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行动的,才是符合职校生需要的

 新用户19085124 2021-02-18

——读姜大源先生《职业教育要义》有感(5)

近日,我去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学校参加了几个课题(开题与结题)的评审。其中一个结题(课题)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这个课题的名称是《五年制高职应用文教学项目化实践研究》。我非常惊喜地看到,课题组对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改造。

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是按照学科体系来排序的,即将我们认为学生可能用到的不同文体按照由浅入深地顺序排列,穿插在语文教材中,也有的学校把应用文写作拿出来当作一门课程来上。这两种做法都没有脱离学科体系的藩篱。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即便我们考虑到了由浅入深,考虑到了实用性,学生依然缺乏兴趣,缺乏学习热情。于是,教师们就认为,应用文写作不好教的主要原因就是内容枯燥。事实果真如此吗?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评审课题回家后,我专门与《五年制高职应用文教学项目化实践研究》课题主持人以及学校的部门负责同志通了电话,详细询问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和体会,并希望他们实话实说。他们告诉我,实事求是地说,对应用文写作实施项目化教学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课堂教学生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写作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将应用文写作的“学科体系框架”改革为“行动体系框架”,具体做法是,将散见于四册语文教材中应用文写作内容整合为一系列的活动“项目”,通过这些活动“项目”将应用文的不同文体串起来。也就是说,“项目”即活动,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必然、必须要掌握一些应用文文体的写作。比如,第一个项目是“筹划迎新文艺晚会”,要完成这个项目,涉及到的应用文有策划方案、便条、请假条、留言条、单据、海报等。再比如,还有一个项目是“参加就业招聘活动”,这个项目涉及到求职应聘信、个人简历等应用文文体。当教师布置任务后,学生便积极行动起来,主动翻阅教材书本,熟悉一些应用文文体的写作格式、规范、习惯用语、基本要求等。

通完电话后,我感到欣喜。因为这个课题团队正在做的实践研究,正好契合了姜大源先生在《职业教育要义》中所阐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以及“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观”。姜大源先生认为:“从教学实施的角度来看,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可以归纳为三句话:在目标层面,‘为了行动而学习’;在过程层面,‘通过行动来学习’;在哲学层面,‘行动即学习’。

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之所以不受职校学生待见,其根本原因是它们是“知识的”、“学科的”,而非“能力的”、“行动的”。

令我感到惭愧的是,在我的职教生涯中,曾教过多年的应用文写作,也多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但收效甚微。读姜大源先生的《职业教育要义》才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其框架是学科的而非行动的,我所做的最多只能算是“学科专业知识垂直纬度的难度降低与水平纬度的表述简化”(姜大源语,下同),其知识系统依然是“从外部输入的”而非“学生个体的大脑中有机生成的”。

带着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去读《职业教育要义》有豁然开朗之感,醍醐灌顶之效。带着姜大源先生的教育思想去看待章媛老师的课题,既倍感亲切,又心生敬佩。

当然,这个课题也有一些不足,比如,现在已经实施的项目,基本上是来自于教师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真正需要?既然是“基于行动的”,为什么教师还要花很多时间在课堂上讲授所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格式?在信息化教学的大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应用哪些应用文文体的频率最高?有没有做过必要的调研?实施这些“项目”需要创设哪些场景?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课题组的教师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大胆实践。

20174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