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复戡大师结缘济宁

 亓振中的空间 2017-05-01
朱复戡大师结缘济宁> 
      这是上世纪的事,50年代中至80年代初的三十年间,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先生寓居山东泰安。但济宁各方人士,几乎无人知晓,直至我73年赴泰拜朱复戡见大师。 
     朱复戡先生谈话时常称吴昌老(吴昌硕)、刘海老(刘海粟),我们尊其习惯称‘朱复老’。老先生说过,“朱老”在南方与“猪猡”谐音,先生虽不介怀,我们应予尊重。 
     我1973年因酷爱书法,由广东某科研单位改行调往济宁工艺美术厂工作,该厂同事们以临摹古画出口为主,其题诗、图章是我必做的,于是在该厂工作的若干年间,我自费频繁地跑泰安,在朱老教诲下迈步‘苦乐人生’。 
 73年,那是个非常年月,朱复老被污为‘朱老反’,当地人都不近朱先生,更不要说请教,而是‘近朱者反’。而我,得天独厚,如饥似渴地聆听复老为我灌输博大精深的学问。 
 初见面,我说:"我大学是理科,没有书法基础,没学过写字"。复老说:"没有基础是学好书法的好条件,没学过最好,我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朱复老说,要学好一项本事,必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迫切需要,二是特殊爱好。我当然具备。我顺便介绍了我厂情况:政府设新产品办公室,大力发展工艺美术事业,我们准备搞字帖拓片。这个话题引起了老人家极大兴趣,在这之后的泰安之行中,我们师徒俩越发对‘字帖’这个话题聊个没够。朱复老饶有兴趣地拿起铅笔、纸头为我计划碑帖生产。大师并且答应作我厂(济宁市工艺美术厂)的顾问并为我厂生产的每种碑帖题签。复老为我厂写了‘序言’,全文如下:《书法与碑帖》(1973年)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文字只是作为传达言语和事物的工具,由于随着经济文化的不同时代的发展,和很早就用毛笔书写的不同结体,不断改进和提高,文字就构成篆籀隶草行楷等各种字体,于是有了书法。  各体书法皆具有美的成分,使人欣赏。例如象形文字,画飞禽走兽,有图画美;古籀大篆如云雷花木,有图案美;小篆如铁线悬针,有线条美;草书如龙飞凤翔,有舞蹈美,又如剑拔弩张,互相搏斗,有武术美,也有如疾风暴雨奔蛇走虺的豪放美。所以我国的书法也成了举世独有的美术。  古人日积月累,不断练习,不断演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出了优美的成积,刻成碑帖,留下宝贵渊博的书法艺术。今人学习书法则先要临摹碑帖,这也是我国人民学习先进的优良传统。 
当前,为了让广大群众能有机会了解祖国书法的发展历史,和学习书法艺术有所依据,我们准备系统地从殷商甲骨,周秦籀篆,到汉魏隶楷,晋唐草行以及宋元明清名家书帖,由纵到横,按序拓制各种著名碑帖。力求精湛,全力以赴。但限于水平,希望学者和专家们多加指教。"这是朱复老主动为济宁做的第一件事。 
  当时碑帖资料奇缺,朱复老主动提供所存部分碑帖以助我厂。 
  朱复戡大师捐助资料二十余件,计有: 
  1唐鄜州宝宣寺钟铭; 
    2小长芦馆集帖; 
    3小麻姑仙坛记; 
    4郑文公碑(缺一册); 
    5爨宝子碑;  
    6汉张君表颂;(张迁碑) 
    7汉碑三十八品(上、下); 
    8泰山铭摩崖; 
    9圣教序; 
    10石鼓文; 
    11郑文公碑(照相本); 
    12三希堂苏东坡法帖; 
    13黄山谷七祖山题诗(上下)。  
