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龙凤冈 2017-04-30

【目的要求】

  1.了解肺痿、咳嗽上气病合篇的意义。

  2.熟悉肺痿的成因及辨证论治。

  3.掌握咳嗽上气的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肺痿、肺痈和咳嗽上气病,病变均属于肺,都有咳嗽表现,且有时存在着某些病理联系与转化关系,故会为一篇。

肺痿

肺痈

咳嗽上气

主症:多唾涎沫,短气。

主症:咳嗽,胸痛,吐脓痰腥臭。

 

病机:肺气痿弱不振。

病因:重感风热病邪。

病因:外邪郁表,饮邪内阻及挟有热邪壅气。

病因:多在热在上焦,津液枯燥所致。偶见津伤及气而肺中虚冷者。

病机:热痈血瘀,肉腐血败。

病机:肺失宣降,气逆于上。

转变:若重感风热病邪,可并发肺痈。

转变:迁延日久,伤津耗气,可转为肺痿。

 

【原文讲解】

肺痿

咳嗽上气

肺痈

肺胀

 

→第1条

→第3、4条

→第2条

→第13条

→附 方

→第5条

→第6条

→第11条

→第14条

→第15条

 

→第7条

→第12条

 

(葶苈大枣泻肺汤的临床应用)

 

→第8条

→附方:《千金》苇茎汤方

 

 

 

→第9条

 

 

 

 

→第10条

 

 

 

第一条

【原文】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词解】快药:指作用峻猛的攻下药。

  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指稀痰。

【释义】

  肺痿的成因,是由耗伤津液,而致阴亏,产生虚热,肺燥津伤而成。具体原因有:汗多;呕吐;消渴小便利数;津亏便难加之泻下而更伤津液。肺痿的症状:咳而吐浊唾涎沫,脉数虚。肺痈的症状也有咳,但咳而胸痛隐隐,口干燥甚,脉滑数,其病当吐脓血。其治法应以养津益肺之法,方用麦门冬汤。方见原文第十条。

【中心思想】本条阐述肺痿病因及肺痿、肺痈的脉证和鉴别。

【按语】肺痿、肺痈的病变虽均在于肺,但虚实有别。肺痿是肺气虚弱,枯萎不荣;肺痈则是热邪聚肺,壅塞腐溃。病情一虚一实,迥然有别。脉象也见有脉数虚、脉数实之异。肺痿得之于伤津液而阴亏有热,肺气虚弱不布津液;肺痈起于温热毒邪,壅遏肺脉。至于吐脓血一症,自来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肺痈所独有,如《心典》;另一种认为吐脓血不仅见于肺痈,亦可见于肺痿,如《外台》。

第二条

【原文】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词解】:感受风邪。

  振寒:寒战。

【释义】

  说明肺痈是由感受风热毒邪入肺而成。其病可分三个阶段。

  一、肺受温邪,病在卫分,证有发热汗出恶寒,脉微而数;

  二、风热之邪,内壅伤肺,热入于营,血脉不通,证见咳,口中辟辟燥,喘满,不渴,痰粘稠,时时振寒发热,此热蓄结酿脓之势也;

  三、若热伤血脉,肺叶腐败成脓,则吐如米粥,而难救治。

  (了解肺痈病的病理过程包括风温表证期、毒热酿脓期、成脓期)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肺痈成因,病程分段及预后。

第三、四条

【原文】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三)

  上气喘而躁者,此为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四)

【词解】肩息:谓气喘时抬肩呼吸,是呼吸极端困难的表现。

【释义】

  上气若见有面浮肿,呼吸抬肩,为正虚气脱的虚证,是气有升无降。其脉浮大为肾虚不纳,其证不治;若又见下利,为气脱于上,阴竭于下,故病又甚焉。

  上气证见喘而躁,若因外感风寒,致肺气内闭不宣,气机不畅,水饮内停者,为实证。若肺气郁闭,不得外宣,通调失职,则水阻而作风水。治用汗法发散即愈。

【中心思想】以上两条论述上气证有虚实两种病情。

【按语】实喘多起于暂,邪实脉实,气粗声高,以呼出为快;虚喘多起于渐,脉虚倦怠,喘而气怯,声低气短,但得长引一息为快。三、四两条,以虚实互参,并列比较,尤其明确。“肺胀”两字,即是病机、病性的概括。

