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春堂药铺只售中药。本报记者 宋荣成 摄 江南沈氏中医世家第十二代嫡系传人沈在中。本报记者 宋荣成 摄 长江商报消息 达春堂,这间明末清初兴起的中药房,经历360年世事沉浮,如今依旧悬壶坐诊,嫡传后人也坚守行医。 这个创办于江浙,昌盛于汉口的中药房,到如今每日都有许多患者排队看症。该药房只卖中药,不沾西药,代客加工中药胶囊都是纯手工制作,分量足,药材真。 沈家的百年沉浮,可谓见证了武汉中医业界的沧桑。从创始人沈达春,到闻名武汉四大名中医之一的沈长庚,沈家名医善治妇科疾病,其他各科的医术也极高明,为人义务诊病传统延续至今。难能可贵的是,沈家新一代对中医兴趣浓厚,达春堂后继有人。专题采写 本报记者 万方 一 只做中药,不沾西药 9月18日上午,从轻轨黄浦路站下来,沿着京汉大道前行二百米,达春堂中药房映入眼帘,虽然没有鎏金大气的招牌,但全店都是纯中药饮片,完全不见西药柜台,这在武汉中药房中确实少见。 刻有“达春堂”的松木牌匾下,一排排深色中药抽屉柜,台桌铁盒内放着不同中药材,店员正忙着把药粉灌到一颗颗胶囊内。“手工装药分量足,这些药是熟粉。 ”作为达春堂嫡系传人,总经理沈在中说,达春堂算武汉市唯一一家纯粹的中药店。 在药房内,贴着一张告示:沈在中医生身患心肌梗塞,不便看症,患者请找方开春。但当日见到沈在中在店内,很多患者点名要沈看症。 “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方开春是我师弟,看病主要交给他了。”沈在中今年65岁,是达春堂第十二代嫡系传人,他出生那年,恰逢达春堂一口气关掉38家分店。 沈在中说,父亲沈长庚是民主人士,解放后不愿做资本家,忍痛关闭了历经300年的老字号达春堂所有门店,这一关就是50多年。 达春堂创始于江南的沈氏中医世家,名号源于创始人沈达春,他是南明兵部右侍郎、广东巡抚沈犹龙之子。 公元1645年,多铎率清军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后,兵锋直指浙江。沈犹龙正居留在松江府,率师勤王在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西)组织义军抗击清军,战况十分惨烈。混战之中,沈犹龙不幸身中数箭,临终之际嘱其子沈达春:“凡沈氏子孙,永不得在清入仕。” 家将数人拼死保护沈达春突围,渡杭州湾,辗转撤至宁波,隐居于太白山。此后,沈达春师从一位得道高僧,悉心研究中医药。六年后,于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开设药肆“达春堂”。 当时战火未熄,瘟疫横行,沈达春怀济世救人之心,施普度众生之术,活人无数。沈达春行医六十余年,以其医德医术声名远扬,临终立下遗训“凡达春堂沈家后人,均须行医,济世救人。”从此,沈氏后代经营药号,代代相传,形成了独创一派的江南沈氏中医世家。 二 辗转汉口,医名颇佳 时光荏苒,几百年风雨沧桑,其间由于种种原因,“达春堂”开开停停过几次,原在浙江的“达春堂”也逐渐沿福建一线辗转到湖北,但“达春堂”老号一直未变。 清朝光绪年间,汉口逐渐开埠,武汉以九省通衢之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商旅日盛。达春堂第十代传人沈佛尊相中华中风水宝地,在汉口开设了“达春堂”药号,前店后场,医药俱佳而著名。尤其是达春堂的药酒、养生酒、药糕,值得一提的是达春堂的药丸光滑细腻。达春堂的药酒和补酒可消除各种怪异药味,口感纯和,酒味醇甜,颇得赞扬。 沈佛尊医德高尚,常为贫苦百姓免去诊金,还送药给他们治病,一生受到人们的尊重。他与汉口著名商绅蔡辅卿交好,故两人结为儿女亲家,其长子沈长庚娶蔡辅卿之女为妻。 蔡辅卿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社会开明人士。曾任汉口八大行帮之一的药材帮商董、汉口楚兴公司、武昌一纱厂董事、汉口总商会会长、湖北水灾急赈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督军府顾问。他还开设了“蔡同泰”参燕号。 辛亥革命时期,蔡辅卿审时度势,竭力推动汉口总商会,带领工商界人士旗帜鲜明地支持辛亥革命。他组织保安会协助民军维持秩序,组织商会会员犒劳民军。他还在武汉发动商会四处筹款,自己也率先捐款资助革命。商会先后资助民军100余万元经费做军饷,受到国民政府的褒奖。蔡辅卿于1931年11月4日逝世,终年66岁。