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右楹联丨对而联者 一以贯之

 田牧 2017-04-30

江右楹联丨对而联者 一以贯之——访江右名家☆潘一之☆

2016-02-29 宜春广播电视报 雨巷诗社
   关注
“二胡梅斋”
,我们在雨巷等你!


  对而联者,一以贯之

                                     ——访对联名家潘一之

                                                         


      在今年的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上,主持人揭晓了2011年央视春晚征联结果,5名佳作奖的第一名为江西潘一之,出句“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他的对句“一百八声钟响,一呼百应八方和”从海内外50余万比对句中脱颖而出。这位江西的潘一之,就是中国楹联学会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宜春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宜春联苑》编辑部终审。前不久,在宜春市楹联学会黎竹芳会长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潘一之家里,采访了这位对联获奖大王,听他讲述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


      一生情至重,百善孝为先


  一接触潘一之先生,首先感受到的是他对父母的亲情和孝心。刚一坐定,一之奉上的是由他主编的父母合著《鸳鸯书画诗文集》,他告诉记者,父母在1996年金婚纪念时,曾许下一愿:“要加强学习,努力创作,将发表的作品合出一本《鸳鸯书画诗文集》,给子孙留点后念,给世间留点痕迹。我们做子女的理解父母的心愿,出资出力全心支持,编辑出版了这本《鸳鸯书画诗文集》,实现了父母的愿望。”   

      翻开合集,潘贤昌、胡婉琴伉丽精美的书画诗词映入眼帘。一之先生深情地说:“作为长子,我担当了这本合集的责任编辑,也是合集的第一个读者,在一字字校阅中,我读懂了父母用心血凝成的、超越其艺术价值的深刻内涵:那是银发鸳鸯的忠贞爱情;那是青竹红梅的高尚品格;那是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进取精神。父母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也没有什么有形的资产,但他们的人品和精神,是留给我们子女最宝贵的财富。” 

      1992年起,一之先生在汕头工作,1999年父亲不幸意外去世,他不放心母亲一人在宜春,就把她接到了汕头,可母亲上惯了老年大学,来汕头很不适应,语言不通,出门没有可交流的人,住了一段时间,老人还是想回宜春。为了孝顺母亲,同时自己也想回宜春创业,一之便毅然决定离开汕头,2000年和母亲回到了宜春。

      黎会长告诉记者:“潘老师是个大孝子,她母亲近几年患了老年痴呆,病情日渐严重,完全需要人照顾,喂药喂饭,洗脸洗脚,端屎端尿,几年如一日,其孝心堪比史上二十四孝。”一之先生说:“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现在老了病了,甚至糊涂到认不出我了,但养育之恩必报,我要牵着母亲的手搀扶她永远走下去,这样我才不会留下遗憾。”


    不落潮流后,敢为天下先


  一之先生祖籍宜丰,上世纪50年代后期出生于南昌,长在宜春,十年动乱随父母下放靖安农村。学生时代的一之成绩优秀,多才多艺。1976年,一之在宜丰棠浦煤矿参加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一之考入江西工学院化工系,毕业后分配在原宜春地区轻化局。

      1987年,专利法实施不久,一之发明了“一种用重碱生产烧碱的方法”,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发明专利,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前来洽谈技术转让的客户络绎不绝。为了更好地推广实施这项发明,1988年,一之停薪留职了一年多,是宜春地区机关干部中停薪留职的第一人。后来他又相继发明了水泥养护剂、家用干衣机,旅行凳晴雨伞两用品等四项专利。“一种用重碱生产烧碱的方法”荣获1991年“江西省专利技术展览会”银奖;“水泥混凝土养护剂”荣获1993年“中国爱迪生发明奖”金奖。 

