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阁体,是清代朝廷公文的标准楷书书体,强调书写字形、大小、粗细的统一,字体乌黑、方正、光洁。行距清晰,行列端直。 雕版印刷的书 馆阁体楷书 民间保存的馆阁体小楷 馆阁体楷书漂亮标准的和明代的雕版印刷体有一比。 以馆阁体的眼光看书法,以下五幅绝对漂亮,但都是普通人或者一般书法家写的。 行书 草书 以上五幅书法,行列整齐,字形端正,确实漂亮,但不是上品书法。 下面我们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大家大多写的是“丑书”。 1、小楷比较 ![]() 清代状元的馆阁体小楷,书写字形、大小、粗细的统一,字体乌黑、方正、光洁。行距清晰,行列端直。 ![]() ![]() 钟繇小楷,字不方,行不直,字形斜,丑书。 ![]() 王羲之小楷,字不方,字形斜,丑书。 2、大楷比较 ![]() ![]() ![]() 清代状元的馆阁体大楷,字形、大小、粗细的统一,字体乌黑、方正、光洁。行距清晰,行列端直。 ![]() ![]() 字形大小不匀称,丑书。 ![]() 竖画倾斜,丑书。 ![]() 字大小反差大,字形斜,丑书。 3、行书比较 ![]() ![]() 清代状元行书字形大小匀称,墨色乌黑,没有枯笔飞白,行列端直。 ![]() ![]() ![]() ![]() 颜真卿行书有飞白,字形不漂亮,长竖不直,丑书。 ![]() ![]() ![]() 苏轼行书行列倚侧,字形倾斜,有的笔画黏连,模糊成一片,丑书。 ![]() 米芾行书,字形倚侧,丑书。 ![]() ![]() 王铎行书。什么涨墨法,明明是墨汁洇的字形看不清,丑书。 ![]() 王铎行书。什么飞白?忽悠人的,“光”字墨太枯了,字形看不清;丑书。 ![]() 行列凌乱,丑书。 4、草书比较 清代皇帝反感写草书,找不到状元的草书,以当代草书代替之。 ![]() 这幅草书行列清楚,字字分明,墨色乌黑,字形漂亮。 ![]() 张芝的草书,有的两字连写,无法分清,听说是草圣,不好喷,暂时放一马。 ![]() ![]() ![]() 张旭的草书,行列不清楚,字形无法分清起止,听说也叫草圣。忍无可忍,不必再忍:胡画,丑书,鉴定完毕。 ![]() 第三行第二个字插到第一个字里去了,草书还能怎样写,有人说:这种方法叫穿插,忽悠人的吧!丑书一幅,鉴定完毕。 ![]() ![]() ![]() ![]() ![]() 黄庭坚的草书,行列不端正,上下字、左右行相穿插,丑书。 ![]() 第一行”所以“写成一个字了,”为“字像画圈;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也“字形丑爆了;丑书。 ![]() 王铎的草书,第一行三个字连在一起,教人怎么识读,有人辩解说这叫实连;第三行开头两字,下一字和上一字的右旁对齐,说什么叫做“奇异连缀”,我怎么没有听说过;丑书。 ![]() 林散之草书 ![]() 这是当代草圣林散之的作品,这个“静”字据说有涨墨和飞白枯笔,太夸张了吧,丑书。我看还不及下面这幅好看。 ![]() 写这幅草书的人为什么不叫草圣呢? 从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张旭、苏轼、黄庭坚、米芾一直到王铎、林散之,这些鼻祖、书圣、草圣,四大家等名家名气大得惊人,字写得还没有清代的状元漂亮,甚至没有当代人写得漂亮,为什么? 难道古人也追捧丑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