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树中针灸治痛经验

 昵称29008045 2017-04-28

编辑推荐语

高树中教授擅长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认识分析疾病,主张针药并用,内外合治。认为疼痛原因是失和,即气血失和、脏腑失和、上下失和、内外失和。临床上积累了丰富而系统的治疗经验,疗效显著,值得推荐。

[摘要]疼痛是机体所受刺激产生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觉,常并见于临床各种急慢性疾病之中。高树中教授认为疼痛原因是失和,即气血失和、脏腑失和、上下失和、内外失和。疼痛是失和、不和的症状和信号,其中实而不和即不通则痛,虚而不和即不荣则痛,治疗疼痛主要有通、荣(调)两个大法,具体分为以痛为腧法、左痛治肝胆法、通经止痛法、刺络止痛法、缪刺止痛法、全息止痛法、合治内腑法、阴阳互引法、通关止痛法和流注止痛法。

疼痛是一种感觉,又是对这种感觉的一种情感反应。国际疼痛学会(IASP)将疼痛定义为:疼痛是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

高树中教授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外治学学科带头人,为首批山东省医药卫生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高老师临床三十余载,擅长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认识分析疾病,主张针药并用,内外合治。现将高老师针灸治疗疼痛经验结合典型医案报道如下。

1.以痛为腧法

以痛为腧法又称局部治疗法、见患治患法,即选取疼痛所在的部位进行针灸治疗,是治疗疼痛最常用的方法。《灵枢·经筋》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该法尤适于经筋病的治疗如三叉神经痛、膝骨关节炎等。

2.左痛治肝胆法

左痛治肝胆法即疼痛明显出现在左侧时可从肝胆论治。高老师在临床中发现,如果疼痛出现在左侧,呈弥漫性胀痛,无固定痛点,在活动或拍打后减轻,伴心烦,脉弦或脉左关独大,可从肝胆论治。《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高老师常言“脉独者病”,临床出现脉弦或脉左关独大时,则病在肝。《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高老师认为人体脏腑气机有“三升三降”即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和心肾水火相济。在气的运行中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心火下降以温肾水,肾水上升以济心火,脾升胃降为升降之枢纽。左侧出现的疼痛,多为肝气不升或升之太过而郁于左侧,临床常见肝气郁滞和肝胆郁火外窜经络两种证型。

患者平素急躁易怒,肝气不疏郁于左侧即可出现左侧疼痛且以胀痛为主的症状,多在活动后减轻;气郁日久化火,郁火外窜经络,则在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行处多出现疼痛症状,常表现为左侧肩部拘紧不适,左侧少腹、左腹股沟和左下肢外侧疼痛,在运动或活动患处后因气滞缓解而减轻。高老师治疗时取太冲、阳陵泉、曲泉等肝经、胆经腧穴,方剂以柴胡桂枝汤加减和解少阳,解郁止痛,疗效显著。临床中,也有部分患者出现左关脉独大而疼痛及不适症状皆表现在右侧的情况,该类患者平素多善思,此证多属肝郁脾虚,如部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泄泻前右下腹疼痛,泄泻后则痛减。


病案举例:男,77岁,20151124日初诊。

主诉:左下肢外侧疼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小腿外侧疼痛,于齐鲁医院住院14 d,行静脉注射硫辛酸注射液、口服盐酸曲马多片治疗,疗效一般。

现症见:左下肢外侧过电样疼痛,有灼烧感、酸麻感,左腿无力,心烦,纳差,眠差3年余,近期加重,夜尿频,腿痛时加重,可达67/晚,尿量少,大便干,日1次。既往糖尿病病史27年,心脏搭桥术后6年。20151022日于齐鲁医院行CT示:①L23椎间盘膨出;②L34L45椎间盘左后突出,椎管狭窄;③腰椎退行性改变。舌体胖大,苔中后部黄腻,脉沉细。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