   另有拓片若干,主要有:秦诏版、爨宝子、比丘洪宝造像、董玉造像、张僧安造像、晋砖、汉瓦等。为此,我厂给朱复老二百元薄酬,复老回以毛笔收条:‘今收到捐赠碑帖费贰百元整 朱复戡’(因时日已久被销毁)。 
  但朱复戡大师的奉献精神不被小厂领导理解,该厂负责人认为:这么大的名人我们用不起,还能白白帮我们吗?况且身份、出身成分不好,不然早被大用了。结果大师得以为新上马的兖州工艺美术厂作了大贡献。而济宁工艺美术厂还是在我和书画工作者的努力下生产出来有复老题跋、题签的两种字帖:《商卜周鼎秦诏》和《王羲之草书》。 
  我赴泰拜师并频频离厂求学的行径,被厂里有些人看作有神经质:一个中午可刻七方图章,吃住在车间,夜以继日地勾描、临摹着罕见的碑帖(那是很难寻觅来的资料),一鼓作气摹写了《说文解字》中9353个篆字;勾描了全部《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十七帖》等,并不断完成朱复老为我布置的作业。但济宁一些文化人还是能够理解我的傻劲,几位老先生使我终生难以忘却--- 
  孙育孺先生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是北京画院高级画师,也是因了所谓什么历史有问题被遣送回乡(薛口村),成了成分不好的人而少人问津,1973年孙先生看了济宁地区书法展后说:无一笔是“字”!但孙老经常来济宁逛逛,与文人相友善,如李味光、杨志举、程宝源、孙征禄、种魁夫、张寿辰、张宏等。闻说我拜师朱复戡先生而为我高兴,不断鼓励和帮助我读帖、赏画,为我将《孙过庭书谱》点了标点苻号,为让我接触名人,特主动致函李苦蝉、宁斧成、田世光、陈左黄、弭鞠田等(现存我处);孙先生是最早托我致信朱复老的。复老回函写道:"承闿携来大涵 谈及四十六年前就学时犹如白头宫人谈天宝遗事恍同隔世也 顷闻近况安适弥慰怀想春暖花开将赴沪一行 返时拟一游济宁曲阜当图良晤 匆此不备 即上育孺同学老弟 朱复戡 三月十五日"。并赋一绝:‘四十六年提往事依稀隔世梦同窗相期共话经风雨东去浪淘唱大江’。不久,孙老去世,我携孙老为我画《迎春图》赴泰并谈起此事,复老吾师因未得机缘会见孙育孺先生而感慨万分,遂赋诗题其妙绘《迎春图》曰:‘育孺来就业忽距卌余年博学天生妒迎春花落先低徊尘海梦彷佛云霄烟今日展遗作抚躬独蒼然’。题后又为该画某处补画一笔,使画作更加完善,他人那得知!(现存济宁市博物馆) 
另有济宁工艺美术厂同事张寿辰谦虚好学,虽工薪微薄仍善待孙老,常邀其吃住以求取学问,亦曾携孙氏两件遗作(小幅牡丹)求朱老题字,朱老以钟鼎文题‘春到人间’;以行书题一绝:‘墨分五彩笔如椽,拈得荣华入画笺,忽忆上林多艳色,娥媚淡扫独争妍’。 
       我的母校济宁一中谢鋳老师喜好篆书,搜集大篆数册,嘱我带往泰安求教。朱老回信曰:“尊集大篆所见甚博具见功力,盼继续鼓劲,一切由承闿面详,匆此复上 谢鋳同志 朱复戡五月廿一日”。(图一) 
    当年在二轻工作的阮念祖同志字写的好,现在也是画家,当年专门带大米(每人供应几斤市面买不到)去看望朱复老并带回大师给我的信:“先后来信皆收到,阮同志来去匆匆不及多谈亦未及好好招待,深为抱歉特托面致一切 即此问好 复戡廿九夜”。”(见图二) 
    济宁书法甚好的李味光、潘汉篪先生常去泰安,朱复老听李说是天津吴镜汀的学生,感到甚为亲近,并知其在陶瓷厂上班,之后,李在陶瓷厂做成功了由复老设计的美术陶瓷(仿古代青铜器),惜未能投入生产,现存上海复老吾师家;朱复戡大师夸奖潘汉篪的《孙过庭书谱》写得好。并建议再写写篆书、隶书更好一些。 
    济宁张志奇、张红等很多同志也都去拜访过大师。并得到大师指教。当然,其他地方的人不屑说了,我们厂大半人都去过。大家说,见了老先生,任你聊什麽都能长学问。当听到大师说,徐悲鸿等全国第一流的画家多在上海美专学习过。来人多向朱复老求答:“我们也是您的学生行不行啊?”朱复老总是说,好啊!好啊!所以各地都有以朱先生之名招摇者,甚至在香港摆地摊也自称是‘朱复戡学生’。当然,朱老吾师明明讲过,你们在外边可以用我的名字招摇,但不能撞骗呦! 
