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时,校长语重心长地说:“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该用课文教语文。咬文嚼字,是教母语的传家宝;朗读背诵,是学母语的传家宝。这两个传家宝你都给丢了,整个一堂课除了分析,还是分析,学生记住的只是情节和人物。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应当以课文为例子,以课文为引子,引导学生好好品味语言,离开语言的吟、咏、品,容易造成语文学习任务的旁落,那就不是语文课!”校长检查课堂教学,暴露了我不懂语文,更不会教语文,校长的一番话,让我醍醐灌顶。通过《列宁和卫兵》的教学,我明白了语文课最大的悲哀是语文本体的失落。学生学完了一篇课文,只记住了一个大概的内容,而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没有贮存到自己的脑子里去,甚至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样教学语文,学生的语言怎么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呢? 好多年过去了,语文教学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我始终记住了那次失败的教训。语文教学无论怎样顺时演变,怎样与时俱进,都应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语文之本,语文之源,语文之魂,语文之脉。无论我们的课改之路走得多远,“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语文课最本质的东西以及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是永恒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