?苏轼说,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碟白米饭,三白饭,很好吃啊,刘贡父一听,是吗?记住了。过了很久以后,有一天,刘贡父说,我请你吃饭啊,苏轼说,很好,你请我吃饭,吃什么饭?我请你吃皛饭。皛饭?苏轼想,这刘贡父读书也不比我少,肯定是一种特别的饭,就去了,去了以后呢,刘贡父说,我专门给你准备了皛饭,你真得吃,让到餐厅里一看,桌子上摆了,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白米饭。怎么回事?这个皛是三个白品子形叠在一起,皛头,本来是一种什么呢?佐饭的一种小菜,刘贡父抓住,你不是说吃着还挺好吃吗?行,我让你吃这皛饭,苏轼一看,不动声色,风卷残云地把当年吃过的这个三白饭给吃了,走了。

第二天,给刘贡父打一个电话,当然不可能是打电话,他告诉刘贡父说,贡父,明天上我们家来,我也请你吃饭。刘贡父说,你请我吃什么饭啊?请你吃毳饭。毳饭?没听说过。刘贡父心里知道,这个子瞻,肯定要拿我开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去看看这个毳饭是什么饭,去了以后,两个人先开聊,聊了很长时间,肚子咕咕叫,刘贡父说,您那毳饭呢?苏轼说,不急,不急,我们两个好容易见面,好好聊聊,等等吧,又聊了很久,都过了正午,刘贡父说,求您了,您那毳饭呢?我想吃了。苏轼说,准备好了,走吧。到餐厅里一看,桌子上什么也没有。苏轼说,你看啊,饭也毛(冇),菜也毛(冇),汤也毛(冇),我们都知道,在南方的方言里边,冇是没有的意思,你知道这个毳是怎么写的吗?就是三个皮毛的毛,品字叠加在一起,本意是什么呢?是鸟兽的那个很微小的小羽毛,这就叫毳饭嘛,谐音嘛,三个都冇,那你就什么也甭吃了。刘贡父说,我知道,你等着我呢,可我没想到,你这个太毒了。两个人哈哈大笑,然后把准备好的饭菜端到桌子上。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当时的北宋知识分子中间,他们经常利用自己的才学,利用自己的学问,开一些比较高雅的玩笑,无伤大雅。

我们知道,苏轼两度在杭州做官,苏轼办公的地方,非常独特,把办公桌直接搬到西湖边上,这个是有史料记载的,宋人的史料笔记梁溪漫志里边曾经说,至冷泉亭,则据案判决,落笔如风雨,分争辩讼,谈笑而办。西湖边最好再下点小雨就更好了,伴着西湖的小雨,看着湖面上浩渺的烟气,手底下不停地判,一会儿就结束了,心情既好,办公效率还很高,在西湖边办公,这是他的一个习惯。我们前面也曾经说过,苏轼办案子,是把法理和人情结合到一起来办,宋代的史料笔记,春渚纪闻里边记载的,有一次,两个人,一个被告,一个原告到衙门里头来,被告是做扇子的,原告是一个绸缎商,被告曾经向原告借了大概有价值两万钱的绸缎,用来做扇子,时间到了没有还,这绸缎商不干了,把他告上法庭,那怎么办呢?一问才知道,这个做扇子的,父亲去世了,贴了一大笔钱,赶上夏天到了老下雨,扇子人家用不上,做出来的扇子卖不出去,这怎么办呢?苏轼想,你是真是判他,必须限期还钱,那就是逼得他家破人亡,可这绸缎商他也要过生活,你不要判他的公正,他自己怎么办呢?思来想去,苏轼就想一个绝活,他就给卖扇子的说,去你们家拿上20把扇子,我来给你卖扇子,把人家钱还了,这人听了还有点发懵,但是知州说了嘛,就回到家里去抱了二十把扇子,一想这20把扇子,一把就是卖一百块钱,也还不了两万钱啊,苏轼二话没说,拿起那个判笔,开始在扇上画一些石头,画一些枯木,画一些竹子,画一些兰花,不一会,20把扇子变成了20把非常精美的扇面,行了,你现在拿到门外头去,拿到外面去,一把至少能卖一千钱,果不其然,这位仁兄拿出去一卖,不是卖,是外头有人在抢,一会儿就把两万钱抢回来了,这个事儿记载在宋代的史料笔记春渚纪闻里面,绝非杜撰。我们前两天也讲过类似的例子,也就是说,苏轼判案,当然要首先依据法律,你欠了人家的钱不还,当然不行,但是问题在于,你要结合实际,你判案的目的是为了公正,是为了能够使原告和被告都能获得尽可能公正的结果,并且这个结果能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有益的结果,而不是判了以后,两个人都两败俱伤,所以这是他判案子的基本立足点,就是立足民生。法律是为民众服务的,不是要迫害民众的,这说的是苏轼在地方上做官。

