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苗族历史上因战争而引发的两次大迁徙

 荷香月暖 2017-05-01

苗族历史上因战争而引发的两次大迁徙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不断发生,苗族大部迁徙并定居武陵郡,被人们称为“武陵蛮”,因地处五条河流地区双称“五溪蛮”。秦汉至宁时期,封建王朝又对“武陵蛮”、“五溪蛮”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迫使苗族再度身西边迁徙,大部进入贵州、四川、云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后汉书·南蛮传》云:“秦昭王使白起代楚,略侵南夷,始置黔中郡。汉兴改为武陵郡”。在当时设置的黔中郡中,就包括有苗族主要居住地的沅、辰、五溪地区。汉高帝五年,改黔东郡为武陵郡,秦汉时期僻处山区的“武陵蛮”,有了一段休养生息的稳定发展时期,到西汉未年。“武陵蛮”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而引起封建王朝的注意。


《后汉书·南蛮传》又云:“光武中兴,武陵蛮特盛”。东汉政权建立,光武中兴,亟思以威力迫使西南各族接受其统治,而武陵郡相距甚近,首当其冲。“建武十九年(公元42年)光武帝派武威将军刘尚带领大军溯沅江而上,取道武陵,进攻武陵蛮。武陵蛮据险以御汉兵,刘尚不能进,无所得而还。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光武帝又派刘尚再次攻打武陵,结果被武陵将其全部歼灭。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继续派李嵩、马成率兵攻打武陵五溪蛮,又被武陵人扼险击溃。光武震怒,即派伏波大将军马援,率大兵四万,大举向武陵进攻。武陵人民在“壶山头”(今湖南沅陵东)“乘高守险”,即止马援军队八个多月,汉兵因疫病而死亡者大半,马援也病死于中。(26)


从建武二十九年起,汉兵继续四次进攻武陵五溪蛮。虽然战争在沅陵以下进行,但聚居在沅陵以上广大地区的苗族,为了支援战争,所有粮食,消耕罄尽,引起了灾荒。当马援统率大兵进攻时,军威正盛。军行所至,对武陵人民大肆杀戳。以后因为“郡县徭役失平”,汉王朝又对武陵地区“增其租税”,使满“怀怒恨”的武陵蛮又多次掀起反抗斗争。由于东汉王朝一再出兵进剿,苗族人民大量遭到屠杀,灾荒兵祸,不少人再度向西、向南流徙。
     三国时,孙叔遣太常潘浚领兵五万“讨武陵蛮徭”。在普时期,杜弢领导数万荆湖游民起义,并联络五溪苗族共击官兵,荆州刺史陶侃两次带兵入五溪镇压(27)刘宋元嘉庆二年(公元425年),“五溪蛮”起义,刘宋王朝派将军沈庆之进剿,将俘劣人口强行“迁于建唐(今南宋)以为营户。(28)元徽元年(公元473年)封建王朝对五溪地区苛勒重赋,规定每户“输谷数斛”。次年,荆州叶刺史沈庆之复“以讨蛮为名,大发兵力……,赕罚群蛮太甚,又禁断五溪鱼盐,群蛮怒叛(29)。


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溪州蛮”覃行璋率众反,朝迁的宦官杨思勖为黔中招讨使,“率兵六万往,执行璋,轩首三万级”(30)。北宁王朝常派大臣出巡五溪,他们常“邀功生事,擅杀蛮人”。(31)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荆州湖北路访察使章敦统兵至沅州(今湖南芷江)、徽州(今湖南会同、靖县一带),直达融州(今广西融水县),“沿途设官屯兵,列布砦堡”,(32)到处募役、征兵、派款,瓷意杀掠,以致“荆湖南北两路为之空竭,民不安生”。
      总之,秦汉及至唐宋时期,封建王朝不断地向“武陵蛮”、“五溪蛮”用兵。大兵的“征剿”,沉重的赋税,迫使“五溪蛮”流离失所,向五溪深处,再度西迁。一支沿着舞阳江西上,迁至思州(今岑巩县)以及思南等地,“汉时思南等地,尚陷武陵蛮中”(33)。“府旧为蛮夷所居,自(田)右恭克服之后,芟夷殆尽(34)。另一支沿着沅溪(今清水江)西上、迁至黔东南地区。


