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对指导】古诗鉴赏题的表述训练指导

 一墨_ 2017-04-30

古诗鉴赏题的表述训练指导

扬帆

文学作品,包括古典诗词曲的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考查内容。近年以来,考查的方式由原来的客观题型变为部分客观题型加主观题型,大部分省、市、区乃至全部为主观题型。客观选择题以理解分析为立意,主观简答题以鉴赏评价为宗旨。主观题的表述,思路训练是个重要问题,也是个难点。为了让学生解决这个重要问题,攻破这个难点,就要对其进行指导。主要的方面有:

一、从易到难,提高学生做题的信心。

鉴赏,是属于较高层级的能力考查;而主观题的表述,也是需要较高的能力的。所以,古诗鉴赏的主观表述,真的是难上加难。学生普遍感到理解上难度大,答题上失误多。不说一般的学生,就是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做题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进行文学鉴赏的主观表述的思路训练时,必须从易到难。也就是先从容易的方面引导学生上路,逐步加大难度。学生尝到上路的甜头,感到答题并不是不可及的,也就提高了做题的信心。如分析形象,先从单纯的对象入手,由景、物到人物;分析表达技巧,先从一般的修辞方法开始,再到其它的表现手法;先引导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而引导评价其观点、态度。诗词鉴赏选整首诗设题,明确考查古诗阅读能力,始于1994年。①从2002年开始,高考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选材范围大多集中在唐诗、宋词、元曲,近年来有的突破冷门—向明、金诗进军;设置的考点多为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其次是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要求较高。古诗鉴赏考了这么多年,文本选择逐渐向体裁多样化发展,诗词并重,兼顾元曲;作者范围也逐渐扩大,从重要诗人到一般诗人都逐步进入备选视野。这个走向是古诗鉴赏试题发展的必然。进入高考复习,就要按知识、能力的难易程度从易到难进行阅读训练。如2002年高考从“意象”入手考查,2003年从“诗眼”入手考查,本身就体现了从易到难的程度。再如复习“形象”的内容,也是先从“意象”,再到“形象”;先从景物形象,再到人物形象。即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如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考查阅读宋诗欧阳修的《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的问题(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一句一个场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②其中的场景描写、情景交融和对仗工巧这三个方面,涉及到的都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等基本知识,在阅读训练时抓紧落实了,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二、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练习的梯度。

从易到难,这是从题目的本身来说的;而由浅入深,则是就答题的表述程度来说的。从易到难,是引导学生答题逐步上路;由浅入深,是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答题逐步呈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或理论深度。如分析形象,先引导学生着手表层的方面,即形象本身的特征、特点,再剖析其形象意义,乃至比喻或象征意义等等;分析表达技巧,先引导学生分析其一般的作用,再探究其在相关语句、语段乃至全文或全诗(词、曲)中的表达效果或作用。诗词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开始于感性活动,始终有形象伴随。因而鉴赏应该由把握形象进入理解意境。诗的意境是诗歌形象与它所触发的全部艺术的总和。因此,首先要分清类别,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形式风格也不相同,要区别对待;其次是理解文字,梳理内容,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诗词文字表面意思,还要深究内在含义;再次是咀嚼字词,诗歌的语言既是形象的,又是凝练、富于表现力的,要反复品味,领略深刻、隽永的意义;体验炼字炼词的作用;还要明辨手法,诗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是借助各种艺术手法表现的,如比、兴、拟人、夸张、象征、衬托等等;在此基础上,才能体味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领略画面和气氛,辨析情景结合的方式。这样,由浅入深,明确确立训练的梯度。如2013年高考语文湖南卷考查对宋代贺铸《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的阅读鉴赏,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句。(答:桃花流水鳜鱼肥)(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答: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答: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③题目本身就明确体现出从易到难的梯度:先是识记的内容,再到句中炼字的理解,最后是词的思想感情的探究。(1)考查识记:桃花流水鳜鱼肥。(2)考查炼字:结构、内容、主旨三点要答到位。(3)考查情感: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联想起张志和的《渔歌子》注意题目“钓船归”的暗示,“回归与隐居之乐”就可以回答出来。

三、明方向,找规律,提高学生答问的范性。

从易到难、由浅入深,还要引导学生从一般的答题中总结经验,明确方向,找出规律,归纳思路。如诗词曲的鉴赏,考试大纲拟定的考查内容是: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找意象,说技巧,析意境,查情感,这是一般的答题要点,也是答题的先后方向;而其它的文学作品鉴赏,理技巧,阐运用,明效果,也是一般的答题要点,抑或答题的先后方向。这样明确方向,也就找到了答题的一般规律,获得了规范。很多教师在高考复习中,没有注意这样的规范,而听任学生随意做题,导致思路混乱。当然,得分也就不高。缺乏规范的思路训练,不仅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还会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乱下去,最后无法收拾。相反,有了规范的思路训练,使学生明确方向,找到规律,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自觉地朝着正确的方面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多年来,高考的诗词鉴赏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意象的赏析,表现手法、风格的赏析,对思想内容、意境的总体评价,语言的分析评价。这就是“明方向”的内容。而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又主要包括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或衬托,虚实结合,含蓄、烘托、比喻、拟人、夸张等,这就是“找规律”的内容。而要做好这些题,先要扼要叙述诗词中的相关内容,然后概括成术语、专用语,再指出其作用所在。这就是答问的“范性”内容。答案表述规范化——按照试题的要求组织和表述。如2011年高考语文重庆卷对[明]张弼的《渡江》“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诗的阅读鉴赏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④其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是扼要叙述诗词中“沙鸥”意象的相关内容,“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则是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来的意象的作用。

四、既抽象概括,又具体分析,让学生答题有骨有肉。

鉴赏文学作品的主观答题,其内容应该是有骨有肉的。即既有抽象概括的内容,又有具体分析的内容。只有抽象概括的内容,缺少具体分析的内容,就显得单调、枯燥;只有具体分析的内容,缺少抽象概括的内容,也显得支离破碎。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答题内容深刻丰满。如前面所说的“技巧”、“意象”、“意境”、“情感”就是抽象概括的内容,“说”、“找”、“析”、“查”就是具体分析的内容;“理技巧”是抽象概括的内容,“阐运用”“明效果”就是具体分析的内容。诗词鉴赏,既有感性思维的内容,也有理性思维的伴随;开始于感性活动,又归结于理性活动。因而,表述的文字中,既包括抽象概括的内容,又含有具体分析的内容,才能让学生的答问有“骨”又有“肉”。没有“骨”,不能支撑题意;没有“肉”,也不能体现题意。如2012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考查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问: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是: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这就是“骨”,抽象概括的内容);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这就是“肉”, 具体分析的内容)。又问:“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⑤参考答案是: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关系和原因的分析有骨有肉,结合进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