沈佛尊1943年以九十高龄在汉口去世。 年轻时的沈长庚天赋极高,自幼熟读医书,深研药理,17岁随父悬壶坐堂,几年后初露头角,医名颇佳,对病人和气,除了自幼练得一身好武功外,还精通马术,琴棋书画无一不会。 沈长庚继承了父亲和岳父的遗志,医术精湛,乐善好施,周济穷人。他将“达春堂”与岳父所开的“蔡同泰”合并,在汉口法租界创办了“长庚堂”药号。当时长庚堂为大玻璃门面,内设中药饮片和参燕专柜。 三 命运多舛,开开停停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武汉保卫战期间,日军轰炸武汉,长庚堂被炸毁,沈长庚只身出入。不久避迁京山,又逢日军出动飞机将京山炸平,全家又险遭灭门,只好又搬回武汉。 武汉沦陷后,目睹日军骄纵,沈长庚怒在心头。1943年初秋的一个深夜,他为了救治一个危重病人,很晚才回家,行至现在的大智路附近,路遇5名日军对其纠缠。国破家亡的深仇大恨,使其施展平生所学武功,通杀全敌。尽管后来日军查了一段时间,终因无法查明而罢休。 抗战胜利后,沈长庚又重开气势恢宏的“长庚堂”。三扇对开木门,配以当时时髦的彩色琉璃玻璃,高高的国漆红木柜台,无不显示出“长庚堂”的兴隆。沈长庚坐堂行医,处方中间印着空心隶书红字“仁心仁术”。 他一手好行书,每张处方都不啻一件书法精品。沈长庚平易近人,从来不摆架子,长庚堂的员工敬业心极强,多年来从无跳槽现象。后来长庚堂因故关闭,员工们都哭着不忍离去,这在那个时代是十分鲜见的。 长庚堂昌盛时,在柳州、衡阳、重庆等地开有分号,并将江南沈氏中医世家积累的经验,撰写了《百病医方大全》、《沈氏医镜录》,使沈氏临床医学充分发扬。如今,沈家还存有不少沈长庚老先生的医书、医典,以及遗留下来的大量药方,成为家传的财富。 沈长庚作为武汉名医,也常为社会名流治病。闻名全国的汉剧小生泰斗李四立,解放前也曾病困无助,沈长庚不但治好了他的病,两人还成莫逆之交,亲如兄弟。1956年沈长庚去世后,李四立以头触地痛不欲生,并在他的有生之年经常照顾沈长庚之子,传下一段挚友佳话。 1948年社会动荡不安,由于害怕战争危及家人生命财产安全,沈家决定举家迁出武汉。沈长庚的大女婿已在重庆天文台工作,二女婿杜章甫也在重庆军统工作。于是沈家将武汉的生意都交给沈在时的舅舅打理,一家人一路经过衡阳、柳州等地,最后到达重庆。由于一路有“长庚堂”分号接待,沈家人也就一路走走停停,到重庆时已是1949年了,一家人住在重庆两路口“长庚堂”药号里。 沈长庚曾准备依靠二女婿杜章甫的关系,全家迁往香港,但由于家庭的原因,沈家终未成行。解放后,沈长庚忍痛关闭38家达春堂分号,这一关就是50多年。 四 申请商标,重整旗鼓 解放后沈家人回到武汉。1951年,沈长庚就在“陈太乙”坐堂行医,他擅长医治疑难杂症,前来寻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患者常常是要前一天晚上来“陈太乙”排队挂号,第二天再排队就诊,许多远方的人也是慕名前来。但不幸的是,沈长庚积劳成疾,于1956年因心肌梗塞去世,时年63岁。 沈长庚的二弟沈志云和三弟沈楚南原来开了一家“海味号”专卖海鲜干货,但并未放弃当医生的梦想。1952年兄弟俩关了“海味号”,跟着大哥沈长庚进一步研究医学,并经沈长庚推荐到中医联合诊所行医。沈长庚去世后,已拿到医照的沈楚南接了大哥的班,于1957年开始正式在“陈太乙”坐堂行医,后又转到另一药堂“叶开泰”坐堂。 无论是在“陈太乙”还是在“叶开泰”,沈楚南都是药堂的支柱,他所在的药堂药品的销售量总是最好的。当时武汉都知道有一个擅治疑难杂症的“沈老中医”,沈长庚和沈楚南兄弟都是江城的一代名医。上世纪90年代末,沈楚南以近百岁高龄在武汉去世。沈长庚的二弟沈志云在武汉中医医院工作,也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医生。 从小耳濡目染,沈在中和哥哥沈在时跟随父亲沈长庚习医。父亲对他们的要求十分严格。兄弟俩五六岁时就熟读了《汤头歌诀》、《药性赋》等医学书籍。 上世纪90年代,沈在中在武汉国药集团工作,当时他们兄弟申请注册“达春堂”和“长庚堂”的商标,多年后,沈在中庆幸当时的“明智之举”,让达春堂保留在沈家人手中,没有步其他老字号的后尘。 1992年,沈在中在河南南阳成立了南阳长庚堂亨利保健品总厂,主营营养食品、饮料(酒类)、保健茶,兼营保健用品。2003年,国家允许有资质的个人开设中药店,终于放开中药店开店权。沈在中第一时间和哥哥商量,重开达春堂。 哥俩选址在京汉大道新兴街路口。没想到,一开门生意就很好。一来很多老武汉人还记得这个老品牌,二来沈家叔父辈都是武汉名医。