苗族先民到了黔东南后,见此地山高谷深,江深岩险,不能飞渡的两岸绝壁,有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所描写的那样,“猿猱欲上愁攀援”。是一个与外界隔绝,躲避兵祸的好地方,便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其中的一部人迁得更远,进入黔北、黔西、川南和云南、广西。分布比较分散。
      元明清时期,由于兵祸及天灾等原因,主要是由于战乱,苗族继续从武陵、五溪地区迁入贵州、广西和四川,并由贵州、广西及川南经过不同路线进入云南,又由云南、广西徙入越南,老挝和泰国。


  如前所述,自三苗被打败后,苗族的共同地域瓦解了。又经秦汉至唐宋时期的不断迁徙,到了元明清时期,苗族居处已经相当分散。湘、鄂、川、黔、滇、桂、粤、等地区,都有苗族居住,其分支越多,居住区域越广,而引起的纠纷战祸也就越复杂。
      先说元人统一中国后,气焰很盛,它把中华民族分为四等,把包括苗族在内的南人视为最后一等。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比先朝有过之而不及。在元朝统治的一百多年,饱受苦难的各族人民屡次被迫掀起抗暴斗争。“至元二四年(公元1287年)广东民邓大獠、刘大獠、肖大獠、阎大獠、曹大獠(诸人自当有民,恶号疑元官所加)相继起义。二十五年,贺州民七百余人,畲族民千人……纷纷起义。二十六年畲族民邱大志集众千余人起义。二十九年,湖广辰州农民起义”(35)。这大概是说畲族和其他民族的起义。


苗族更是起义频繁,至元二十五年(1288),湖南苗族啸聚四望山,还尚未宣传起义,行省左承刘国杰即率大军把他们打散。二十七年贵州苗族三千余人,揭起反元旗帜,杀死官兵及大贪污官吏百人以上。消息传到湖南,湖南苗民响应,至元三十年,巴洞何世雄占澧州,泊崖洞田万顷、楠木洞孟再师占辰州。延佑二年,柳州瑶族亦揭起反元旗帜,六年,广东苗瑶龙郎庚,招兵买马,大肆活动,影响所及,如常德、澧州、沅陵、辰州一带瑶族,均遥为声援,至治二年,八番、顺元及静江、大理、威楚诸路苗瑶,一时蜂起。各路官兵,均惧迎敌(36)。


元成宗皇帝为要“杨国威于域外,于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出兵攻打“八百媳妇国”(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大军经过黔中地区,“恃其威力,虐害百姓”。次年,苗瑶人民在宋隆漳的领导下,组织武装反抗,接着水东、水西、乌蒙等地苗族亦纷纷响应,结果被元朝派大兵镇压,两年战火,使千家万户的苗瑶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37)。
      公元一三六八年,明朝取代了元朝,而对于苗族人民的镇压,还是没有两样,从明太祖起,至明桂王止,可以举出以下例证:


  在湖广方面,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讨慈利蛮覃垕连。五年征三十六洞散毛。景泰六年,征湖广苗蒙能,围攻龙里,怀化、铜鼓诸地,天顺五年,城步苗瑶僮起兵,攻横水、城溪、英逆、中平诸寨,大军深入苗疆,攻破几百余寨 ,焚毁三千家,斩首三千三百余人。正德七年,巡抚御史刘丙率兵深入,纵火烧山,苗人除死伤外,败退于天生崖、六龙山带,斩首八百九十余人。嘉靖二十年,平头苗人龙桑科率众造反大获其胜。


  在贵州,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林宽率领所部进攻龙里。景泰元年,苗蛮越聚越多,在二十万以上,占领地区,东至沅州,南至武冈,北至播州……,宏至七年,都匀苗乜富架、长脚等起义,明朝行命邓瓒瓒提督征讨。


  在云南,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廷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出征云南。十五年,占领中庆、武定、澄江三路……斩首六万余人(38)。