      1992年,一之先生下海调到汕头一家集团公司,策划筹建了新产品开发贸易部、化学涂料有限公司、维生素B5等多个大型项目。2000年回到宜春自己创业,成立了一家经营礼品的个人独资企业,并投入重金向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十几类包括100多个产品及服务的“大福道”商标,同时注册了互联网国际域名及中文域名。在企业成立之初就采取如此大范围的品牌保护措施,是很少有人敢为的。一之说:“‘大福道’3个字极具价值,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福文化积淀,含有大福之道路、大福之道理等丰富内涵,尤其谐音“大福到”,喜庆吉祥,口彩极佳,是无价之宝哟。”


    有心花不发,无意柳成荫


  “人算不如天算。”一之先生说,“正当我雄心勃勃,梦想创造一个全国连锁的品牌企业时,遇上了城区朝阳路修建拆迁,我的企业正处在拆迁路段,我想尽办法也未能阻止,结果把我的梦也拆迁了,加之那时母亲身体不太好,我也没有精力总出去折腾,只好把创业的梦暂留在心里,等待时机再圆吧。”

       “好在老天是公平的,关了一道门,会开一扇窗。2003年,我偶然看到了央视10套有个《交流》栏目,每期都会出个对子让人应对,我便试着参与,竟然连连获奖,这是我迈出楹联创作的第一步。后来又发现有份《中国楹联报》,每期有个“永青杯”征联擂台和“庄子杯”联说天下事,我也试着去应征,没想到隔三岔五都会有我的作品见报。兴奋之余,我买了一些楹联方面的书,边看边学边创作。2003年我荣获《中国楹联报》‘十佳攻擂高手’,2004年荣获‘十佳撰联高手’。从此,我开始参加全国各地的社会征联,凡见到征联信息便去参与,几年来,多次获得海内外征联大奖,如运城‘今日国际商城’征联特等奖、天津海峡两岸征联特等奖、安徽‘皖江潮’征联一等奖等,还有多副作品镌刻悬挂在各地名胜景区,如南京夫子庙、仙都黄帝祠、吉林查干湖等。”

      记者问一之先生这些年共创作了多少作品、获过多少奖?一之回答:“没准确统计,每天都参加征联赛事,创作几副或十几副对联,创作的总数要以万计。获奖的总数在600次以上,现在平均四五天获奖一次。”接着他搬出一叠叠的获奖证书,才拿出一部分就已经把一张乒乓球台堆满了。常听说“著作等身”,他则是“奖状超身”。

      由于参加比赛的次数很多,经历的成功与失败也很多,一之先生的创作心态已经很平和。“记得刚学楹联时,每次投稿参赛,心情都很迫切,很在意能否获奖,没被评上常会不服气。现在就很淡定,因为每次参赛的人都很多,水平也都很高,在成千上万的作品中竞争,成功是运气,失败很正常,只要用心参与了,无论成败,能学到东西就是收获,也就感到开心和无悔了。就拿这次央视征联来说,我应对了几十句,没敢想会获大奖,元宵那天也没看电视,是接到岳母的电话才知道获了奖,随后又接到了黎会长等许多朋友的祝贺,当时虽然感到有点意外,但还是很平静,觉得自己运气好。”

      黎会长插话说:“潘老师能获得成功并不是靠运气,而是他多年潜心钻研的结果,他学的是理工科,却能把楹联文化研究得这么深这么透,真不简单,我们戏称他为获奖大王。”黎会长还说:“潘老师朴实、热诚、不张扬,他的成就在楹联界早有名气,但我为了找到他却颇费周折。2009年,宜春楹联学会成立初期,由于经费不足,他二话不说赞助了价值一万余元的礼品,解决了学会成立发放纪念品的问题。”

      一之先生获得的成就如此之多,却一直很低调,本报是专访他的第一家媒体。一之笑言:“我是想做隐士的,现在你们刨根问底来了,我这隐士怎么做?”


