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不确定环境下的生存术——构建企业反脆弱机能

 快读书馆 2017-05-01


本文节选自《清华管理评论》2016年12月刊文章《高不确定环境下的生存术——构建企业反脆弱机能》。

如需阅读全文,请点击图片购买杂志。

 



 

作者

唐鹏军:和君咨询业务合伙人

 

 

2016年3月下旬,陷入低迷的渤钢集团终于还是未能挽回颓势,这家2014年及2015年连续入围“世界500强”的钢铁巨无霸,因涉债高达1920亿元,进入债务重组。从顶级企业之巅到轰然倒下,似乎只是一夜之间。


渤钢集团的倒下,固然与行业整体低迷、国家经济转型有关,但又一次昭示:大,不能确保企业长久;强,也不能确保企业长久。与强、大如影随形的另一个属性——脆弱性,在当企业遇到外部风险时,往往导致那些看似强大的企业不堪一击,甚至轰然倒塌。


企业如果具有下面几个特点,就可被视为脆弱性企业:不再拥抱变化、波动和不确定性,失去探索、试错欲望;业务呈现凹性(如,企业的产出或发展速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者过去3年一直递减,并有负增长趋势),选择权很少;过于追求规模,组织过于集中;僵化;不关注未来,不对未来投资。


脆弱性企业越来越难适应当前飞速变化、高不确定的商业环境,易受外部风险冲击而陷入困境甚至消亡。

 

越来越脆弱

最近几年,商业世界的高不确定性、高波动性和风险倍增,黑天鹅事件频发,很多知名大型企业似乎一夜之间消失:柯达、诺基亚、朗讯,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企业,转眼陷入困境、生长乏力;再庞大的资产、营业收入、品牌、市场影响力都无法确保企业免于冲击。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三期叠加等因素,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出现了生存问题。从去年开始,有越来越多大中型企业破产(停产)的消息见诸媒体。庄吉集团、龙达集团、红剑集团、兰雁集团,曾经的500强,行业、地区龙头企业,频频传出破产重组的消息。纺织、钢铁、建筑、代工、出口等行业更是整体性不景气,企业脆弱问题集中爆发。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脆弱性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这是由于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深化、经济转型过程中。此外,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商业环境的快速变化,也让企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如何反脆弱

社会学家、统计学家和前华尔街交易员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提出了反脆弱问题。他发现,那些强度高的事物,能够对抗程度高的冲击、波动。但当外部冲击以指数化而非线性增长时,即使强度很高的事物也很难应对。为了变得不脆弱,仅仅提高事物的强度是不够的。在提高强度外,还应增加韧性,这样在应对冲击时才会有缓冲余地。但这仍不够,真正有效应对的做法是像有机体一样,具备反脆弱机能,在面临外部波动、冲击、风险时不仅不受损(或受小的损伤),反而藉由外部冲击,获得成长、收益,进而提升、增强自身。


对于组织,尤其是企业,同样如此。


企业脆弱性检视

既然脆弱问题涉及到企业的未来发展甚至生死存亡,则企业应该对自身的脆弱性问题有清醒认知并做好防范。塔勒布给出了脆弱性检测方案。



对照塔勒布的脆弱性检测方案的几个维度进行检视,如果企业在多个评定中结果为负,那企业有很大可能已孕育着较大风险,处于脆弱边缘。即使由于风险尚未爆发等原因,企业暂时免于冲击,在未来发展中,企业也会因此错失机遇,无法把握成长机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平庸、衰败。


企业反脆弱机能构建

构建企业反脆弱机能是使企业像有机体一样,具备对外部不确定性、波动性的自发良性反馈机制,根除企业自身僵化,并具备从外部波动、不确定性中受益的能力。

1

理念层面:拥抱变化,拥抱不确定性


塔勒布说:“玻璃杯是死的东西,活的东西才喜欢波动性。验证你是否活着的最好方法,就是查验你是否喜欢变化。”为企业建立反脆弱机能的重要一点就是在企业里要树立“拥抱变化,拥抱不确定性”的观念、氛围,“不要限制反脆弱性:剥夺了系统的压力或重要的压力源不一定是好事,甚至可能是非常有害的。不要认为随机性是有风险的,是一桩坏事,不要认为消除了随机性,就可以消除风险。人为消除风险会导致清晰、稳定但很脆弱;自然随机性经得起大的冲击,但也必须承担每天的波动性”;对于那些不能拥抱变化、拥抱不确定性的员工(特别是企业高管),要及时引导其思想改正或确保这些负面思想不会影响到企业发展。


华为对外部不确定性、风险深具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任正非反复讲危机和冬天,他的名言:“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海尔的张瑞敏也同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正是这些对企业风险和脆弱性的理念、反思使这些优秀企业具备了良好的反脆弱基因。


