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心无挂碍”诸问

 西山紫音 2017-05-02

孔德老师:

    我是您的一位读者。在练功过程中有一问题一直想不透彻,特向你请教。

    前辈导师训导说,一切事物都是过眼烟云,转眼即逝,妙有真空,应心无挂碍,一切放下,心无执著……。道理虽令人动心,但若真如此看待这个世界,生活还有什么样意义,生命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济世、建设、健康、艺术、家庭、妻子、朋友、生活幸福等等,还有什么意义?例如,面对妻子,怎能以“过眼烟云”之心对待她?谋生养家又怎能心无挂碍?修炼成仙佛,此生不老……又有什么意义?大家整天空忙干什么?岂不是在做水中捞月,镜中赏花的事?

    以上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希望能得到您的教导。

    祝您功进福厚!

                                    学生:魏立志

                                   

立志同志:

    您所提之问题,是每一个真正修炼大道者都要面临而且必须得到解决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些问题实际已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前人就已很好的解决了它。它之所以成为问题,乃是历史上宗教的某些误导所致。

    您引用的“前辈导师”之言,皆是佛学理论,然而它们与道学理论也有相通之处,它们讲事物的“虚”、“空”,乃是就宇宙自然的本质而论。佛学道学都旨在让世人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现象,并非让人回避现象。中国的神仙长生术自古以来就是直面人生的。“仙道贵生”、“大修在闹市”、“我命在我不在天”――听听,这些口号多么鲜明而响亮!据记载,黄帝且战且修仙,他将天下治理好了,仙也修成了。老子、庄子、周文王、孔子这些大修炼家,他们的人生都没有逃避现实生活,而是实实在在参与生活。

    道者“虚”与“实”的世界观认识,目的就在于要培育出“公而化私”、“寓私于公”的社会人生价值观。只有职业化了的宗教形成,他们才制造出某些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说教,让人逃避现实。可以说,就仙学而论,它所持的是最积极的人生观。因为,它要求的是在最完美地做人基础之上再去修仙。从狭义的道德观念讲,一个修仙道的人,他必须首先完成他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无拖无欠,无怨无悔,他才能够真正静心静意去修炼。而成道之后,他又必须造福于人类。这怎能说生活没意义呢?

    修道者“心无挂碍”,是因为他的心能发自于合于大道的公心之上,不以私心为念,也就是说主观能彻底顺应服从于客观,所以能应物自然。这个命题较大,要通彻解答恐不是以上几句话所能解决。我建议你认真地去品读拙著《乐育堂语录注解》,我在那里还有更多对此问题的评介可以满足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