苏轼不但是大学问家,而且我们知道,他还是大书画家,他最擅长画的就是石头,枯木和竹子。我们都知道,他有一个表兄叫文同,特擅长画竹子,苏轼这个墨竹就是跟他学的,苏轼认为,文同的树子画得好,主要是成竹在胸,所以他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专门就总结了文同画竹子的艺术经验,咱们的成语,胸有成竹,其实就是从苏轼的笔下来的。

苏轼字写得好啊,苏黄米蔡,宋代的四大书法家,他居首。很多人都想要他的字,但苏轼也不是一个见了谁就送字的人,可苏轼有一个弱点,苏轼特别喜欢喝酒,但是没有那个喝酒的本事,每喝必醉,醉了以后呼呼大睡,醒来以后,就索要笔墨纸砚,然后就写一首诗,或者抄一首诗,总而言之,必然要醒来之后做的事情,就是拿着文房四宝,在宣纸上一吐为快,所以人家就抓住他这个规律,老请他喝酒,而且请他喝酒,希望他快点喝,快点醉,快点睡,快点醒,醒来以后把笔墨纸砚放到跟前,他自己有一种遏制不住的书写的欲望,用这种办法,很多人都拿到了字,但这其实都不算真本事。

有一个武官叫姚麟,他没有机会跟苏轼结交,因为他是个武官,但是当时有一个文官叫韩宗儒,这个人因为他的父辈跟苏轼有交往,姚麟就找他说,你看,我虽然是个武人,但是,喜欢这些名人的字画,苦于无法跟苏学士结交,我给你个任务,你给我一张苏轼的字,我给你一只羊腿,怎么样?韩宗儒一听,很高兴,一来要显示自己有能耐,我跟当代的大书法家有交往,第二,这一只羊腿,也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答应了。老给苏轼写信,苏轼那是每封信都得回,信一回之后,就交给姚麟,靠这种办法,得到了不少的羊腿。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苏轼的学生黄庭坚知道了这里面的机关,告诉了苏轼,苏轼听了以后,笑了笑,也没当回事。后来,韩宗儒又给苏轼写信,苏轼因为那几天公务特别繁忙,真的没功夫给他回信,韩宗儒急了,你不给我回信,我没办法得到羊腿,就派了一个仆人去催去,仆人站在苏轼前面,要苏轼当场给他回信,苏轼真的很忙啊,摊开正要写信,突然想起来,好像黄庭坚说过,他拿我这信去换羊腿的事,把笔放下来以后,很从容地跟仆人说,告诉你家主人,本官今天不杀羊。所以你看,这苏轼,我讲的虽然是一个很小的有趣的故事,但是,说明苏轼的书法,包括他的画,在当时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

苏轼在作画的时候有一个基本原则,认为你作的画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有一次,李公麟,当代的大画家,画了一幅什么图呢?就是画面上几个人都围着一口大碗,在掷骰子,当时画面的情景,是那五个骰子都露出来了,是六个点,剩下一个骰子立起来还在那儿转,周围这几个人都张大嘴在叫,苏轼一看说,你这个画画得不对,据我所知,除了闽南人喊六的时候是张嘴的,其他地方人说六这个数字的时候,都是闭嘴的,其他的五个骰子,都是六个点了,最后这个骰子大家肯定都在喊六六六,所以你这个口型不对,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对生活观察得很细,作为一个画家来讲,如果你画的画,跟生活的真实完全不符合,那你这个画也没有什么价值,所以你看,苏轼不但作诗,作文章,写书法是大家,在绘画方面,他也有自己的理念,并不是像我们想像的那样随便画几根竹子,画几块石头,他是观察生活的,他注重绘画方面写生的基本的工夫。

我们都知道,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文坛的盟主,文坛的领袖,所以,像秦观、黄庭坚、张耒这些人都纷纷投在他的门下,是他的弟子。苏轼虽然是文坛盟主,自己有独特的文学的风格,但是,他从来不强求自己的弟子们,一定得遵循自己的创作原则,一定得遵循自己的创作风格,相反的,你们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风格,去进行发展,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这所谓的苏门四学士和苏门六君子,正因为他们的创作风格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这样一种局面,才造成了北宋文坛上繁盛的创作局面。如果大家都遵循一律,写出来的诗,写出来的词,写出来的文章都跟苏轼一模一样,那这个文坛盟主不就失职了吗?所以,要达到这样百花齐放的局面,就必须在苏门的内部,形成一种畅所欲言,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的这样一种创作的氛围,这个非常重要。你是文坛的领袖和盟主,可不是文坛的霸主,不是让你一统江湖的,而是让这个江湖变成一个百花盛开的江湖。