中医诊断:痹症(湿热下注、少阳郁火型)。

针灸处方:头针右侧感觉区、L34夹脊、环跳、阳陵泉、绝骨、少骨、太骨,左取,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周2次。中药处方:苍术15 g,黄柏15 g,生薏苡仁45 g,怀牛膝30 g,柴胡12 g,黄芩9 g,半夏9 g,党参9 g,萆薢9 g,制延胡索15 g,川楝子6 g,生麦芽30 g7剂,水煎服,日1剂,药渣泡脚。针3次,服上方7剂后,诸症明显缓解,治疗2个月后,诸症消失。  

3.通经止痛法

通经止痛法是在辨经论治指导下确定疼痛与何经有关,应该取何经何穴进行治疗的治痛方法。《灵枢·卫气》曰:“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对于有明确和固定部位疼痛的病,可根据患病部位有哪些经络通过而辨其与何经有关,治疗时取其相关经脉的腧穴。《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在针刺治疗前,应仔细诊察患病部位所在经脉循行线上有无压痛、结节、条索状物、局部隆起(属实证),或者局部凹陷、按之虚软等(属虚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可以选取该经的荥穴和输穴配合治疗。如巅顶头痛,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部,巅顶头痛属厥阴头痛,针刺双太冲穴则有针入痛缓(止)之效。如肩周炎患者肩部疼痛时,若疼痛点在肩前部,属手太阴肺经,可选鱼肩穴附近压痛点为高氏奇穴之一,属手太阴肺经,在鱼际穴向下(拇指方向)约0.5寸赤白肉际处,在第一掌骨桡侧肩部的全息对应部位,此处常找到;若疼痛点在肩前外部,属手阳明大肠经,可选三间穴附近压痛点治疗;若疼痛点在肩外侧部,属手少阳三焦经,可选中渚穴附近压痛点治疗;若疼痛点在肩后部,属手太阳小肠经,可选后溪穴附近压痛点治疗。在针刺时注意找准压痛点,随咳进针,并嘱患者活动患处,常会针入痛缓(止)。对于病涉多经的疼痛,高老师根据《内经》“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的论述,提出“有经则辨经,多经求阳明”的学术观点,例如病涉多经的肩周炎,可取足阳明胃经的条口透承山或陷谷等,每收佳效。

4.刺络止痛法

刺络止痛法是针对疾病在络的止痛方法之一。高老师常言在临床经络辨证中,首先要辨疾病在经还是在络,次辨在何经何络,病在经者,应通经,病在络者则应通络。在临床中,一些长期疼痛患者,在疼痛部位可观察到浮于体表、形如小蚯蚓状的黑色血络,或患者疼痛部位固定而局限,高老师认为这些情况均是“病入络”的特点,同时可能伴有脉涩、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肌肤甲错等。此也为高老师临床辨络五法之一。《素问·寿夭刚柔》曰:“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灵枢·经脉》曰:“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当在患者疼痛部位发现形如小蚯蚓状的黑色血络时,应该刺络出血。除刺络止痛法之外,缪刺止痛法、全息止痛法也为病在络的治疗方法,即高氏针灸通络三法,详见下文论述。

5.缪刺止痛法

缪刺止痛法是对于四肢部位固定而局限的疼痛,用上下左右交叉取穴的止痛方法。《素问·缪刺论》曰:“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高老师将“缪刺”概括为“上下左右,与经相干”八个字,在临床中,多选取与疼痛部位左右及上下相对应的部位针刺,这些部位多在经穴附近但又不是经穴,多为一些明显的疼痛点,针刺时随咳进针,并配合活动患处,往往有针入痛缓或痛止的效果。吾师的高氏奇穴中肘灵穴治疗对侧网球肘、跟灵穴治疗对侧足跟痛、踝灵穴治疗对侧踝关节扭伤和膝灵穴治疗对侧膝关节内侧扭伤及疼痛均是缪刺止痛法的具体体现,用于临床,效果立竿见影。

