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持续的创新 就会不进则退

 圆角望 2017-05-02

■ 梅松

当创新一词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时候,许多人反而对它有点麻木,没能明白其真正含义。没有创新,则永远步人后尘,随时会被无情淘汰;没有持续的创新,就会不进则退,同样会被无情淘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人都被日本的电子产品所迷倒,无论是大到电视冰箱,还是小到一个CD随身听,无论是其款式还是功能质量,无出其右,许多家庭选择家电非日本品牌不可。

夏普、东芝、日立等这些曾经创造日本电子产业神话的企业,近年来因为创新乏力,如今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曾经的“液晶之父”夏普去年被台湾鸿海集团收购后,近日,东芝再爆出巨亏49亿美元,松下2013财年亏损7000亿日元,索尼预计将连续3个财年亏损。有分析认为,日企擅长硬件制造,软件技术则处于弱势,创新不足,这也导致许多日本巨头在全球数字革命中陷入逆境。面对数字化革命,相较日本企业,韩国和台湾公司及后来的中国企业进行了更主动积极的应对,最近十年,日本家电品牌在中国市场日益少见,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品牌的迅速崛起。

错失发展良机,日本家电巨头近几年纷纷剥离昔日风光无限的消费电子业务,寻求转型。

2011年,海尔收购了日本三洋的白电业务。2012年,日立宣布退出有着56年历史的电视制造业务,改为委托代工。2013年,东芝和松下宣布关闭在中国的电视工厂。2014年,索尼全面退出电脑市场。2015年,东芝把印尼的电视和洗衣机工厂出售给了创维,松下公司决定完全退出电视液晶面板生产业务,全面退出在中国的电视生产。2016年,富士康收购夏普多数股份,NEC把电脑合资公司中的大部分股份出售给联想,东芝将白电业务出售给美的。

看来,市场风水轮流转,哪家创新到哪家。再牛的企业一旦没有把握好市场机遇,没有持续创新的努力,也会遭遇市场的无情清算。

关于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五十多年前提出的“创造性破坏”、“ 企业家精神”、“创新”,如今已成为企业变革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也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熊彼特特别重视企业家的作用,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又称之为“创造性破坏”。他认为,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而企业家正是这一创新过程的组织者和创造者。通过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才会出现企业家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破坏旧的,创造新的结构。他强调,创新是判断企业家的唯一标准。

正因为如此,企业家不是永远的称号,他认为,一个人由于“实现新的组合”而成为企业家,而当他一旦建立起企业,并像其他人一样开始经营这个企业时,这一特征就马上消失。因此,企业家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状态。

所以,再辉煌的企业,一旦失去创新的动力,必将被市场所淘汰,再成功的企业家,一旦失去创新的锐气,他就不能再被称为企业家。

熊彼特认为,经济创新过程是改变经济结构的“创造性破坏过程”。有价值的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新商品、新技术、新供应来源、新组合形式的竞争,也就是占有成本上或质量上决定性优势的竞争,这种竞争打击的不是现有企业的利润边际和产量,而是它们的基础和它们的生命。无论过去如何风光无限,一旦没有创新,便会风光不再。夏普、东芝等一批上世纪非常优秀的大型综合类电子企业如今遭遇的经营困境,可以被看作因为不重视“创造性破坏”而造成的不良结果。

从领先到落后,这些日本最优秀的企业命运何以如此反差,不得不引起中国企业的警觉。看来,只有不断创新,才不怕逆水行舟,才会永立市场潮头。

(作者系经济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