     1973年9月,上海博物馆举办书法展览并出版《中国古代书法展览展品选辑》(上海书画社出版)。那是当年社会上少见的小册子,每册九角,我买了几本,朱复老看到极为兴奋,一面同我聊‘前言’,一面谈及文化的解放。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展出这一份历来为人民热爱的祖国珍贵的艺术遗产,目的就是让广大群众能够有机会了解祖国书法的发展历史和它的辉煌成就,以便我们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这份遗产,使书法艺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我国继续发扬光大,开放出瑰丽的花朵。这段时间,复老主要把玩这本小册子并对书中作品,直接用毛笔加注评语:如对28页《陆居仁题鲜于枢行书诗卷跋》中,题曰:“陆居仁学怀素小草如缠足妇人强迈大步动辄颠扑焉能令作壮士跃马纵横千里之势”;又在26页看到《康里巎巎‘草书渔父辞册’》后题曰:“康里巙点画端严运笔流畅惜疏于结体未能得雍容豪放之姿”;又看到33页《宋克 草书唐人诗卷》中,写的是李贺诗‘金铜仙人辞汉歌’(最后两字未印出),复老便写了一幅草书《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同时写了书札一小页,文曰:“草书自羲献素旭过庭而后千余年来几成绝响宋仲温点画浮薄结体松懈且多乖误不足道也 甲寅初夏躁热异常书此解闷 朱复戡”。当时复老不断地翻阅这本册子为我讲草书并评论着:说30页杨维桢行书拉长竖,像晾干菜;说草书是最高书法艺术,说写章草可防俗,说写隶书对写章草有帮助,说不要把过多精力用于楷书等等。 
    济宁的好学之士,竞相奔泰一睹大师尊颜,无条件的让我带信、带话问候复老。多年卧病在床的种魁夫先生托我向大师述说,他在上海果品公司工作几十年,酷爱书画,虽久仰慕大师,不敢拜见,若能有幸见大师一面,则三生有幸,病也能好七分!复老对我说:‘能使他病好,我也高兴’。之后,复老給种先生信并赠一条幅《忆江南 答种魁夫》’:“吾耄矣 故旧叹凋零 四顾茕茕无强近 八方济济慰生平 无限艳阳情”。并为种先生刻一印‘济宁种氏所藏’(大篆朱文椭圆)。种先生见后,居然病好大半,但其体力还不足以赴泰拜见复老。   七六年朱复老第一次到济宁时,看望了种先生及其收藏,并指出所藏‘吴昌硕临石鼓文’条幅是印刷品。种先生赠大师牛形石砚。之后,我便见种先生不再卧床而是手扶小车在街上走动了。 
        1975年3月11、12日,程宝源、孙证禄随我赴泰拜见复老,复老对二人的书法篆刻功底甚为赞扬。大师为我们手绘了名章印底并为我们讲了以写诏版为书法艺术基础的重要性,还信手以铅笔在我笔记本上写了秦始皇诏版。次年,复老来济宁,应邀去宝源家做客。 
        七十年代中期,那是个非常年月,去拜访朱复戡先生的人几乎不带什么礼物,济宁方面多是我介绍、推荐、甚至随我一同去的,不下二三十人。没有人请朱复老吃过饭。倒是大师经常请我下馆子:大师特别嘱咐我要礼拜二去,因为每周二,复老二人改善生活,就是到专门饭店请专门橱师,好好吃一顿!师母老葛(葛维宗是夏梦的生身母亲)总带着个人用的象牙筷子,固定的橱师也很了解两位老人爱吃什么。饭后看电影,复老一定要有1或2座号的十排正中影票才行;在街上,对于橱窗里的书法展览,复老吾师告诫:“不要看,不要看!会伤眼睛的!” 
         
        
       刘之(刘宜之、一知)先生是我工艺美术厂的较年长的同事,谦虚好学,诲人不倦,在当年当地,于书画艺术是压得住阵脚的。七六年朱复戡大师来济宁,刘先生带上自己的书画作品,毕恭毕敬地去请教朱复老。对刘之先生的一幅山水画,复老以赞赏的眼光看了老半天,在座的人以为大师总会表扬一下的,但朱复老却指出了一个缺点:就是这幅山水画的一条小河里的一艘小船的一杆小桅杆画的没有力、未能中锋用笔,力透纸背。刘之细声细语地说那是小地方。朱复老好不客气地批评说:“小地方?!就是要重视小地方,重要的就在小地方,值钱的就在小地方,手表的钻石就是小地方!”刘之先生连连点头称是、是,下次注意。杨志举先生说朱先生对学生们是很严厉的,朱复老说现在不严厉,从前学徒要挨板子,还要给老师端尿盆呐。大家满堂大笑。当时还有陈凯同志等。这是朱复老第一次济宁之行,下榻在济宁一中陈孟中老师处,我全家去拜见了复老。 
     朱复戡大师七六年的济宁之行,因济宁绝大多数人住防震棚,复老在看望了种魁夫先生后还应邀到陈金言同志家里看其书画。当陈先生刚刚打开一幅珍藏的对联上联时,仅仅露出一个半字,大师即开口:“这是张祖翼写的”!博得满堂啧啧赞扬!赞扬大师眼力! 
