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还没有正式开展现场审计工作之前,就能知道审计问题大致范围和严重程度,是资深内部审计师必备神技。比如我们想知道一家公司的潜亏金额、利润流失金额和小金库金额等审计问题,在现场审计前就会通过科学的方法测算出审计问题大致金额。 我们遇到具体审计项目时,到底该怎么做好审计问题金额事先测算呢?总体来说就是三步:一是先把问题分解,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再对未知条件各个击破;二是从宏观视角出发,确定一个整体测算值;三是在这个基础上持续做好小浮调整,确保测算准确率。下面就从审计思考技术角度来分析: 第一步:问题分解 问题分解法也叫做费米方法,是一个叫做费米的专门研究原子弹的物理学家提出来的。运用费米方法可以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对一个不太可能知道的答案给出一个比较精确的预测。 如我们想知道A市有多少个钢琴调音师?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呢?一般人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完全没有一个参考标准怎么猜。要么就是随便猜一个数字。 若运用费米法去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就是要问题分解。我们知道钢琴调音师数量这个问题取决于:一是A市总的钢琴数量;二是每年给这些钢琴平均的调音次数;三是给每台钢琴调音所需要时间;四是钢琴调音师每年平均工作的时间。用前三个数值除以最后一个数值就可以算出A市有多少位钢琴调音师了。 问题分解就是先列出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一些条件,然后再一个条件一个条件地去解决。 我们先看第一个条件:A市总的钢琴数量?这个不知道。我们再把它拆分:首先需要知道A市有多少人,其次需要知道拥有钢琴的人所占比例。我们还要知道一些单位机构配置了多少钢琴。具体推算如下: (1)A市有多少人呢?大家都知道可以通过网络公开信息查询到:2500万人左右。有钢琴的人占比例是多少?还是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猜一下。钢琴对普通家庭来说比较贵,想要钢琴的人不多,且钢琴占地大又笨重。所以我们综合下来,推测家庭拥有钢琴的比例是1%。1%通常表示概率最低。(2)单位机构应该有多少钢琴?比如音乐学院、餐厅、酒吧等。单位机构拥有的钢琴数量应该是比个人拥有得更多一点,所以我们推测大概是2%左右。这样可以算出A市大概有50万架钢琴。 我们再来求得第二个条件:每年给这些钢琴平均调音次数?不知道。随便猜,那钢琴调音师属于稀缺行业,人肯定不多,钢琴它也不像其他乐器需要频繁地调音。我们按一年一次算。尽管推算的依据不足,但没关系。我们只要把问题分解得够细,误差也是可以抵消的。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条件:给每台钢琴调音所需要时间。熟练的钢琴师大概是可以快,不熟练的慢一点。我们就猜平均数吧,就算两个小时。 我们再来看第四个条件:钢琴调音师平均工作时间是多少?这个看起来是个可以解决的复杂问题。我们再把它分解。中国的标准工作时间是每星期40小时。去除公众假期,所以平均每人每年工作是2000个小时。考虑到钢琴调音师要四处跑,所以路上时间就减去大概20%。这样算来钢琴调音师每年平均工作时间1600小时。 所有条件综合一下:(1)50万台钢琴、每年调一次、一次调两个小时,总共是100万个小时;(2)再除以一个钢琴师年平均工作时间1600个小时;(3)得出的结论就是625,大概是630个人。最后查到实际登记的钢琴调音师是830个人。你看误差不是很大,是不是很神奇! 虽然上面大量的数字都是靠猜测的,但是因为分得够细,所以误差并不大。内部审计工作也是这种思考过程。比如我们想知道利润流失金额,就要从收入、成本和费用角度出发。同时,可以再把收入层层分解到每一项大类业务,再分解到小项业务。甚至可分解到每个业务人员的单月产值是多少、客单价是多少等等。再如费用方面,我们也可以从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维度出发,层层分解,直至我们容易进行同类数据对比,容易审计的颗粒度,如公务车单车加油费用、人均工资等等。内部审计师就是具有把一个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层层分解,变得有可能解决的神奇能力。 第二步:宏观视角 一般人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很容易陷入到细节当中。比如说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说老张住在上海,一家人住在老式弄堂里。他的工作是初中毕业班老师,他老婆是幼儿园老师。他们小孩儿上初中了。他的父亲已去世,母亲和他们住在一块。现在问老张一家有私家车的可能性是多大? 我说了这么多的信息,很多人拿到这个问题,就会直接从他们家的家庭结构入手。有人会从家庭收入着手。老张是老师收入不算高,还有孩子和老人要照顾,有私家车的可能性就不太大。有人会从生活时间入手。老张夫妇都是老师,他们的工作很忙且只有一个孩子,为了节约时间很有可能需要小汽车送孩子上学。你得到的信息越多,就越会干扰你的预测。你会迷失在茫茫内部信息的海洋里,陷入内部细节推理中。 内部审计师遇到这个问题就会忽略细节,直接去宏观外部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比如直接去查上海家庭私家车拥有率是多少。又如我们在查潜亏的审计项目中,直接运用总资产周转率指标,得知被审计子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比同类公司慢一倍。在现场审计前这个指标就告诉我们,该被审计公司的往来款、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中可能存在坏账、积压存货或缺失固定资产。事后现场审计证据果然证实了我们的审计问题测算值。其他审计问题也是一样测算。就像特朗普教育他女儿说的一样,“伊万卡,当你无从下手时,就从大的方向看” 第三步:持续调整 数学公式贝叶斯方程告诉我们,对已经得出的预测值要保持高频率的小幅调整,用贝叶斯方程可以算出调整调整值来。每次出现新信息,我们都要对前次得到预测值进行小幅调整。 一见数学公式就头大的你,在看到这公式时会有一种绝望的感觉。其实内部审计师只要抓住这个方程式原理。时时刻刻关注和你测算数值相关的一切消息,以便对前期预测值做好持续调整,以提高测算准确率。就跟买股票是一样的。选定股票买入后,对相关信息就要保持非常灵敏的反应,长时间地处于警觉状态。千万不能一开始给出一个预测值之后就听之任之了。比如我们在追查小金库的审计案例中,项目前期就测算出小金库大致金额在300万元左右。但随着新信息出现,我们又知道小金库还有剩余金额100万元没有用完。这时,我们就要追加调整小金库发生的预测金额了。随着发现违规金额的持续增加,为我们后续延伸审计工作争取到了时间和人力资源增加。 总结一下,一名内部审计师要善于把目标审计对象进行问题层层分解,然后从宏观外部视角,从整体上测算出审计问题金额,并时刻感知影响金额测算的新信息,以便及时修正,提高测算的准确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