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姓|历代名家单字字帖|桓(huán)

 智者美鉴 2017-05-02

桓 | 来源与演变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桓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黄帝有一个大臣名为桓常,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桓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桓氏正宗。在史籍·后五纪·疏仡纪·黄帝纪上》中记载:“黄帝即位也,适有云瑞,因以云纪百官,师长俱以云名。乃立四辅三公,六卿三少,二十有四官,凡百二十官有秩,以之共理,而视四民。命知命纠俗,天老录教,力牧准斥,冶决法,五圣道级,闚纪补阙,地典州络,七辅得而天地治,神明至……复岐下,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于是申命封胡以为丞,鬼容区为相,力牧为将,而周昌辅之;大山稽为司徒,庸光为司马,恒先为司空。建九法,七相翌而下服度。犹且蛩蛩,常若备盗,豫若天令,令人知禁。风后善乎伏羲之道,以为当天而配上台;桓常审乎地利,以为常平,于是地献草木,乃述耕种之利;奢比辨乎东,以为土师,而平春,种角谷,论贤列爵,劝耕馌,禁伐厉;庸光辨乎南,以为司徒而正夏,种芒谷,修驰戒僇,发宿臧静,居农以戒力,以宛夏功,种房谷以应戊己之方;大封辨乎西,以为司马,玩巽禽,种遂谷,收谷荐祖,组甲厉兵,戒什伍以从事;后土辨乎北,以为之李,行冬断罪,种稜谷,劋剑伐木,乃劳农,始猎杀。”按《史记》中的记载,由于那位桓常“审乎地利”,具有丰富的地理物侯知识,熟悉作物生长规律,于是向黄帝讲述了土地耕种之利。这是一个协助黄帝促使人类从原始渔猎的蛮荒状态向农耕氏族社会转变的重要角色。但古史中没有关于他为官任职的更详细记载。

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wán。姬姓桓氏族人皆奉黄帝臣子桓常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襄公姜诸儿执政时言行多变、政令不信,国政混乱不堪。齐襄公有三个弟弟,分别是公子纠、公子小白、公子彭生。当时公子纠的老师管仲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通知了好友鲍叔牙,于是诸公子们纷纷外逃,公子纠逃到外婆家鲁国,公子小白在老师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了莒国。

周庄王姬佗十一年(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大臣连称、管至父伙同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弑杀了齐襄公,公孙无知自立为君。由于公孙无知曾施暴虐于大夫雍廪,第二年(公元前685年)春天,雍廪乘鲁庄公姬同派军伐齐国之机刺杀了公孙无知。一时间齐国无君,举国上下更加混乱。通过眼线得知此情况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俱连夜回赶,以争夺君位。当时,鲁庄公发兵护送姜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住了从莒国到齐国的路,两公子相遇,管仲一箭射向公子小白,结果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当时公子小白假装中箭倒地而死,于是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庄公觉得公子纠没有竞争对手了,就慢慢地护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齐国都城。而公子小白早已由鲍叔牙陪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并由大夫高傒立为国君了。公子小白,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姜小白在位期间(公元前685~前643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国势发展到颠峰状态,但他死得很惨,是被宠臣给活活饿死的。作为谥号,“桓”字是“古之君子,卽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之义,按古代《谥法》的规定:“辟土服远,克敬勤民,皆曰桓。”姜小白因此得到了周王室赐予的谥号“桓”,历史上称为齐桓公。

在齐桓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桓氏族人皆奉齐桓公姜小白为得姓始祖。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chūn。


源流三: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御说,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说,是宋湣公(宋闵公)子捷之弟。

周庄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宫长万因受到君主戏弄和侮辱,忿杀宋湣公,立公子子游为君。其他诸公子借曹国军队反击,杀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子御说宠妃甚多,生有七个儿子:子兹甫、子目夷、子三种、子四鱼、子五荡、子六鳞、子七肸。一直到周襄王姬郑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子御说病逝,由长子兹甫继位,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愚仁宋襄公。子御说在位期间政绩平平,但他“克敬勤民”,宋国家也很平稳无奇,因此他逝世后也得到周王室赐予的谥号“桓”,历史上称为宋桓公。在宋桓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桓氏,在史籍《姓氏急就篇》中颜师古就注云:“宋桓公孙鳞矔为宋司徒,号曰桓子,因为氏焉。”在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记载:“宋桓公之后向魋亦号桓氏。”在史籍《姓纂》中亦记载:“又宋桓公之后向随,亦号桓氏。”该支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子姓桓氏族人皆奉宋桓公子御说为得姓始祖。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chūn。


源流四:源于乌桓族,出自汉朝末期乌桓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的鲜卑族中有乌桓氏。乌桓,亦称乌丸、古丸、乌延,是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其民族语言与鲜卑民族相同,皆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民族的强盛之时,乌桓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到了秦、汉之际,乌桓民族主要活动于饶乐水一带,其地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鲜卑族居北,乌桓族居南。

秦子婴元年(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消灭了东胡人联盟。东胡人中的一支向北败退,来到科尔沁草原的中心地带的乌桓山下定居,这就是乌桓。据史籍《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其实,早在东胡人来到乌桓山之前,乌桓就已经存在,是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个部族。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农历9月,曹操从柳城班师。此时雨水已经止息,滨海道可以通行了。曹操经此路返回,途经碣石,回想白狼山一战,意气风发,写下了豪情满怀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最后一句中的“幸甚至哉”,应该是曹操在征灭乌桓部落之后的真实感受。

乌桓民族,从此在历史上消失了。族人在迁入中原后融入汉族,其中有改汉字单姓为桓氏者,另外还有复姓桓侯氏,最后还是省文简化为单姓桓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wán。