很多客人从美国、加拿大、日韩、新西兰等地慕名而来。兄弟俩先后成立了达春堂大药房和达春堂科技文化公司。 在达春堂内,有1400多种中药材,而北京有名的同仁堂也只有700多种。达春堂老医师识得2000多种中药,很多年轻后辈有些闻所未闻。 “只做中药饮片,这就是对传统的继承。”沈在中说,很多中药店不敢纯做中药,主要是没有好的医生支撑,药店很难做下去。 五 公开处方,代客加工 侧店内摆放着几个大烤箱,飘出浓厚中药味。“代客加工是达春堂的一大特色。”沈在中说,达春堂今年恰好360年,有着自己的经营秘诀。 记者看到有名员工现场熬制中药,先把药材打碎成粉末,再用筛子过一遍,根据每个人处方量不同,放适当水把粉末煮开,用沥网沥干后,再反复熬至快干,用烤箱烘干,最后用打碎机再打碎成粉,成了胶囊的填充物,一服药加工至少有七八个小时。 沈在中说,一般医生看病都不把处方给病人,但在达春堂处方都是公开的,病人可以带回去,到其他店比价。 正是如此,代客加工,赚取的只是加工费用。沈在中给记者算笔账,一服够两个月服用的药材,需要10斤白酒泡制,白酒费用在120元。一罐煤气可以熬制三人份药剂,再加上电费水费,人工费30元,合计220元。 尽管去年开始,中药材价格猛涨,沈在中说,他们药店不会借机加价,利润保持在30%左右。 作为历经360年的老中药店,达春堂恪守以传统医药、地道药材治病救人,不卖假药不欺骗病人。2003年“非典”那年,达春堂免费提供价值14万元中药材,熬制成汤药,供市民服用抵抗病毒。 前不久,有位女病人觉得全身酸痛,找到沈在中把脉,没想到,沈说“只要不打麻将,每天早点睡觉,病痛自然就好了,不用开药。”这位病人喜出望外,真是碰到诚信好医生。 转眼间,达春堂重开近十年,沈在中传承同时,也不断有创新。他说,赚的钱,都投入研发中,这么多年累积投入有上千万。 沈在中比较满意的产品包括达春堂养生酒和保健药枕,现在多是以销定产,浙江沿海一带有订单过来,他找工厂代工。这几年有订单就做,尽管销量不大,但沈在中很满意。 达春堂中药房有十几个员工,干了十多年没人跳槽。沈在中说,多少年达春堂员工和老板没有界限。他生病几个月没上班,工资没有发,没有一个员工走人。 达春堂不仅由嫡传后人掌舵,沈家新一代对中医兴趣浓厚。沈在时的儿女都在邮电系统工作,但儿子沈健不忘祖业,医科函授大学毕业,在积极考取职业医师。沈在中的儿子沈翰承,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每天放学后回家看中医书籍,今年在湖北中医学院念大四,专业是中西临床学。 “他特别喜欢做医生,我想把这三代人经验写成文集,传授给儿子。”沈在中谈起儿子特别欣慰。 沈在中说,门诊特别锻炼医生的综合能力,对人体五脏六腑深入了解,当一个医生容易,当一个好医生不容易,当一个名医更不容易。“我不能算名医。” ◇对话◇ 得有老字号内涵 只有空壳万万不行 记者:达春堂有哪些老传统还在延续? 沈在中:到达春堂看病,该吃药的吃药,不该吃药的决不会开药。地道药材治病救人,不卖假药不欺骗病人。 记者:现在来达春堂看中医的主要是哪些人? 沈在中:眼下来达春堂看病的患者,从婴儿到老者均有,尤其是注重养生的中年人居多。达春堂最出名的当属保健、治疗不孕症。 记者:您现在怎么保养身体? 沈在中:我患有心脏病,但选择吃中药,自己干一辈子中医,我要相信中医技术。 记者:达春堂药酒、药枕为何没有规模化生产? 沈在中:我不想让武汉“魔咒”在我身上发生。武汉有很多不错的产品,刚出道质量好口碑好,但一旦规模化生产后,越做越差。想做真东西,量很难起来。机器可以生产,时间缩短,但味道也变了。 记者:您作为老中医,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人? 沈在中:读再多书,不如门诊临床来得重要,当然读书为本。我教育儿子做合格中医必须是全才。做医生对天文、地理、哲学、道教、历史等知识都要了解。不同地域的人得不同的病,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对身体有不同影响,各个历史阶段流行病对现代病例有借鉴作用,根据每个病人情况不同辨症施治。 记者:您对下一代经营达春堂,有何寄予和希望? 沈在中:达春堂磕磕撞撞走过360年,多灾多难,尽管我接过老字号招牌,但我相当于又从头开始,我这一辈子,恢复达春堂,培养儿子学医,只是为了达春堂不是空有其名,没有老字号内涵,只有空壳子万万不行。希望儿子以后能把达春堂传承下去,做大做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