病案举例:女,23岁,2016612日初诊。

主诉:右踝外侧疼痛肿胀1 h余。

现病史:患者自述1 h前因打羽毛球不慎扭伤右踝,右踝外侧疼痛肿胀。

现症见:右外踝尖下部疼痛,肿势高突,难以行走,需他人搀扶,纳眠可,二便调。既往身体健康状况可。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右踝关节软组织损伤。

中医诊断:筋伤(络脉瘀阻型)。

针灸处方:左腕关节阳池穴附近压痛点。先用拇指按揉3060 s,嘱患者活动患处,疼痛有所缓解后随咳进针,嘱其活动患处并慢慢行走,留针15 min,右踝关节疼痛消失,行走如常人。

6.全息止痛法

全息止痛法是根据全息理论以治病止痛的方法。《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推之可千,数之可万,然其要一也。”高老师认为《内经》除我们所熟知的经络穴位系统外,还记载了全息穴位系统,即《灵枢·五色》:“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高老师认为人体不仅有全息对应规律,更有立体分层全息对应规律,即全息是立体的、分层的。人体某一个局部可以反映全身的信息,当人体出现不适时,在该局部的对应点会出现如疼痛、条索状物等反应点,可选取这些反应点治疗疾病。现在临床常用的耳穴、腕踝针分区等都是全息规律的具体应用。高老师根据《灵枢·五色》和《素问·脉要精微论》及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一系列高氏奇穴用于疾病诊疗,效果立竿见影。如鼻胃穴又名方上穴(鼻翼斜上方与鼻骨连接处压痛点)治疗胃痛等胃部疾患时,先用示指或拇指按揉压痛点30120 s,同时让患者行缓慢而深长的腹式呼吸,一般疼痛会马上缓解或消失,如已消失,无需针刺;如减而未止,可再在压痛点针刺。

7.合治内腑法

合治内腑法即应用下合穴治疗六腑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出为经,所入为合。”高老师认为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中不难看出,“合治内府”之“合”并非五输穴之合穴,而是指六腑下合穴,即胃之下合穴足三里可治疗胃病,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可治疗大肠病,小肠之下合穴下巨虚可治疗小肠病,三焦之下合穴委阳可治疗三焦病,膀胱之下合穴委中可治疗膀胱病,胆之下合穴阳陵泉可治疗胆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当脐而痛……取巨虚上廉……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取之三里也……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取之巨虚下廉……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取委阳……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取委中央。”高老师认为大肠病之“当脐而痛”即以大肠募穴天枢为中心的疼痛,治疗应取大肠下合穴上巨虚;胃病之“胃脘当心而痛”即以胃募穴天枢为中心的疼痛,治疗应取胃的下合穴足三里;小肠病之“小腹痛”即以小肠募穴关元为中心的疼痛,治疗应取小肠下合穴下巨虚;三焦病之“腹气满,小腹尤坚”即以三焦募穴石门为中心,应取三焦下合穴委阳治疗;膀胱病之“小腹偏肿而痛”即以膀胱募穴中极为中心,应取膀胱的下合穴委中治疗。

病案举例:男,62岁,200662日初诊。

主诉:尿频,滴沥不尽,小腹隐痛2年余。患者自述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次数增多,滴沥不尽,伴见小腹、腰部、睾丸部疼痛。应用中西医药物内服治疗效不佳(具体药物不详),2005年于某医院检查为前列腺肥大(未见报告单),行前列腺切除术,术后诸症未减反重。

现症见:尿频,滴沥不尽,小腹隐隐作痛,腰部酸痛,会阴部、睾丸部胀痛,舌质淡暗,苔白,脉缓。

西医诊断:前列腺炎。

中医诊断:淋证。

针灸处方:下巨虚双取,平补平泻加电针,留针30 min1周治疗2次。针刺3次后,患者小腹、腰部、会阴、睾丸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尿频症状略有缓解,针刺2 个月后,诸症消失。

