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策的“隆中对“

 金色年华554 2017-04-30

三国时代,诸葛亮和刘备的隆中队千古传芳,刘备据此实施,最终鼎足三分。

而孙策从无到有,最终扫平六郡,也得意于他的“隆中对”。

这个为他定下“隆中对”的人,叫张纮。

二人相遇的缘由实在是很巧合,是因为各自丧了父母。孙坚阵亡,孙策扶棺还葬曲阿,守丧结束后,举家迁到江都,此时张纮也因母丧,在江都守灵。

此时二人的名气相比,孙策虽是孙坚之子,孙坚天下闻名,孙策还是没有什么武功和建树,况且孙坚部众,包括孙策本人此时都依附在袁术门下。

而此时的张纮,却已经天下有名,张纮年轻时候曾经游学洛阳,学习易经和尚书,后来又学习过韩诗、礼记和左氏春秋,学成以后,回到本郡即被荐举为茂才,当时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都辟他为掾,他都拒绝应召,天下闻名。

就在此刻的江东,二人遇到了,孙策早慕张纮大名,有心求贤请教,尤其是在他现在这种附人门下的状况,孙策多次登门造访,请教天下大势,而张纮应该就像隆中的诸葛亮,虽然原来没有应召,但也在物色着可佐的明主,只是没有像诸葛亮那样被三顾那么出名而已,孙策可是多次去拜访张纮啊。

二人相遇,还是孙策口直心快,上来就抒发大志:

“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於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籓。君以为何如?”

汉祚衰微,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各地诸侯,没有能够扶危济困的,然后叙述了孙坚的功业,谦虚的表示了下自己的志向,并且阐述了自己的方案,先依靠舅舅,丹阳太守吴景,进行招兵买马,接着东边占有吴郡,会稽郡,西边攻打刘表,报仇雪恨,能达到这种情况的话,地盘也有了。

孙策此时还是很谦虚的,想做朝廷外藩,对于现在什么都没有的孙策,跟后来有了六郡的孙权,基础不一样,志向还是先现实点好。

孙策的“隆中对“

按照惯例,张纮谦虚了一下,说自己没水平,估计要让孙策失望了,孙策也按照惯例,继续加把火。

先是给张纮带了带高帽子,接着说若能成功,不会忘记他的勋劳,并且涕泣横流,颜色不变。

张纮于是表示非常感动,也不在客套,开始建言献策:

“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籓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

前面几句就不说了,张纮先是肯定了孙策的计划,接着指出,要依据长江,扫除那些势力,成就功业,要是用这样的功业匡扶汉室的话,岂止是封疆大吏的封赏。

而且更重要的指出,想要成就功业的话,应该与志同道合之士南下,这样会得到更多江南俊杰的支持。

后来果然江东才兴盛,得到江东大族和士人的惯例支持,就是从这里起的好头。这个聚会,奠定了孙策的人才基础。

说看就看,孙策把家人托付给张纮,没有后顾之忧,跑去寿春去见袁术索要父亲旧部去了,从此按照原来的计划,一步一步占有六郡,打下吴国基础,孙策如果不是早亡,最后功业如何,确实也未可知。

这是孙策的“隆中对”,其实三国之间,各家诸侯能够成就功业,都有各家的“隆中对”,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做事情,总要有个规划,规划对了,切实可行成功,错了失败,可能一蹶不振,所以才会考验各家谋士能力的高低,以及对天下形势的判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