第五条

【原文】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 四两,(炙) 干姜 二两,(炮)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词解】:头眩。

  肺中冷:肺气虚寒。

【释义】

  虚寒肺痿的症状:吐涎沫,不咳,不渴,气虚不摄而有遗尿,小便数,本证由于肺中虚冷,故必有头眩多唾涎沫。治疗用温肺益气之法。以甘草、干姜辛甘温化。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虚寒肺痿的证治。

【按语】肺痿病临床以阴亏虚热者多见,但亦有因上焦阳虚,肺中虚冷而痿者。但有人认为此条乃似肺痿的肺中冷证,以其吐涎沫而不咳,与肺痿之吐涎沫而咳对勘,此说可供参考,见《金鉴》。

【教学参考】

  [临床应用] 根据异病同治理论,本方治疗胃脘痛、遗尿、劳淋、吐血、泄泻、眩晕等虚寒病证,有一定效果。有认为此汤干姜服后,刺激口舌及胃粘膜,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而起对抗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甘草对胃肠平滑肌有一定解痉作用。

第六条

【原文】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三两 麻黄 生姜各四两 细辛 紫苑 款冬花各三两 大枣七枚 半夏半升 五味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词解】水鸡:即青蛙。水鸡声,是形容喉间痰声不绝,有如蛙鸣。

【释义】

  此证因外感风寒,闭塞肺气,内发水饮,痰阻气道,呼吸出入而痰气搏击,喉中故发痰鸣如水鸡声。治疗以散寒宣肺,开利气道之痹为法,用射干麻黄汤。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寒饮郁肺的咳喘证治。

【教学参考】

  [临床应用] 以射干麻黄汤治疗寒饮郁肺之哮喘、久咳、百日咳等病,每能取效。关键在于掌握以下辨证要点:①痰多清稀、咳重、胸闷、不渴;②脉或弦或滑或濡,舌苔白腻或滑;③喉中有水鸡声,不得卧,卧则喘甚。若寒邪郁而化热,宜去生姜、大枣、细辛,加石膏、桑白皮、鱼腥草;咳喘甚者加葶苈子;食积纳差者去大枣,加山楂、神曲、麦芽。

第七条

【原文】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

  皂荚 八两,刮去皮,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词解】吐浊:吐浊痰。

【释义】

  上焦有热,煎熬津液,痰热粘稠,壅阻肺气,不能宣降而有闭肺遏息之势。治疗要以涤痰去浊峻药,使胶黏壅盛之浊痰排出。注意所选用药皂荚丸,除痰去垢之力峻猛,为治浊痰闭肺的良药,配以枣膏护正,又峻药之必不可少也。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痰浊壅塞,气道为之不利而至咳逆上气的证治。

【按语】本条所论症状,较上条为重。其痰浊壅盛,而不得平卧,故用皂荚丸治疗。此即徐灵胎所谓:“稠痰粘肺,不能清涤,非此不可”。其适应证是:咳喘痰多,稠粘如胶,但坐不得卧,咳唾不爽,胸满或痛连胸胁,大便难,脉滑胎粘等。皂荚辛咸,能宣壅导滞,利窍涤痰,且药力峻猛故如丸剂,并用枣膏之甘缓其势,须注意其剂量和服法。

