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人格养成,其实我们有特别珍贵的资源,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诗书礼教之国,中国传统教育就是以人文教化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教育,而且有培养的目标——君子人格,大家约定俗成就是正人君子、谦谦君子、知书达理、温柔敦厚等。但今天培养出来的,离这个目标已经远了。 尽管很多学校的各种规定规章,把“育人为本”等口号喊得非常响亮,但是教学过程还是依靠考试和分数,以学科教学为主,没有把人格养成放到核心位置。现在教育偏离了教育本质,培养出的只是一些“考试机器”、“科技怪人”、“经济动物”,用钱理群的话说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丢弃了我们珍贵的文化传统。 关注短板还是发展长板? 这就是我们那么多年来,没有培养出真正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的原因之一。全世界多数优秀人才都是“片面发展”的,无论是科技还是人文英才,因为只有在其特长方向上充分发展了,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平均发展、平庸发展能混个三好生,但走不远,走上社会以后就没有声音了。 古希腊圣殿上刻着一句话,叫做“认识你自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自古以来的教育智慧,就是人的自我发现、自我实现。教育的功能就是帮助你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格做成一样的标准件。 为什么强调个性发展? 中西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中国的老师总是关注你的短板,美国老师总是说发现和强化你最粗的神经,做最好的自己。西方教育关注的不是短板而是长板,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古今优秀人才都是个性突出,在某一方面有强烈的兴趣,而且往往“偏科”。我们很多高中生考大学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学什么,老师家长建议学什么就学什么。大学毕业了,还是不知道自己该干吗,这很失败。 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个伪命题。 在最缺乏教育资源的乡村,最好的学生往往都是老师的孩子,这个老师可能学历也低,没有什么教育方法,但至少不是天天打麻将,晚上要批改作业,要坐灯下备课,这就是对孩子的教育,这种身教的力量从学术角度讲,称之为文化资本的传递,家庭的文化氛围会传递到下一代。 不幸的家长,第一类,把孩字送到寄宿制学校交给老师,或者上重点学校,觉得进保险箱了,放弃家庭教育。第二类更普遍,很多家庭沦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帮凶”。家长帮着老师监督压迫学生,周末还要上各种补习班,有人叫“五加二、白加黑”。后果大家可以想象,即便孩子上了重点学校,他的健康、情感、人格、个性,这些重要方面都得不到关注。 第三类用力过猛,中国出现了很多“虎妈”、“狼爸”,小孩才三岁,家长已经像热锅上的蚂蚁,想尽各种办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很多家长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全天候陪伴。家长对孩子造成的压力不堪忍受,是让一些孩子最终走上绝路的原因之一。 今天做家长很难,每个家长都有焦虑,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起跑线上的竞争成了当下最有煽动力的商业口号,而且起跑线不断往前移,已经移到幼儿园升小学了。其实,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一个伪命题。孩子永远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只会累死、病死在起跑线上。起跑线上的竞争对刘翔重要,他需要争分夺秒,而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大家知道马拉松前几圈领跑的人几乎都跑不到终点,过早透支体力就会是这种结果。 家长,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平常心。 其实很多具有人生智慧的人,对子女的期望是相当“低”的。鲁迅坚决反对孩子做空头文学家。老舍的期望是粗通文墨,自食其力,既不欺负别人,也不为别人所欺负。这是基于一种通达、透彻的人生观。事实上,名人之后大多成为教养良好的平民和各种专门人才。 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第二是等待。作家毕淑敏说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的当柴,三年五年生的当桌椅,百年的树才是栋梁材。越是名贵的木头生长期越长,像紫檀、黄花梨。人也同样,所以不要着急,耐得住心,平常心也是一种耐心。 第三是解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耳朵,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俞平伯有一个教子理念,叫做大水养鱼,就是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不是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全部占据了,就能培养出人才。另外对孩子不宜过早定向,否则杨振宁就是个熟练的会计师,齐白石只是一个优秀的木匠。 第四是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发现他的个性。巴菲特说,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找到热情是一个辛苦而又玄妙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父母如果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父母只要告诉孩子做选择时不要考虑地位和回报,就像乔布斯说的,做自己真心喜爱的事情。 怎么衡量家庭教育是成功的? 第二个就是,在他高中左右能够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个性和特长,包括兴趣爱好,孩子形成自我,能够去自我发现和学习,就算成功了。我们看到太多被考试压倒的孩子,如果给他三天时间自己安排,他除了做作业就不知道做什么,精神上一片空白,这就是教育的失败。 谨以此,献给我们所深爱的父母和孩子。 「写留言」分享 你认为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