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血战钢锯岭》:信仰背后的心理诉求和欲望

 wheatfa 2017-04-30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血战钢锯岭》:信仰背后的心理诉求和欲望X

《血战钢锯岭》有人认为主要是讲述的宗教与信仰,但是我感觉宗教与信仰只是电影的冰山一角。鲁迅先生说得好: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样一部《武则天传奇》,广电总局看到的只是范冰冰的半个乳房。这就是看问题的视角和价值取向的问题。
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故事的传奇性在于: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坚持不拿枪的美军士兵,在战场上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以一己之力救出了近百位受伤战友。道斯不带武器、不允许自己暴力、安息日不工作,在常人看来,道斯创造的奇迹归结于他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不但道斯自己,他所在的全连战友都信仰他,并以他的信仰为信仰。有时我们偏执地坚持着某些事情,往往是受我们早年情结的影响。关于道斯的信仰,上战场不带武器,硝烟战火中救回百名战友这一切,从家族动力、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发生了什么呢?
1、攻击性行为,生命的本能
精神分析认为,攻击性行为,是生命的本能,即力比多,是生命力的展现。童年时候的道斯是一个活泼、敏捷、聪明的孩子,为了在比赛中能赢得比他身强力壮的哥哥,他常常会使出各种手段和伎俩,影片讲述了这样两个片段:一起比赛爬山,远远落在后面的道斯喊住哥哥假装有事情要讲,等走近哥哥后,再猛地往前冲,从而在上山拼比中占得优势;和哥哥在家门前的草坪上打架,被压倒在地上动弹不得的道斯抓起砖头朝哥哥头上拍了过去……
可以说,童年时候的道斯内心完全是自由,没有束缚的状态,是随着男孩子的竞争本性去发展自己。母亲虽然不赞同打架暴力行为,但是由于父亲觉得男人就该这样,有输有赢,任其发展。父母的态度让孩子的竞争天性得到了尽情的发展。
2、早年创伤阴影
然而,这只是道斯将哥哥打晕之前。
争强好胜的道斯抓起砖头对着
哥哥的脑门一砖拍下去,哥哥晕死过去,生命危急。母亲的慌乱,父亲的震怒,让道斯第一次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感到害怕。在恐慌中,他看到了壁画中的上帝、天堂、地狱,和摩西十诫中的第五条:不许杀戮!壁画上刻画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件凶杀案,亚当夏娃之子加音误杀弟弟亚伯尔。
上帝的戒律,父亲的暴怒、母亲的担忧、地狱的可怕让他完全被吓到,幼年时期的阉割焦虑被再次激发,巨大的阉割焦虑和对自身攻击性的恐惧让他躲进了上帝的避难所:一切遵从上帝的旨意,我就是安全的。只要我听从上帝的旨意,我就不会受到父亲的责罚,不会被父母抛弃,不会被上帝抛弃。
从此道斯“狼”一样的力比多——攻击冲动被深深地压抑进他的无意识中,成年后的他,看上去完全成为一个虔诚善良、毫无攻击力的“小绵羊”。羊是最温顺的动物,完全依赖牧羊人。在基督的教导中,经常把基督的子民比作羔羊,被牧羊人(上帝)带领,在迷失的时候被牧羊人寻回。小绵羊道斯就是这样遵行着上帝的旨意,全心奉行上帝的旨意:暴力是被禁止的,人是不可以相互攻击的。影片中战友因为他不拿枪而嘲笑侮辱他,打他一拳,挑畔他,并亮出自己的脸让他还击一拳,他忍住不还击……
对别人来说,上战场不带枪,等于白白送死。对道斯来说,不带武器上战场,才是“活”的唯一机会,失掉性命,不至于下地狱,而拿起武器,就是不听上帝的话,不听上帝的话,就意味着死!
3、父亲和上帝
道斯的父亲是一名退伍老兵,一战的幸存者。面对战友死亡,而自己还活着的事实,他极其痛苦,内心充满着内疚和自责,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幸存者内疚”现象。在终日痛苦、抑郁、不断自责的状态里,道斯的父亲成为一名酒鬼,用终日酗酒、浑浑噩噩混日子有意无意地惩罚自己。这样一个经受战争创伤、消沉颓废的父亲让道斯感受到的是暴力和失控。而暴力和失控在让道斯害怕的同时,内心又充满着对父亲的鄙视。面对这样的父亲,他无法完成他的男性身份认同。在战场第一天的夜晚,道斯和战友窝在战壕里休息。提起父亲时,他讲起这样一件事:父亲和母亲发生冲突,醉酒的父亲拿出枪指着母亲,道斯一把抢过父亲的枪,对准了父亲。战友问,你杀了他吗?道斯笑了笑,在我心里,我已经把他杀了。是的,在道斯的心理层面,这个父亲已经被他彻底击倒。道斯接着说,从那之后,我就发誓再不碰枪。冲动情绪下的行为让道斯再次意识到攻击冲动的可怕。在心里杀掉父亲的道斯为自己重新寻求到另一个更有权威更强大的父亲——上帝,他用他的行为完全认同着上帝:虔诚、良善,决不杀戮。
4、家族动力
道斯和其他男人一样,有着上战场的强烈渴望,但是他坚持不碰枪,在军队这个崇尚武力的地方被同伴排斥、侮辱、打击,甚至面临军事法庭的裁判,道斯既不退出,也不放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是最忠诚的物种,时刻准备着为了家族的愿望奉献、牺牲自己,尤其是家族中那些未被看到、未被完成的隐秘愿望或命运模式。这些动力的承接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我们只能看到承接者表面的行为,却很难察觉背后的真实动力。道斯父亲作为一战的幸存者,内心一直有两个声音:一个是,我应该和战友一起死在战场上;另一个声音是,我的战友应该和我一起活着。父亲的幸存者内疚心理,影响着两个孩子,他们在无意识中被家族动力推动着,追随着父亲的心愿:哥哥坚定地奔赴战场,去完成父亲的愿望:我应该死在战场上。道斯则前往战场,完成父亲的另一心愿:把我的战友救回来!
道斯活了下来,而且还救了很多战友。从表面来看,道斯向上帝信守了自己的誓言,从深层来看,在战场上,他完成着父亲未完成的心愿,通过拯救战友的行为,也完成着对自己的救赎——因攻击哥哥、父亲而产生的罪恶感得以消解。
道斯的生存并非完全不能理解,对上帝的信心使他毫无惧意地在炮火中穿梭,冷静镇定地面对局面,最大化地发挥他的优势:反应机敏、动作快速敏捷:手榴弹飞过来,他伸手打回去,另一枚落在地上冒着烟,生死时刻,他飞起一脚,手榴弹在空中爆炸……
影片自然也引发了观影者对“信仰”大规模的讨论与思考。人们寻求信仰归根结底是在追问生命的意义。我们越是强调什么,说明我们越是缺什么。关于信仰的热切讨论,也恰恰说明了当前国人精神层面的空虚与匮乏: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越来越空虚的心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