【教学参考】

  [临床应用] 《必效》疗病气急,喉中如水鸡声音,无论年月远近,取肥皂荚两挺,好酥一两,上二味于火上炙,去火高一尺许,以酥细涂之,数翻复令得所酥尽止,以刀轻刮去黑皮,然后破之去子皮经脉,捣筛蜜和为丸,每日食后服一丸,如熟豆,日一服讫,取一行微利,如不利时,细细量加,以微利为度,日止一服。(《外台秘要》)

  又治中风口噤不开,涎如潮,用皂荚一挺去皮,涂猪脂炙令黄色,为末,每服一钱匕,非时温酒服。气实脉大,调二钱匕;如牙关不开,用白梅揩齿口开即灌药,以吐出风涎。(《简要济众》)治喉闭风难治者,猪牙皂角一条,用蜜调和,水煎,如急立服,缓则露一宿尤妙。治内外吹乳,乳痈肿痛,已成未成,服之未差,牙皂烧存性,蛤粉炒过,等分为末,每服五钱,好头生酒调之,以醇为度,热服出汗立愈。(《寿世保元》)

  皂荚散尚可治疗小儿厌食症,取优质之皂荚,刷尽泥灰后切断,放入铁锅内,先武火,后文火炒至内无生心为度。研细末,每日1g分两次糖拌匀吞服。疗程3~10日。

第八条

【原文】

  咳而脉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 五两 麻黄 四两 石膏 如鸡子大 杏仁 半升 半夏 六升 干姜 细辛 各二两 小麦 一升 五味 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浮脉,脉象的一种。

【释义】

  饮邪内阻;肺气不宣,阳郁化热,饮邪挟热,故见咳喘烦满,汗出脉浮。治疗以厚朴麻黄汤,宣通肺气,散饮降逆,止咳平喘。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饮邪挟热的证治。

第九条

【原文】

  咳而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

  半夏 半升  泽漆 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紫参 生姜 白前 各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 各三两

  上九味, 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词解】:沉脉,脉象的一种。

【释义】

  沉则主里,咳嗽者,是由于脾虚不运,水饮内结,充溢三焦,上迫于肺则咳嗽,吐痰;外溢于肌表则身肿;治用逐水温阳,健脾利湿,止咳平喘治法。方用泽漆汤。泽漆,大戟之苗也。主消痰逐水;紫参,利大便通水道;桂枝、人参、生姜、甘草,健建脾胃扶正;白前平喘,黄芩清郁热,以成扶正驱邪之法。   本条与上条互参,以脉定证,分别表里上下之病机差异。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寒饮挟热偏里的证治。

【按语】本条与上条互参,以脉定证,分别表里上下之病机差异。

  《脉经·卷二》:“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宜服泽漆汤。”《千金·咳嗽门》:“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厚朴麻黄汤方。”又《千金·咳嗽门》:“夫上气,其脉沉者,泽漆汤主之。”据此,《脉经》、《千金》所载,当是旧文,可补《金匮》之不足。

第十条

【原文】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 七升  半夏 一升  人参 甘草 各二两  粳米 三合  大枣 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词解】不利:干燥不利,咯痰不爽。

【释义】

  肺胃津液亏损,燥火内盛,虚火上炎,故咳逆上气;或津气亏少,不养于肺而成肺痿。皆治以清养肺胃之法。用麦门冬汤,养胃气,以助上焦,胃气生,津液充足,则肺有所养,虚火咳喘自平。故此法亦治虚热肺痿。盖以津液亏少,不养肺气。麦门冬汤,培土生津法也。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虚火上炎所致气逆证治。

【按语】本方证前人多谓即是肺痿之属于虚热者。《肘后方》即用本方“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喉燥而渴”。此外,劳嗽不愈,胃虚呕吐,津枯噎嗝,大病差后咽燥虚喘等证,用之亦多有良效。

【教学参考】

  [临床应用] 用麦门冬汤主治咽喉干燥和干咳。如咳而痰白胶粘,脉象不滑,夜则尿多,此肺燥肝热,为阴虚之咳,用本方轻剂多服即效;若咳嗽,吐浊唾涎沫,脉数虚者,为肺痿证,麦门冬汤允为正治之方。

