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追记于安澜先生

 海涛668 2017-05-02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追记于安澜先生

文:孟云飞

肖 鑫

于安澜先生,原名海晏、字安澜,1902年生于河南省滑县的一个绅商之家,卒于1999年8月16日。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美术史论家、书画家,系中国训诂学会、中国音韵学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九三学社社员、河南大学教授。

于先生在语言文字学领域成就卓著,尤其是对汉语音韵的研究更是享誉海内外。1936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了他的《汉魏六朝韵谱》,这是我 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两汉至隋唐韵部演变的巨著,填补了这一段音韵史的空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与评价。刘盼遂、闻宥、钱玄同分别为此书写序。钱玄同称 此书是“此国音史最无法讲述之一段,……先生对于古音韵之贡献,多发前人之未发。”王力、罗常培、周祖谟诸先生也给予了充分肯定。1970年,日本汲古书 院将此书影印发行。至今该书仍为中古音韵研究的必读书。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追记于安澜先生

于先生不以书画为其首要专业,但是他在书法、绘画,尤其在美术史论方面的成就并不逊于音韵学方面。于先生自幼喜欢美术。他出生乡下, 古朴、鲜活的民间艺术对其熏染至深。在中学期间,受图画老师仝伯高的教导,绘画进步很快。1929年于先生在中州大学求学期间,上海暨南大学美术系的陶冷 月先生曾短期受聘于中州大学。课余他常向陶先生请教,其才情和勤奋深受陶先生青睐,故得到许多指教和勉励。弱冠结婚后,其岳父家藏有字画,其中有落款为姜 筠的山水四屏轴设色雅致,笔墨精工,其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了他。通过对姜筠山水的鉴定和研究,于先生对中国美术史、绘画理论与技法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开始全面、系统地搜集和梳理中国美术史料并研究其发展规律。他在研读古代文献时,处处留心收集大量画论资料,按时代先后排列,征引有关资料及作者事 迹,并附有校勘记。1937年,北京中华书局将其所辑的六卷本《画论丛刊》发行出版,引起了画界的震动。国画大师齐白石和萧谦中亲为题笺。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追记于安澜先生

此书与余越园的《书画书录解题》、黄宾虹的《美术全书》成为三足鼎立之势。196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重印出版了两卷本的《画论丛刊》,1978年香港又翻印了此书。

继《画论丛刊》之后,于先生又辑画史专著22种,汇集了上自南北朝,下至近代画家的传略及书评资料,加以校勘与标点,取名《画史丛 书》,1963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共10本,1970年台湾省亦将此书翻印发行。此后,于先生又辑南北朝至元代记录画迹之著作13种,加以 校点整理,取名《画品丛书》,1982年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著名画家刘海粟为该书题笺。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追记于安澜先生

以上三部书自成体系,资料丰富、翔实、精当,篇章编次严谨、科学,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成了海内外专业美术工作者及艺术理论研究者的 重要参考资料,为整理和保存我国的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于先生对自己却十分不满足,他在《画品丛书》前言中写道:“岁月如流,余已花甲之年,进入 耄耋。衰老已届,精力有限,倘非十年之动荡(文化大革命于先生受到很大冲击),此类遗产,即已经出三辑四辑亦早行世。时间空过,计划无成,自当再鼓余劲, 尽力而为,更望艺林同好,予以接力,俾吾国美术史料,早日完成。”他期望他人及后人能弥补与消除他的遗憾,为后代留下更多的丰厚成果。

于先生理论成果丰赡,在艺术实践上,也有极深的造诣。早年他临摹过许多古代前贤名家的绘画大作,认真揣摩古人技法;生活中以自然为 师,壮游名山大川,寻访名胜古迹,开阔了胸襟和阅历,领悟到了绘画的真谛。其绘画笔调谨严、手法细腻、格调明快,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由 于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品格高尚,其绘画作品意境高远,内涵丰富,气韵生动,极富书卷气,故倍受世人珍爱。

先生的书法兼善诸体,尤以小篆书成就为高。在燕大研究院求学期间,看到罗振玉、马衡、王福庵等名家的篆书,便悉心临摹;又与方介堪、 李剑晨等交游甚笃。他偏爱《石鼓文》,钟情斯翁小篆。师石鼓之古朴浑厚,法小篆之端庄典雅。于先生于小篆用功最多,平生最服膺王福庵,然却不为其所囿,上 溯周秦,下及清贤,转益多师,独辟蹊径,博采众家之长,终成自家面貌。于先生的篆书用笔沉稳、老辣,布白疏宕,气韵生动,典雅端庄。既不以狂怪哗众取宠, 又不以俗态媚人,于圆润舒展之中刚柔互济,具有大家风范。

于先生曾说,要刻印需要先学篆书,篆书学不好,其印必然品位不高。于先生虽然不轻易凑刀,但其治印水平却极高。先生喜拟汉白文印,浑 厚端严,布局平稳,字型美,刀工精,圆润大方。间仿朱文古玺,挺秀自然,圆朱文亦典雅可观。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书画艺术精湛,但他宽厚谦和,平易近 人,奖掖后进,不遗余力,从不以名家自居,倍受青年爱戴。向先生求字的人很多,不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都一一满足。给任何人写字从不敷衍塞责,有时候为 写好一幅作品甚至写几十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追记于安澜先生

先生绝不出售自己的任何作品,他唯恐艺术被金钱所玷污。即使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先生仍然坚持拒收润笔费,几乎是纯粹的无私奉送。其 高风亮节可见一斑。20世纪70年代文艺界开始复苏,为推动古城开封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家牛光甫先生倡导组织“书学研究会”,特约于先生教授书法,他选 出历代书法著作20多种,汇为《书学名著选》,并编著《历代书法源流表》,意在使青年书法爱好者技法和知识并进。他主张师古而不泥古,要认真学习传统,多 观看、临摹法帖,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学习,反对任意杜撰和不负责任的“创新”,可以说,他为河南的书法健康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晚年的于先生除整理文稿 从事著述外,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和文化公益事业。80年代于先生曾多次致信国务院建议整理古籍,编辑专业丛书。在他的大力倡导努力下,河南省举办了关于张衡、许慎、吴道子的学术会议以纪念先哲,弘扬华夏文明,也为家乡的文化旅游事业做出了贡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于先生的人生写照。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的学生也是桃李满天下,其精神激励着后辈们继续为祖国的文化事业而奋斗。

此文转载自《中国艺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