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虾塘底质改良那些事: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土

 花猫01 2017-04-30



俗话说得好“养虾先养水,而养水先养土”,一语道出了养土的重要性。


养完一造虾后,淤积了大量的污泥和有机物(残饵和粪便),这些有机质腐烂后,不仅消耗溶解氧,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而且成为许多种病原体的滋生基地; 


同时,近年对虾养殖面临气候多变、水源污染、病害繁杂,因此必须把好清塘关,消除隐患。根据公司技术部跟踪多年养殖成功的案例,建议清塘按以下步骤操作:


1.清污除杂
清塘后必须排干池水,并用高压泵冲洗,清除池底污泥。

曝晒池底(最好让池底晒至龟裂)或翻耕,以利于表层有机物氧化。

整污、修堤坝、堵塞漏洞,一定要清除池边的甲壳类动物、藤壶、海兔、杂鱼、虾、蟹及其他生物。


2.池塘消毒:
进水充满池底后,用漂白粉全池泼洒 。

3.排解毒性:
对新开池塘、老化塘底以及地质原因造成的水锈、硫、铁、氨含量超标、因工业废水排放造成的养殖池水重金属、有毒元素如汞、锑、砷、铝污染的塘体,在进水5~10cm后相应的去重金属的药品全池泼洒,以排解毒性,降解重金属及有毒因子,消除养殖隐患,并利于肥水培藻、培菌养水。


4.生物净化:
池底翻耙后,将EM菌后全池泼洒,通过复合微生物各菌种的特有功能及协同作用,对被消毒杀死的动植物尸体进行彻底的分解,并转化为藻类所需的营养盐,这样做消除了隐患,同时使池底形成良性的生态环境,为成功养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养虾重在改底
改良底质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虾是塘底栖息动物,塘底环境是对虾整个生长环境的基础,塘底的好坏对水质构成直接的影响。如果对虾长期在池底污染严重的环境生存,不利对虾生长,并且极易引起对虾疾病的发生。


因此生态健康养虾应在改善养殖池塘的底质上下功夫,池塘底质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对虾的健康生长,更直接关系到养虾的成败。

造成底质变坏的原因主要有:
1.大量的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中残余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为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条件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2.大量而频繁的排换水使池塘泥土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流失,造成塘底“沙漠”化,塘底渗漏,保水,保肥的功能减退; 


3.频繁使用化学药物消毒对有益微生物构成极大的危害,使病原微生物产生抗性,致使虾塘逐步失去生态平衡,塘底的自净功能丧失殆尽,底质日益恶化。



底质和水质有何关联:
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质,水质的好坏是底质的表现形式,通常人们是通过水质的变化再知道底质的变化,改善底质是改善水质的基础。


病原通过塘底的有机污染物生长繁殖,再通过水体扩散传播。因此,养水先改底。

改良底质的措施:
1.根据天气、水质状况进行合理投料,控制在投饵后1小时内吃完为宜。

2.前期每15天,中后期每10天施用一次速效底改颗粒底质改良剂,少用或不用吸附型底质改良剂:

市场上很多底质改良剂多以沸石粉等吸附性材料为主,使用后大量吸附水体中的氨等有害物质,沉积池底,造成底泥中氨等有害物质迅速升高,进而发生底臭。


改良底质的方法:

要是采用微生物型(或益生菌)底质改良剂;采用微生物技术改良、养护底质和水质,是对虾养殖技术的重大突破;


据报道,池中溶解氧有54%以上是被底部有机物消耗掉,所以及时分解池底有机物才能减少池底耗氧量,增加水体含氧量,同时预防疾病的发生。

定期使用复合型微生物底质改良剂分解底改,能充分利用复合微生物中各菌种协同作用的功能优势,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等影响底质变坏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不仅可以改善底质和水质,而且从源头控制病原微生物及其病害的蔓延扩散。