      对联非小道,两句振国风


一百八声钟响,一呼百应八方和;

  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

      一之先生的春晚获奖对联由著名书画家权希军书写,挂在客厅极为醒目。 

      这副对联有声有色,大气磅礴。春晚出句为下联征上联,难点在于后一分句把前面“五十六”三字依次分拆使用,且语气畅达无碍。出句形象地表达了民族团结的主题。对句用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一百八”来对“五十六”,自然妥贴。“钟响”指除夕零点的一百零八记钟声,喻辞旧迎新、祝愿吉祥之意。成语“一呼百应”和“八方和”很自然的表现了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共建小康的和谐景象,与出句所蕴含的民族团结的寓意相合拍。此处的“和”读四声,取“相应相和”之意。

      一之先生与记者谈起了对联:“对联又叫楹联,为传统国粹,被誉为‘两行诗’、‘诗中之诗’。虽然只有两行字,蕴含却博大精深。楹联习俗已于2006年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文化正在逐步被重视,大学也开设了楹联专业,”一之又说:“对联,顾名思义:对,就是对仗,指上下联的字数、词性、结构、节奏、平仄要相对;联,就是上下联的内容要关联。具体要求可看看《联律通则》,规则很简单,但要学好学精就不容易了,要看各自的悟性、学识及钻研的深度。”

       “目前联界十分繁荣,百花齐放,人才辈出,风格多样。”一之说,“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风格,这是由各人的认识、文化、性格、气质、爱好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的,也就是联如其人。我不喜欢缠绵悱恻、生涩艰深、空洞冗长的作品,认同并追求的是‘大道至简’,即用最简练最通俗的语言,表达最深刻最丰富的内涵,力求作品使人过目不忘。例如:2006年‘笑话之乡’山西万荣县征谐趣联,我获得特别奖,联就八个字‘一城笑话;满地大牙。’万荣的县长常在会上说起这副联,他说别的联都记不住,这副联很风趣、很容易记。又如‘开门七事虽排后;待客一杯常在先。’这副联获2005年第十二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征联一等奖,此联淡墨素描而平中见深,朴实无华而气质高雅。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茶名列最后,但在生活中却是客人来了先奉茶,这正体现了我国‘客来敬茶’的传统礼仪。这好比做人,有德之人总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不争名利,踏实苦干,彰显君子之风。平淡朴实的十四个字中,蕴涵着高尚的情操和人生的哲理。另一副茶联‘山里来,水里去,几度沉浮归淡定;锅中炒,壶中烹,一生甘苦漫清香。’获得2010年青岛晓阳春杯崂山茶文化征联一等奖,联中未见一个茶字,却把茶的来龙去脉以及茶的品性品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联语双关,明为咏茶,实为咏人,可谓是人生的写照。‘拉起马头琴,蒙汉同歌,欢乐吉祥三宝;端来羊奶酒,主宾相敬,和谐幸福一家。’获2006年中国吉林‘查干湖杯’海内外征联大赛中一等奖,这副联写在歌曲《吉祥三宝》刚刚唱红的时候,又是题写蒙古族民俗村,巧妙地运用了《吉祥三宝》的歌名和其中‘幸福一家’的歌词,而且和当地的蒙古族风土人情结合了起来,描绘了一幅优美的草原民俗画。”

      一之先生介绍:“我们楹联学会的工作受到市委领导的重视,去年7月,任桃英副书记点名要我会协助仰山栖霞寺的重建,帮助修改撰写寺联。目前,《中国对联集成.宜春分卷》编纂工作已启动,我们正在加紧工作,争取尽早出版成书。” 

     意犹未尽中,记者祝愿潘一之先生在今后的日子里,佳联倍出,一以贯之!

                                                           

      本报记者/ 陈菊萍  张莉蓉  石 瑛


雨巷荐读文章,回复前面3位数字即可查看:

006、全国首届对联高手电视大赛视频合集地址(初赛+复赛+决赛)

007、《红楼梦》演员现状竟与现实惊人相似

008、高山大神群二十四对韵全璧并序

009、仁增旺姆-仓央嘉措的初恋

010、高山大神群联话连载之巧对路第一回




经典·文艺·原创·走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