  此外,用麦门冬汤加减治疗胃阴虚型溃疡病亦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其临床特点是:①胃痛暮甚,痛而喜按;②泛酸不明显;③多有口干而渴,便秘,或心烦,肛热;④舌红有裂隙,薄苔或无苔;⑤脉多弦细。常用药物:麦冬、半夏、沙参、山药、当归、白芍、炙草、粳米、党参、阿胶、生姜、红枣、生麦芽等。

第十一条

【原文】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 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 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词解】喘不得卧:喘促不能平卧。

【释义】

  肺痈邪实壅闭,气机出入受阻,咳喘不得平卧,胸痛。此正盛邪实,病在初期,痈脓微成,遂用开肺逐邪之法。用葶苈子泻肺去实,一击而去。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肺痈实证喘甚的证治。

【按语】葶苈大枣泻肺汤为泻肺峻剂,适用于肺痈初期,肺壅特甚,属于形气俱实者。如脓成转虚,本方即当禁用。

第十二条

【原文】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   桔梗 一两  甘草 二两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词解】:吐出。

【释义】

  肺气壅塞,毒热酝酿血脉,破溃成脓,病时已久,正气大亏,治疗宜用益气托脓之法。方用桔梗汤。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肺痈成脓的证治。

【按语】“振寒脉数”,是肺痈成脓的特征之一,这与一般表证的恶寒发热显然有所区别,故不用解表剂而用桔梗汤排脓解毒。

第十三条

【原文】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词解】目如脱状:目胀如脱。

【释义】

  本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通调失职,而生水饮。此邪实闭肺,肺气愈降不得。气逆于上,证见咳喘,脉浮大,目胀如脱。脉证俱实,治用发汗透邪降逆之法。越婢汤主于发越阳气;加半夏则降逆平喘也。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外寒闭郁、饮热内作而肺气不降之咳喘实证。

【按语】本条与前第三条同为咳喘脉浮大,而一实一虚,绝然不同。本条是饮热之邪上逆,脉必浮大无力;前条为虚阳上脱,其脉必浮大无根。临证时必须鉴别清楚。

本条 ────┐       ┌ 实:饮热之邪上逆,脉浮大有力

       ├ 咳喘脉浮大 ┤

第三条  ──┘       └ 虚:虚阳上脱,脉浮大无根。

第十四条

【原文】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干姜 甘草 各三两  五味 半夏 各半升  石膏 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词解】心下有水:水饮内停于心。

【释义】

  心下素有水饮,复感风寒,外内合邪,致使肺气壅塞不利,而有咳喘,脉浮,饮邪生热,故烦;心下有水,谓宿疾也,必有其证可参。治以解表化饮之法,兼以清解郁热,用小青龙汤。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寒饮挟热之肺胀证治。

【按语】肺胀咳喘之证,原因甚多,在病机表现上,也就互有差异。如本条是由内饮外寒,饮甚于热,故用麻黄配桂枝宣散表寒,配细辛、干姜以散水气,佐少量之石膏以清郁热;前条是饮热互结,热甚于饮,故重用石膏清热,配麻黄以发越水气。

附篇·葶苈大枣泻肺汤的临床运用(十五)

【原文】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

【释义】

  痰热火毒,壅塞于肺,气机被阻,故就胸满而胀,喘鸣迫塞。肺气壅塞,不能通调水道,水气泛溢,故一身面目浮肿。肺气不能主持其外窍,则鼻塞清涕出,而不能闻香臭酸辛等味。治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泄肺气以除脓毒。

【按语】有谓本方所称之肺痈,当是壅塞之壅。《素问大奇论》:“肺之雍(同‘壅’,《甲乙经》、《太素》均作‘痈’),喘而两满。”因为本方没有载明肺痈的症状,只是外感兼蓄水证。先解其外感,再下其水饮,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泻肺汤。这种说法,值得参考。

