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保康:牌坊湾——贞节女的故事

 襄阳孙金福 2017-04-29
 
 

保康牌坊湾贞节女牌坊

在保康县城关镇豆沙河边,清代乾隆四十一年间,官府为一名贞节女李氏建筑石牌坊,故名牌坊湾,史书又称“节孝坊”。

清代同治丙寅年(1866年)《保康县志新纂》“烈女篇”有记载:“节孝坊在豆沙河距城十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酆普妻李氏建”。又记载:“李氏酆普妻年二十,普亡子继善甫,七月奉亲,无子,咸资纺绩有叹,其苦节难,堪者氏作色,曰若欲相惑耶,即以刀自刺,急救乃免,乾隆四十一年,旌表今祀节孝祠。”2005年夏季,山洪暴发后,在牌坊湾发现了这个石雕牌坊,该牌坊现保存在县文博馆。这是一个古代的“贞节牌坊”,是古时用来表彰李氏死了丈夫守孝三年不改嫁,以自杀表示自己的贞节,符合当时年代的道德要求,是给流传特异事迹的李氏女性而兴建的牌坊,是代表女性从一而终的门楼,是坚贞不二的标志。

 保康新牌坊湾成为旅游胜地

经过实地查考和查阅史料,李氏贞节女的故事概况是,保康县九皇山李善一有一个名叫李氏的女孩,年方12岁,父母非常痛爱她,将她许配给居住在豆沙河边酆府元材的儿子酆普为妻。17岁那年,她还没有嫁到酆家,酆普就因为出天花,快要病死了。临死前酆普对父亲提出了一个要求:“如果能够见到我媳妇一面,那么我死也就可以瞑目了。”

酆元材心疼儿子,当然想满足儿子的愿望。这要是在现代,未婚夫要死了,提出要见未婚妻一面,本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在清代,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酆元材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派了一个丫鬟到李家去商量这件事。如此重大的事情,酆家只派一个丫鬟去谈,我们猜想可能有原因:酆家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办成的事,只是敷衍一下儿子而已;再或者酆家是大家,而李家只是一个小户人家,所以酆家没有将李家放在眼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李善一回绝了酆家丫鬟的请求。可是李氏却私下对酆家丫鬟说:“你回去告诉我的公公、婆婆,叫他们明天偷偷地派一顶轿子来娶我,我会在九皇山顶老槐树下等你们的。”

 如今的保康牌坊湾,交通四通八达

第二天,酆家真的派了一顶轿子,接到了李氏。就在返回酆家的途中,被李家父母追上来了,可是李氏誓死不愿回家,李家没有办法,只好让李氏到了酆家。她见到快要死的未婚夫后,李氏就端水倒药,精心的侍候。其间酆普病情有所好转,一年后李氏生了一个男孩,李氏既要喂养儿子,也要照料丈夫,还要纺纱织布,生活过得十分艰难。就这样连续服侍了丈夫三年。第三年的七月,丈夫突然又病情恶化,临死前,叹了一口气说:“我死后,你一定还会嫁人,可怜我一个人在地下真孤苦仃伶啊。”李氏当场就发誓:“我一定与你一起死,如果违反誓言,天诛地灭。”不久,酆普病死了,儿子也染上了天花病死了。李氏哭得死去活来。安葬完毕,她向众人表态决不嫁人。但是四方百姓都听说了她的事迹,都争先恐后地要娶她。

李氏的公公、婆婆倒蛮通情达理的,也劝她改嫁,可是李氏已经被礼教逼上不能回头的路了,她只能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我靠纺织足以养活我自己的。”就这样为酆普守孝三年,三年里,她又为酆家继养了一个男孩,她辛苦劳作,植桑园,养蚕抽丝,种莧蔴,勤针黹,成为酆家的女强人。她的公公、婆婆屡次劝她改嫁,都被她拒绝了。这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堪者氏作色,曰若欲相惑耶。”这可能是她一个人在野外守墓,结果被一个堪姓男子强奸了,还威胁她、吓唬她,要她嫁给堪某。李氏哭的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失去了贞节,无脸见人,一心想自杀,她的婆婆只好时刻防备着,不让她自杀,但是到了深更半夜的时候,她婆婆因为疲倦睡着了,李氏就偷偷地跑出门外,持刀割腕自尽了。

中国历史上不缺少贞节女人,历朝历代官府对贞节女人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表彰,保康也是一样。清代同治丙寅年《保康县志新纂》卷五“烈女篇”载有20多位贞节女子的事迹。当时成立有专门的烈女机构,大肆提倡贞节,收容安置贞女、节妇。对贞节女的表彰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官府亲自从国库拨钱为贞节女立牌坊,建节孝祠,何其感人啊!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