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宗金鉴正骨八法简述

 云水禅心688 2017-05-02

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吴谦将正骨手法总结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大法,后世称之为“正骨八法”。现对其分述如下。

医宗金鉴正骨八法简述


摸法:

“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步、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先摸其或为跌扑,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依法治之。”

摸法主要是通过医者之手,接触于患处,细细循摸。列为“八法”之首。是为了解损伤的轻重及深浅,再结合其他诊察方法,为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接法:

“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凡骨之跌伤错落,或断而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乱,或岐而傍突,相其形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或用手法,或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后而兼用之,是在医者之通达也。”

骨折发生后,骨折的类型以及骨折端移位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或断而两分,或折而下陷,或碎而散乱,或岐而傍突”。接法是对各种骨折复位方法的总称,目的是“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

端法:

“端者,两手或一手擒定应端之处,酌其重轻,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也。盖骨离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则不待旷日迟久,而骨缝即合,仍须不偏不倚。庶愈后无长短不齐之患。”

端法,主要是通过手法操作来加大骨折端角度以及扩大畸形以使骨折达到复位的一种治疗骨折脱位的方法。

提法:

“提者,谓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也。其法非一,有用两手提者,有用绳帛系高处提者,有提后用器具辅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伤之轻重浅深,然后施治。倘重者轻提,则病莫能愈;轻者重提,则旧患虽去,而又增新患矣。”

提法,又称为牵引法,是治疗筋骨损伤以及关节脱位的必施之法。此法是筋骨取直之法,凡搭叠之骨离此不能复位,粉碎之骨离此不能完整,脱白之骨或筋胞离此不能复归。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应本着“轻者不重提,重者不轻提”的原则进行灵活治疗。

按、摩法:

“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此法盖为皮肤筋肉受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设也。或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按法,是指医者用双手向下按压损伤之部位,具有祛瘀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摩法,是指医者用手徐徐揉摩患处,具有通经活络、祛瘀止疼的作用。临证时,两法常联合使用,多用于软组织损伤及骨折以及脱位后期的治疗。

推、拿法:

“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盖人身之经穴,有大经细络之分,一推一拿,视其虚实酌而用之,则有宣通补泻之法,所以患者无不愈也。”

推法,是指医者用手缓缓推动患处肌肉,使推动之力作用于皮肤肌肉之间,具有疏通气血、缓解肌肉痉挛、消肿止痛的作用。拿法,是指医者用手指挟住患处肌肉进行一提一放的操作手法,具有调理气血、通经活络和散瘀止痛的作用。推、拿两法主要应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洽疗。在临床上,两法多联合应用,或和按、摩手法相结合应用。


友情提示:文中引用医案、方剂素材来源于“中医医案”APP,希望获得更多名家医案,方解,请进入各大应用商店,搜索“中医医案”下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