附方:《千金》苇茎汤方

【原文】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 二升  薏苡仁 半升  桃仁 五十枚  瓜瓣 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词解】烦满:心烦胸满闷。

  胸中甲错:胸部皮肤失养呈甲错状。

【释义】

  肺痈成脓,痰热蓄结,气血瘀滞,久则胸部肌肤失养而有甲错状。之以《千金》苇茎汤,可清肺热,利湿排脓,祛瘀活血。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肺痈痰瘀微热证治。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

  《千金》甘草汤:甘草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 五两 人参 三两 甘草 四两 大 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 各三两  甘草 二两  大枣 十枚  皂荚 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 贝母 各三分  巴豆 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在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 二升   薏苡仁 半升   桃仁 五十枚   瓜瓣 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本篇小结】

病因           主症        治法

┌ 虚热──津液不足、阴虚内热──咳嗽吐浊唾涎沫,脉虚数──养阴清肺

肺痿 ┤

└ 虚寒──上焦阳虚,肺中虚寒──吐涎沫,不咳不渴,小便数──温养阳气

肺痈:感受风热邪气而起,病情变化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 初期有表证者──治宜辛凉解表

 ┤ 酿脓期──(多属实证)治宜清热泻肺

 └ 溃脓期──治宜排脓解毒

咳嗽上气(既可见于肺痿、肺痈病中,亦可单独出现,有邪正虚实之分):

 ┌ 虚──肺胃津伤,虚火上炎──麦门冬汤(若为肾不纳气,元阳离根,则为危候)

 │   ┌ 痰浊上盛──皂荚丸

 ┤   │ 内饮外寒、内外俱实──射干麻黄汤

 └ 实 ┤ 外寒兼内饮郁热──小青龙加石膏汤

     │ 里饮挟热──越婢加半夏汤

     └ 正气虚弱,水饮内生──泽漆汤

【复习自测】

  1.试述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的病因病机?

  答:肺痿病有虚热和虚寒两种病情。虚热肺痿由于津液耗损,阴虚内热所致,肺气虚弱,不能敷布津液而成痰涎;虚寒肺痿则因上焦阳虚,肺中虚寒所致,肺气虚不行治节之令,不能制约下焦,而遗尿便数。肺痈为温热毒邪入肺,壅塞血脉,腐溃成脓而成。咳嗽上气为肺失宣降之职,肺气上逆之证,有虚实之分,是肺脏疾病最常见的症状。

  2.麦门冬汤和甘草干姜汤治疗肺痿的异同?

  答:麦门冬汤治疗虚热之肺痿,其证由肺胃津伤,肺气上逆,津液不布所致,临床以咳嗽,咳唾痰涎,脉数虚等为特点,治疗以清养肺胃,下气降逆为宜。甘草干姜汤治疗虚寒之肺痿,其证由上焦阳虚,肺中虚寒所致,临床以吐涎沫,不咳不渴,遗尿,或小便数,头眩为特点,治疗以温肺复气为宜。

  3.试述葶苈大枣泻肺汤与桔梗汤所治肺痈病的证治特点?

  答: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肺痈初起属实之证,肺壅特甚,喘咳不能平卧,治以清热泻肺。桔梗汤治疗肺痈成脓而见咳唾脓血,正气已虚,治以解毒排脓。

  4.试分析身干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和小青龙加半夏汤所治病证的特点。

  答:射干麻黄汤治疗寒饮郁肺之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即临证所见的哮喘病。越婢加半夏汤治疗饮热郁肺的肺胀病,因外感风热,水饮内作,饮热合邪,故其证见咳嗽,上气,喘急,甚至目睛张突,脉象浮大。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寒饮挟热之肺胀病,平素内有饮邪郁热,由外感风寒或内伤饮冷所引发,证见咳喘而烦躁,脉浮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