2

打造凸性业务


打造凸性业务的关键是:保持更多选择空间;采取杠铃策略;使业务的投入获得产出的比例远远大于1:1。


保持业务空间是企业反脆弱的重要机能,企业具有多重选择时,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这也是避免主观判断风险带来损失的最好方式。


杠铃策略是指让好处(即便是小概率事件)远远多于损失;混合高风险和高度保守行动的方法明显优于简单的中等风险。从当代最伟大(也是最具反脆弱能力)的投资家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我们能看到杠铃策略的影子:巴菲特的多数投资安全性很高、回报率中等,但他的少部分投资行为却实现了巨大回报,这也是他能长盛不衰、纵横几十年不倒的原因。


使业务的投入获得产出的比例远远大于1:1的关键是打造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应该找到自己的业务凸性所在。如,在资源的价值发现功能上,世界旅游行业最大的公司途易,就具备高度的上游资源识别、加工和经营能力,同样的资源投入和资源挖掘,途易的回报要远高于同业。在运营的价值创造能力的投入上,很多互联网公司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大大降低运营成本,获得超额收益;在客户群体挖掘与经营获得长期回报方面,很多台湾企业能够做到精准、有效识别、培育客户,通过提供多种附加价值,获得客户的长期追随。这些业务凸性能力的构建赋予了企业更高的反脆弱机能。


3

打造分布式、智能化组织


塔勒布研究发现:个体越容易死亡,整体越高效、长久,越具有反脆弱性。从企业组织的演化来看,从直线职能制到事业部制、矩阵制、小组制、网络化等组织演化,恰恰是遵循了经营单元越来越分散、权力越来越分化这一规律。华为从事业部制到矩阵制,引入IPD,不断进行组织优化;海尔也不断进行尝试,从事业部制进化到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的新阶段。到了21世纪,已经有多种迹象预示企业组织将像K.K的预言,进行分布式、去中心化革命,到了这样的阶段,企业会具有更高的长久生存活力。当前,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行业特性、业务特性积极推进组织变革,向灵活性、分布式、智能化方向迈进。


4

接受冗余,允许犯错


塔勒布发现很多自然界生物都是冗余的,人体也有很多冗余器官,因此他认为容忍一定程度的冗余也是提高反脆弱性的方法。相反,过于优化的做法尽管在大多数时期能够降低成本,但一旦极端事件爆发,却可能遭遇较大的损失。并且,犯错是使企业具备更好应对不确定性的必要机能。马化腾在提到腾讯发展时提出:“在面对创新的问题上,要允许适度的浪费。怎么理解?就是在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即使有一两个团队同时研发一款产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认为这个项目是战略上必须做的。很多人都看到了微信的成功,但其实在腾讯内部,先后有几个团队都同时研发类似软件,每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最后微信受到了更多用户的青睐。能说这是资源浪费吗?我认为不是,没有竞争就意味着创新的死亡。即使最后有的团队在竞争中失败,但它依然是激发成功者灵感的源泉,可以把它理解为“内部试错”。并非所有的系统冗余都是浪费,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不创造各种可能性就难以获得现实性。”这恐怕就是对创新和企业鼓励冗余、犯错的最好诠释。

5

反僵化


塔勒布认为:稳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由于缺乏挫折的磨练,企业在长期的稳定繁荣中变得非常脆弱,隐藏的脆弱在平静的表面下暗暗聚集,推延危机并非良策。塔勒布认为淘汰机制有助于事物反脆弱机能的增强。同时,建立组织内部良性的流动机制、合理的分配机制也是使企业避免僵化的有效手段。


华为就敢于打破利益分配格局,曾经让全体员工工龄清零;全面实施岗位流动机制;在股权激励方面,也根据企业发展阶段推行限制性股票、期股与虚拟股相结合、饱和配股等不同股权激励方式;从而让企业充满流动性,让奋斗者和创业者受益。


6

为未来投资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推行孵化机制,鼓励、推动员工内部创业,这既能有效激发员工活力、积极性,又通过内部新企业的打造,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潜在机遇。这显然符合反脆弱原理:损失有限、收益无限;内部风险分散化,企业整体更稳定,为未来投资显然是那些具备实力企业应对风险、提高生存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


如果说,过去三十年中国企业发展的首要命题,是从无到有,解决市场空白和客户需求,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并能参与到世界经济中。那接下来的三十年,将是中国企业打牢基础,实现更为良性、可持续和长久发展的阶段,优秀企业要做到基业长青、中小企业也要更具活力。塔勒布对不确定性、反脆弱的思索,为企业的长久生存,特别是在当前高度不确定环境下的生存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和道路,这条更为有机、智能、自动、自洽、自适应的道路,能够避免人为局限和主观失误,真正帮助企业走得稳健、充满生命力。21世纪是不确定的世纪,每个人和每家企业都要更频繁地面对不确定;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不确定,构建了反脆弱机能,就能更坦然地面对不确定、拥抱不确定、享受不确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