    三十几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1980年后,朱复戡大师在党的政策关怀下,焕发青春,忙于接待来访;我也在党的‘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贯彻中,忙于为自己找到一个归宿,跑机关,跑高校,师徒来往甚少。 
这以后的若干年,朱复老回驻上海,应聘为上海交大客座教授,除师母外,其学生侯学书、韩大诚二人侍其左右。(侯现为徐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这期间,朱复老在交大成立‘中国青铜文化复兴公司’;还举办了‘朱复戡先生师生作品展览,为此,复老吾师专门为我的作品题了“刘承闿篆刻”五字。 
    在知识分子不被重视的年代,我的工作落实一直不能正常到位。直至1984年报社需要,我才得以焕发活力!报社和我市各级领导对我倍加关怀,使我书艺迅猛提高,1982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我就被吸收为全省30人之一的中国书协会员。 
    1986年年,邹县峄山笔会期间,朱复老写了“峄山碑”并由师母徐葳陪同来济宁,由市领导冯广鑒同志安排接待,下榻在运河宾馆。当时我在参加市政协会议。我们全家以被招待身份和市领导、复老吾师及师母共进午餐。 
     
   1989年,复老吾师去世后,师母在上海成立学术研究协会:《朱复戡特种艺术协会》号令弟子们供献出大师作品,我提供了几幅复老原作: 
    
(一)复老吾师题“孙育孺画《迎春图》”; 
(二)复老吾师题“祝柏画《秋菊》”; 
(三)复老吾师給我的第一封信;(与济宁画家白济川画同裱) 
(四)复老吾师送我并题签的《刘承闿刻印》匋斋线装印谱。 
       (其中有的已收藏济宁市博物馆) 
  朱复戡大师名震全国而独放青眼于济宁,为济宁写字、刊印甚多,如为微山微子墓书“崇德象贤”;为邹县招待所书“鸿雁来宾”;为兖州书“九州大厦”等,并答应为吴远谋老师为当时的“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写校牌。为同好写册页、题签、题字、题跋、题诗不计其数。曾为济宁书画界杨昌峰、吴远谋、李味光、种魁夫、潘汉篪、程宝源、方彬等同志刊名印及闲章数方,写诗、赠诗数件。除本文以上所述外,又如: 
     1《赠承闿》   “济宁小友刘承闿 金石有缘别海天 齐鲁本多秦汉刻 愿君努力深鑚研” 
                    (因我原在广东湛江南海工作)    
     2《游济宁太白楼》   “青莲曾到任城驻 此地重修太白楼 诗圣篇章传海宇 长留胜迹昭千秋”; 
     3《为济宁市文联》   “自古任城饮圣地 历朝文物多奇珍 会看成立文联后 再展繁荣局面新”; 
     4《为济宁荷花节》   “荷花时节展书画 孔孟之乡呈彩霞 开放革新群策力 同心振奋兴中华”; 
     5《衡岳归来访峄山》“上月游衡桂 今朝访峄山 孔丘叹鲁小 孟母择邻艰  
                          蓬岛神仙镜 飘身云汉间 邹城新面貌 蓬勃喜开颜”; 
     6《赠旷铗(冯广鑒)学弟》“自古诗文避赘词 汉魏简錬重修辞 拈来累牍千章句 浓缩成篇一首诗 
                              旷铗才华著鲁地 建安风范须宗师 赋将情感入吟咏 赢得共鸣足骋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师母徐葳来济宁,武警支队原政委唐振法同志接待并派车、陪同经邹城、微山至徐州。徐葳女士也称是复老大师的学生,行程中为县领导题字赠书。现在,唐振法同志也是我市老书法家之一。 
    不言而喻,朱复老吾师和师母对济宁感情殊深,济宁开明的领导者慧眼识才,同意在济宁博物馆设朱复戡艺术陈列馆,使我们更有条件观赏和继承朱复戡先生的艺术。如果孙育孺等老文化人再看济宁书法展,绝不是“无一笔是‘字’了”,而是字字珠玑,名震全国了!济宁作为“书法名城”乃当之无愧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