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书法大家黄道周草书鉴赏

 闲庭斋阁 2017-04-30

明清书法大家黄道周

>

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号石斋,明万历十三年,出生于偏远海岛渔村——漳浦县铜山所深井村一农家,自幼聪敏好学,曾游学于闽广一带,他的好友,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对他做了全面的评价:“书法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有“闽海才子”之誉。天启进士,南明福王、唐王之重臣,率兵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黄道周书画兼能,尤以草书称,以钟繇与索靖法相融,折多于转,欹侧中时以波磔见横势,然更师出心源,率意而为,爽快干练。小楷法钟繇,体势古崛,字势茂密,而行间疏空,有刚直之气。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恒星,闪耀在历史的苍穹。

对于黄道周这样一位崇高的人物,作为当代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黄道周书法艺术的历史性贡献?身处在一个重图式创新轻程式传承的浮躁社会的我们,在黄道周书法艺术中可以得到什么创作启示?书法如何才能更具永恒性?

1、取法乎上,冲破二王樊篱。

在中国书法风格史标系上,黄道周书法艺术无疑是较为厚重的一个点。可以说,自东晋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风格的发展几乎笼罩在“二王”的审美规范底下,而这种审美规范发展到明代,已经处在没落阶段,很难再突破,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至明朝后期,黄道周与张瑞图、倪元璐一起,在二王的基础上,把触角伸向东汉的索靖、曹魏的钟繇,对笔法、字形、章法都做了新的探索,大量使用侧锋起笔,翻折转笔,字势呈右抬横向,字间距密而行距疏,取法高古,从中确立了新的书法审美取向。他们这些特点为清代金石书法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对沈曾植、潘天寿、来楚生、沙孟海等书法大家产生直接影响。

2、适应时代,彰显视觉张力。

明朝中后期的灰暗的政治社会底下,俨然有一股变革的暗流在流淌,那个时代的人们更追求享受、追求刺激。在书法上已经不满足手札、手卷式的把玩,在建筑装修方面需要六尺、八尺的中堂、立轴和牌匾榜书的运用。黄道周在这方面的探索无疑是成功的,从个字结体,到整体章法,从线条行笔,到画面构成,都达到非常协调的境界,丰富完善了立轴这种新的书法审美样式。今天可谓是展厅书法年代,黄道周书法对展厅书法创作依然有着诸多启示和影响。

3、人书合一,积累文化厚度。

透过黄道周书法作品传递出的文化信息,远不只是其个人风格程式,还有更为深邃的历史厚重感。观其书,黄道周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在中国书法风格程式缓慢的演进过程中,让晚明书风为之一振,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宝库。更重要的是,他实现了书法与思想的完美统一,让书法作品中与他正直刚毅的人格,以及他传奇的宦海浮沉经历高度地协调统一在一起,达到人书合一的境界。读其文,暗地里有一股对国家、对理想、对道义的忧患感扑面而来,震荡人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