8.阴阳互引法

阴阳互引法即应用背俞穴治疗五脏疾病,募穴治疗六腑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难经·六十七难》曰:“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腹为阴,背为阳。高老师在临床中善用背部腧穴治疗胸腹部疼痛,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如原发性痛经疼痛发作时常取十七椎针刺治疗,有针入痛缓或痛止的效果。十七椎穴是临床常用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单穴之一,位于督脉循行线上,为经外奇穴。原发性痛经病位在胞宫,督脉起于胞中,位置相近,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因此针刺十七椎能通过通调阳经之气,调节胞宫,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痛经多为腹痛,腹部属阴,十七椎穴在腰骶部,腰骶部属阳,十七椎穴治痛经体现了“阴病治阳”“从阳引阴”的中医治疗原则。

9.通关止痛法

通关止痛法即通“颈关”和“四关”治疾止痛的方法。“颈关”即颈项部,是人体从头至脚中最狭窄的部位,类似于瓶颈。《内经》特别重视颈项部的腧穴。《灵枢·本输》曰:“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灵枢·寒热病》曰:“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这两篇都详细介绍了颈项部的腧穴。《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高老师认为肩背颈项的胀满不适多为肝气郁滞、颈关不通的表现,在临床治疗颈关不通时,可取局部的七次脉腧穴或天牖五部腧穴,也可远部选取双侧阳陵泉、双侧太冲。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历代医家对“四关”的认识不同,有的认为指穴位,即合谷、太冲;也有认为“四关”指双肘双膝。高老师认为,“四关”之“关”为关节、关口、机关、枢纽,是人体中起转折关联作用的要害部位,“四关”为人体中四个重要的关键部位即腕、踝、膈、脐。“四关”不通时可取十二经的原穴统而治之,除十二原穴外,“腕关”“踝关”不通时可取局部的阿是穴并配合活动或按摩腕踝部。膈(膏)关不通时,取膏之原鸠尾、膈俞、膈关三要穴,并可配伍膏肓俞、膻中、期门;脐关不通时,取神阙、气海、肓俞三要穴,并可配伍天枢、大横、命门。高老师指出,不通则痛中不通还要仔细区分是经不通,络不通,还是关不通。对于经不通者,用通经止痛法;络不通者,用通络止痛法或缪刺止痛法;关不通者,要用通关止痛法,并提出高氏三通理论,认为针刺夹脊穴是通关最常用的方法。

10.流注止痛法

流注止痛法即对于发作有明显时间性的疾病,根据子午流注与营气的时间运行规律而取穴的治疗方法。子午流注研究人体气血的时间运行规律,主要是研究人体之气的时间运行规律。一日24 h,古人称之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即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灵枢》中有数篇论述人体气血流通注入的时间规律。《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高老师认为卫气一天周行人体五十圈,营气每天循行十二经脉一周,即:

营气寅时(35点)从手太阴肺经开始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

→足阳明胃经(辰时,79点)

→足太阴脾经(巳时,911点)

→手少阴心经(午时,1113点)

→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15点)

→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17点)

→足少阴肾经(酉时,1719点)

→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21点)

→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23点)

→足少阳胆经(子时,231点)

→足厥阴肝经(丑时,13点)

→手太阴肺经(寅时,35点)。

营气在一天十二时辰分别运行于十二经脉,当某经营气运行出现问题时,则表现为在这个时间疾病发生或症状加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即可取该经五输穴中“输穴”进行治疗。高老师在临床中用太冲穴治疗丑时的失眠、太渊穴治疗寅时胃痛、太白治疗巳时头痛等。《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高老师常言,针灸得气即可立即起效,而治疗时间性病症针刺治疗时最好是在发病前0.5 h左右针之,并一直留针至发作时间已过再出针,中间每隔510 min行针一次,效果立竿见影。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杂志》2017年第4期,完整原文见链接。

责任编辑:吴俊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