  另在贵州、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黔中苗族于把珠等起义失败后,有四千四百九十人被杀,五千五百个妇女被俘往他乡(39)万历年间明朝用兵平定播州土司扬应龙之乱时,许多苗族、仡佬族横遭屠杀,被迫逃走,战后幸存者仅“十之二”(40)。为了“开边”,明王朝在黔东和贵阳、安顺等地大量安屯设堡,强使许多苗族人民迁居。贵州苗族迁往云南的不少,如《邱北县志》第二册载该县“苗人二千余,明初由黔省迁入”。
    清朝降临,清朝庭对苗族人民的歧视与压迫尤为深重,军事镇压也更为残酷,在经济上,在苗区安设屯田。强夺农民田地:在政治上,实行“改土归流”,设置流官;在军事上,到处建立营汛屯堡,苗族人民不服,抗暴,就坚决镇压。苗族历史上所暴发的三次大起义,即黔东南的雍黔起义,湘黔边的乾嘉起义,以张秀眉为首的咸同大起义,都发生在清朝统治时期。清政府对苗民较大的镇压与屠杀,至少有这么几次。
     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坐阵西南,起兵反清。清廷为平定吴三桂叛乱,派平冠大将军贝子章等率兵三十余万,由川、黔、桂入滇,“血战相持者近两年,先后屠戮者百余万”,“兵之所至,辄屠其人,火其居,掠其子女”,造成“遍野榛荒,徙堪牧马”,“往来大路,桑麻久废,鸡犬无闻”的惨状(14)。


  清雍乾年间,包利、红银领导黔东南苗民起义,遭到清政府的残酷镇压。起义失败后,不少苗民被迫四处逃之,以致不少地方出现“有十去其五六或儿九都”(42)的荒凉局面,贵阳、安顺、黔西南操中部方言的苗族,多是在这段时间从黔东南迁逃去的。
     清乾嘉年间,湘黔边苗族在石柳邓、石三保、吴八月等领导下,举行起义。清廷派大兵围剿。起义失败入后,湘西、黔东北的苗族不少逃入黔中、黔南等地,有的被作为俘虏押往北京,关入西山黑牢,服各种劳役,谓之“苗营”(在今门头村),清政府筑城将他们围住,仅留一供门出入,并派兵监守(43)。


  清咸同年间,贵州苗族人民在张秀眉等领导下,举行大起义。这时清政府论正忙于对付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起义,使咸同苗民起义得以维持二十余年。把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以后,清朝调集七省兵力,镇压咸同苗族起义,为时二十余年的“咸同大起义”失败后,贵州“上下游废田不下数万顷,流亡可复者仅十之二三……降苗所存户口较前不过十之三”(44)。“其民则逃亡转徙,百里无姻”(45)赤水、仁怀一带“数百里中皆成荆棘,出示川境招抚流亡之后,乃渐有耕作者”(46)。黔东南的苗族不愿坐以待毙,他们扶老携幼,肩挑着小孩,手捧蚕种,翻山越岭向黔西南迁徙。其中一部分经兴义转入云南文山地区,一部分经黔中南迁入安顺地区。滇东北的苗族,有的也在这时移入战乱后人少地荒的毕节、大方、黔西一带。
      此外,清朝政府的苛虐赋敛,苛虐刑法,也使得苗族人民远徙他方的不少。“叙永、永宁仍为苗人故居,凡土著皆苗人,今皆窜居三谷”(47),他们“转徙不恒,为人雇役垦田,往往负租逃去”(48)。清律明确破规定:“凡土蛮瑶僮苗人……所犯系死罪,将本犯正法,一应家口父母弟子侄俱令迁徙,如系军流等罪,将本犯照例枷责,仍同家口父母史弟子侄一并迁徙”(49)。如此法律,也使得众多的苗族背井离乡。
      值得指出的是,在清朝统治时期,苗族远迁至东南亚国家,越南分者琳心根据在越北自治和文县的调查,他认为越南的苗族大多数来自贵州省。他把苗族由中国进入越南的过程分为三个时期: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明未清初),贵州有80户苗族因反改土归流失败而迁入越南河江省同文县;十八世纪未一十九世纪初(清朝乾嘉时期)贵州苗族起义失败后,贵州、云南和广西的苗族分两路迁入越南的同文县,老街省北河县北河县和泰一苗自治县;
十九世纪中叶,即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有一万多苗族从贵州、云南和广西迁入老街、河江、安沛和泰一苗自治区等地。


