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抗战剧的朋友一定都对八路军手中的机枪再熟悉不过了,八路军战士手持机枪突突鬼子的画面令人热血沸腾。然而,如果当时真这样使用机枪的话,估计他一个鬼子都打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听听老兵们是怎么说的。 抗战时马克沁重机枪是最常用的武器,配在第一线,不但能发挥火力,还有一个重大的心理激励作用。在“淞沪战役”中,日军常常调用战车防御炮来对付国民党军队的重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的,角色介于枪和炮之间,所以当时配装间接射击装置。所谓的间接射击,也就是如同炮兵以曲射来形成一个椭圆形的打击区。 作战之前,需先设定好打击区,在固定的方向设立标竿,作为瞄准方向的依据。此外,己方阵地的高度、目标区的高度、使用的弹药、风向等,都要列入考虑因素,以确定机枪的仰角,待敌军一进入打击区,立刻以猛烈的火力袭击。 用重机枪曲射对密集步兵冲锋是很有效的,子弹就像是雨点一般从天上掉下,落下来的子弹有有厉害的杀伤力,步兵所熟知的那些匍匐、卧倒在这种战术面前毫无效果,就算是躲在堑壕中依旧有可能被打到。 马克沁机枪其子弹可以射出4000米远,并呈椭圆形散布,使敌人的后方,几乎没有什么地方是安全的。4公里的射程,可以通过事先标定坐标的方式,当观察单位寻找到目标后,便可以立即进行射击。 二战中后期的时候才开始不流行这种打法了?因为密集散兵线也不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坦克引导步兵的稀疏三角队形,或者小群步兵交替跃进战术。 由于炮兵的进步,就算有密集散兵线出现在战场上,用重机枪拦阻效率也比不上炮兵,所以重机枪手就只管800-1500米就行了,在这个距离上重机枪的弹道当然是平直的。 二战时的美军MG34,M2这样的高射速机枪,600-800发/分的射速,抓住机会进行几个长点射后就立刻转移阵地,基本不存在固定地点长时间定点射击的机会。 抗战中中国军队装备过很多机枪,如法国的哈奇开斯机枪、英国的布伦式还有国产的民24重机枪,但是装备最多也最出名的就是俗称的“捷克”式的ZB-26机枪。 ZB-26轻机枪自动机采用活塞长行程导气式,枪机偏转式闭锁方式,即靠枪机尾端上抬卡入机匣顶部的闭锁卡槽实现闭锁,可选择单发或连发射击,机枪由弹匣供弹,容弹量为20发或30发。 “捷克”式机枪通常由两名士兵操作,一名射手负责射击,另一名副射手负责携带弹药和射击观察,由于采用弹匣式供弹,副射手需要携带大量弹匣,一般来说,一个捷克式机枪在野外作战时,副射手需要携带150发弹药。 “捷克”式手持射击,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只能采用三发连射的方式,如果采用电视剧那样的连发的话,估计不光打不中敌人,强大的后坐力可能会将枪口推向自己人。 在前线的阵地上也不可能把那么多重机枪和轻机枪放在一起猛烈的射击,因为只要一枚迫击炮弹,基本全玩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