比如说,苏轼和黄庭坚。其实我们知道,黄庭坚的诗到最后自成一派,号称苏黄,而且,我们知道,苏黄米蔡,苏轼的书法是排第一,黄庭坚是第二,两个人的书法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当然他们互相对对方的书法也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要紧,可以大胆地讲出来,宋代的史料笔记记载,苏轼有一次跟黄庭坚在一块儿来天的时候说,您的书法,我看了,确实是进步很快,看上去清新挺拔,不过有一个缺点,我看您这书法,笔画过于瘦弱,像是挂在树上的一根蛇一样,不好看。黄庭坚说,您是我的老师啊,先生的书法我哪敢乱评论呢?可是有时候我觉得老师您这书法显得过于扁平和局促,好像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一样。一般的学生哪敢跟老师这么说话?老师说你的书法笔画太瘦,像挂在树上的一条蛇,引起你的警惕,你要注意,你怎么能说我的书法像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呢?这没有什么。

问题是如果我们真的看了苏轼和黄庭坚的书法作品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他们两个人的这种说法,真是再形象不过了,为什么?这是真话。任何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作品,都肯定有瑕疵,那你畅所欲言,形成这种宽松的创作氛围,对于这些学生将来的发展那是作用很大的,所以我们说,苏门的这些弟子们,他们的结合无一例外的是因为仰慕苏轼的人格、文格、诗格而汇聚到一起的,没有一个人是因为功名利禄走到苏轼的门下,也正因为如此,虽然苏轼后来的人生历经了波折,历经了坎坷,这些弟子,没有一个人反叛他,没有一个人背叛他,也没有一个人背信弃义,忘恩负义,这是什么?这是道德的凝聚力,而不是功利的凝聚力。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苏轼在他所涉猎的每一个单项的领域里面,都不是最有些的,比如说,从哲学来讲,他跟当时的程朱理学相比,显然不能相比,从体系的完备性上讲,苏轼的哲学体系,无法与程朱理学相比,从史学来讲,他的成就显然不能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比,就从诗歌创作上来讲,一代诗圣杜甫做出的重大的贡献,虽然苏轼本人也是一位诗歌的天才,但论起在诗歌史上的贡献来讲,他也很难与杜甫相媲美。我们说,苏轼究竟在怎样的一个方向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呢?我们说,苏轼的优势在于,他一个人占有了所有当时所可能拥有的文史哲,包括艺术的门类,很少有一个人能够像苏轼这样,在所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的领域内全面地展示出自己的才华。我刚才所说的,包括杜甫,包括司马光,他们可能在自己的领域里是第一名,是最优秀的,但是,没有一个人像苏轼这样,在各个领域里边,都表现出了特别卓越和杰出的才华,但这还远远不是苏轼的价值,苏轼更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哪呢?我认为有三点。

首先,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的文学的遗产和文化的遗产。他所创作的大量的诗文作品,是滋养我们,养育我们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最为宝贵的财富,这是第一点。

第二,苏轼以他的亲身的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人格精神的标准,我觉得这个人格精神的标准,可以用两位圣贤的话来表达。第一是什么呢?就是要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现在认真地想一想,这里边刚才提到的每一个环节,苏轼都是在努力地要去做到。我们讲到了苏轼的家庭,我们讲到了苏轼对自己的修养,我们讲到了苏轼怎么教育自己的子女,我们讲到了他怎么为官,还有一句话也特别重要,孟子说的,叫做什么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为大丈夫也,丈夫之气一何壮也。我们想想,孟子的这几句话,真的好像给苏轼的一生做了一个再没有过的一个景点的评价,他真的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任何情况下,苏轼都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人生的价值观,坚持着自己对国计和民生无比的关注和关切。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苏轼所提供给我们的人格精神力量的感召力,一点都不亚于孔子,庄子和孟子。这是第二点。

第三,苏轼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实践以及他的诗文,为我们今后人格的发展树立了一种人格的模式,这是最重要的。在苏轼之前,很多的哲学家,很多的思想家,很多的文学家,都在努力寻找一条更加适合自己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格的模式和道路,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这样一个模式,这样一个道路,未必能够寻找到。到了宋代,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充分发达的时代,终于使得知识分子有可能在各个方面开始建构自己的成熟的人格,而苏轼,就是以他自己卓越的天才和学识,充当了这个角色,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说苏轼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和知识分子最为健全、最为圆融也最为令人仰慕的一种文化人格的模式。所以,千百年来,我们才如此喜爱苏轼苏东坡,才如此敬仰他,同时觉得他是我们人群当中,似乎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把那种超然物外,达观自我,关注民生的精神,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我们所要讲的苏轼苏东坡。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