苗族在老挝被称为“老松人”,他们大约于十九世纪初迁放老挝北部山区,法国学者杨沫丁认为苗族进入老挝的时间是1810—1820年之间。1850年,他们已经在琅勃拉邦扎住了根。有人认为,当时进入老挝的苗族有5万人。


苗族迁入泰国的时间要晚一些,1894年,麦克锡在记叙他访问泰国北部山区的经历时写到:苗族“在8年前才越过湄公河”进入泰国境内。勒巴在1964年指出:“苗族在大约前五十年间直接从老挝,或由老挝经缅甸进入泰国”。1976年,格迪斯根据他在泰国北部的实地考察得出结论:苗族是在前100年间迁入泰国的(50)。
      至此,苗族历史上的大迁徙运动基相结束,另东南亚苗族,1975年至1984年,由于印支局势的变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在泰国政府和联合国的邦助下,将这批难民输送到第三国。苗族又从这条渠道迁移到西方国家。


法国著名的苗族研究学者恩保羊先生,一九八六年在向云南社科院介绍国外苗族情况时,他说,发动越南战争的美国是当时西方接受苗族最多的国家,其有6万多人;其次是印度支那的前宗主国法国本土,约6000多人;第三是法属圭亚那,有1300多人,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和阿根廷等国也接受了几百人(51)。苗族及其先民这样长时期,大幅度、远距离的迁徙,不仅在中华民族中颇为突出,就在世界2000多个民族中,也十分罕见。
     (26)《后汉书·马援传》
  (27)翁家烈:《战争与苗族》载《苗学研究》第一集
  (28)《宋书·沈庆之传》
  (29)《南齐书》卷22
  (30)《资治通鉴》
  (31)《新唐书·宦者传》
  (32)《元史·地理志》
  (33)《黔南识略》卷十六
  (34)《思南府志》卷一
  (3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36)梁聚五:《苗夷民族发展史》
  (37)《苗族简史》
  (38)梁聚五:《苗夷民族发展史》
  (39)《明实录》卷302
  (40)李化龙:《播州善后事宜疏》
  (41)《滇粹》
  (42)《圣武记》卷7
  (43)《苗族简史》
  (44)《平黔纪略》卷19
  (45)《咸同贵州军事史》
  (46)《贵州通志稿本》36册
  (47)《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卷20
  (48)《滇黔志略》第3辑
  (49)《土司烈纂·徙流迁徙地方》
  (50)(51)郭净:《国外苗族人口及其分布》载《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4期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九黎原属东夷集团,相传共有九部: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合称九黎或九夷,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共有八十一个氏族。

畎夷:裨离、伯咄、藏貊、滇僰、石魔、烈藿、烈勒、锦艺、庾闱

于夷:凫夷、高骊、葛僚、貉貊、秽貉、荤粥、九黎、醭鬭、櫙离

方夷:骆越、靺鞨、鸠僚、撒塔、兎殓、狑、衢爞、喇谟、突骑施

黄夷:乌蛮、玄兔、獯粥、蟾、乌孙、勿吉、猃狁、鬊离、阿荼藜

白夷:粟末、绳余、獞、骊戎、圪僚、愰喽、啚鷌、櫙鐭、吐谷浑

赤夷:三苗、瓯越、牟奴、西爨、猓猡、髫鍖、骠、沙陀、癹喇瞽

玄夷:挹娄、尽礸、賳雑、拇鸡、猺傜、貊、筽菈蝋、櫒瘩、焅锸

凤夷:鬼方、玁狁、鞑靼、萦漍鞲、瞉、耨麓、搰谧、醗畣、翮濌

阳夷:獠、鷌沓、喾墖、勮沓、峩萝価、垲狜、笟毂、屚鷇、膒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