源流五: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桓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桓叔,就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曲沃桓叔(公元前802~前731年),即姬成师,晋穆侯姬弗生(姬费王,公元前812~前785在位)之子。

周平王姬宜臼二十六年(晋昭侯姬伯元年,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公元前746~前739年在位)把桓邑(曲沃,今山西曲沃)赐封给叔父姬成师,其后号为“桓叔”,亦称“桓侯”,时年已经五十八岁了,因他“好德”而得甚得封地民心。

周平王三十二年(晋孝侯姬平元年,公元前739年),晋国大夫潘父弑杀了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当时桓叔欲入晋国都城为君,但其他晋国贵族反对,并发兵进攻桓叔,桓叔只好又退回曲沃。其后晋国贵族们共立晋昭侯之子姬平为君,是为晋孝侯。

周平王四十年(晋孝侯十三年,公元前731年),曲沃桓叔去世,其子姬庄伯继承其爵。曲沃桓叔的儿子姬庄伯十分著名,他将自己的弟弟姬万赐封于韩原(今山西稷山),姬万便以封地为姓氏,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韩武子,其后裔子孙在周贞定王姬介十六年(晋哀公姬骄四年,公元前453年)与魏氏、赵氏三家联合瓜分了晋国,占有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大片地区,由此造就了后来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著名的清朝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姓氏辩误》中对此皆有注解:“晋、曹、杷、皆有桓侯氏,盖桓叔初封于桓,后封韩。”

在曲沃桓叔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或封号为姓氏者,称桓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桓氏、侯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wán。


源流六: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桓阿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时期,在北魏王朝的部众中有鲜卑桓阿氏部落,这在史籍《姓氏寻源》中记载:“后魏桓阿氏,后改鹿氏。”其实,所谓“桓阿氏”就是《姓纂》中记载的“鹿桓阿氏”,实际上应当是“阿鹿桓氏”,这在《通志·氏族略》、《姓氏辨证》等其它史籍中皆有勘误,正确的应当是“阿鹿桓改桓氏”或“阿鹿桓改桓氏,阿鹿孤改鹿氏”方为正确。

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huán。


源流七: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桓赧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桓赧氏,是辽、金时期女真族的一个古老部落的称谓,属于生女真,女真语称“桓散达”,以部为氏。在金世祖完颜·劾里钵统一女真诸部的过程中,“桓散达”被征服,并入女真统一体,成为后来完颜·劾里钵的儿子、金太祖武元皇帝完颜·阿骨打的附庸属下。到了金熙宗完颜亶执政时期(完颜·合剌,公元1119~1149年,公元1135~1149年在位),金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期间大量接受汉文化,女真族桓赧氏在此过程中汉化省文为单姓桓氏,后未归满族,而是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huán。


源流八:源于满族,出自金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中华姓府》、《姓氏寻源》记载:老满洲部族桓泰氏,满语为Huantai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在满清时期为脱谱姓氏,族源不详,后并入满族八旗,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桓氏、泰氏等。

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huán。

 | 宗族先贤

桓氏首一位出现于历史上的桓氏著名人物,便是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魋;战国秦有将军桓齿;晋朝十一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他们辅佐晋王朝治理天下,付出了很大的贡献;西汉有汝南名士桓宽,桓宽以小巧玲珑满腹经纶而扬名几十年,其大司马桓温、荆州刺史桓冲、右将军桓伊、江州刺史桓玄等就是代表,唐有宰相桓彦范。


桓荣:古代桓氏素有“荣由稽左,志在尽忠”之谓,说的是汉代有桓荣,世居谯国龙亢(安徽省怀远西)人,官少傅,赐车乘号,谓诸生曰:“今日所蒙,稽左之力也”;晋朝时有桓冲官荆州刺史,尽忠王室。


桓修:又作桓脩,桓冲之子,晋朝人,桓荣之11世孙,官护军将军,爵“长沙侯”。后徙居丹阳张官渡桓家村,桓修成为丹阳桓姓始祖。唐朝时,桓荣之19世孙桓彦范,任至宰相,挟正敢言,为武三思所谗,因受诬谋逆而惨遭极刑。睿宗即位后,为其冤案昭雪,赐谥“忠烈”。

桓容:字春卿。东汉时沛郡龙亢人,小的时候在长安学习,后来担任欧阳尚书,教授徒弟数百余人。光武帝的时候被拜为议郎,授太子经,累官太子少傅,后迁太常。明帝即位,因为他是皇帝的老师,所以被拜为五更,被封为关内侯,他的门徒很多都做上了公卿。


桓温:字元子(312-373),晋朝龙亢人。明帝的女婿。开始的时候是荆州刺史,定蜀,攻打前秦,打败姚襄,所以他的权势越来越大,升官至大司马。太和四年的时候北伐,和燕慕容打了一战,以失败告终。回到健康以后,专心于朝政的工作。废了奕帝,立了简帝。他曾经说:“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年邪。”阴谋废晋自立王朝,事情还没有成功就死去了。终年61岁。


桓景:东汉名人,他曾经跟随费长房学习,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大灾。不过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消除灾祸:让家人将包着茱萸的绛色纱布缠在手臂上,登到高处喝菊花酒。桓景听了以后回家照办了。第二天,他回来说,家里的牛羊鸡马都死了。费长房对他说:“畜生代替你们死了。”


桓谭:东汉学者,他写的文章很好,特别喜欢古文,写书写了二十九篇,取名叫《新论》。


桓颜范:唐中宗时著名大臣。

 | 历代名家单字字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