改底不忘养水:
'调好一塘水,养好一池虾',改底还须注重养水。水好虾好,水坏虾坏。水质的好坏,受水源气候,水中生物、残饵及生物排泄物等影响。


养水中水色及透明度的调节极为重要。通常水色保持茶褐色、黄绿色为佳,透明度在养殖前期应为30~40cm,中后期应为30~50cm为佳。

弄清水质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是搞好对虾养殖的重要一环。


水质的调节、水质处理在对虾养殖中是经常出现的问题,然而,如何提前发现提前处理这就是水质管理的一般程序是先观察水色(颜色、色度、混虫度、透明度),再对用水质检测设备对水质的各项指标做出检测。

导致pH偏高的原因:
a.在没有外来废水污染的情况下,池塘生物是导致养殖水体pH值变化的主要因素。白天阳光充足的情况下,水中浮游植物繁殖迅速,同时进行强烈的光合作用消耗水中游离C02,使水体的pH值剧烈升高;


而夜晚浮游植物强烈的呼吸作用、浮游动物和养殖虾的生命活动都释放大量的C02,使水的pH值剧烈降低。


这种规律性的变化表现为虾池的最低pH值出现在早上日出之前,pH最高值出现在下午日落之前,白天pH逐渐升高,晚上pH逐渐降低。


由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在中、上水层中进行,表层的pH要高于低层。如果池水的碱度越小,水中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越强烈,则pH的周日变化越大,日较差随之增大。


b.过多使用石灰清塘所引起。

C.水中的C02逸散入空气中可升高pH值。

导致pH偏低的原因:
a.底质酸性物质含量过高,施用化学肥料过多,池中雨水积累及有机物含量过高所引起,pH下降又是水质变坏,溶解氧低的表现。


b.池塘底部沉淀的虾的粪便、饲料残饵和死亡的池塘生物,在细菌作用下发生厌氧分解,产生大量有机酸可使水体pH值降低。C.空气中C02溶解进入养殖水体可降低其pH值。


 pH值对虾的健康及水质的影响
a.pH值低于6.5时,养殖水体呈酸性,呼吸节律加快,代谢频率增加,同时酸性水能使虾的血液pH值下降,血液中氧的分压降低,造成血蓝蛋白运输氧的功能发生障碍,减低其载氧能力,致使虾组织内缺氧,造成缺氧症,使虾的摄食量减少,消化率降低,新陈代谢变慢,生长受到抑制。


b.pH值过高时,养殖水体呈强碱性,使有毒的氨增加(离子铵NH4+转变为分子氨NH3),腐蚀虾类鳃组织,造成虾的呼吸障碍,严重时使虾窒息,影响虾的生长速度。过高的pH值还将影响微生物的活性及其对有机物的降解,造成水质恶化。


C.pH值过低时,使有毒的硫化氢增加(水体中S2-、CN-、HC03-等转变为毒性很强的H2S、HCN、C02),而Cu2+、Pb2+等重金属离子则转变为络合物而沉淀,使之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大为减轻。

pH值偏高或偏低应如何处理?
pH偏高容易造成对虾脱壳困难,食欲减退等症状;

pH偏低容易造成对虾呼吸困难、黄鳃、肿鳃等不良现象,

因而要经常检查水质,若出现不正常现象,应及时做出处理。


水质偏酸(指pH值低于7.5),应用生石灰处理,按8~10ppm(每亩用5~7公斤)用量使用,连用3天,谨记:不要贪图省工钱一次性用量过大,造成对虾应激反应,也可采用追肥逐步提高pH值。


水质偏碱(指pH值高于9.0),有条件的最好排去20~30公分池水,进回20~30公分新水,然后用卓越净水王处理或泼洒红糖(1kg/亩),连用1~2天。


水质偏碱(指pH值高于9.0),有条件的最好排去20~30公分池水,进回20~30公分新水,然后用卓越净水王处理或泼洒红糖(1kg/亩),连用1~2天。(文章来源:中渔海洋-科学养殖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