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PAO2017 | 张秀兰教授: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新机制

 明醫 2017-05-03

编者按:


专家简介

张秀兰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国内外知名青光眼专家。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全国神经眼科学组委员、全国青光眼学组秘书,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美国眼科与视觉科学研究协会会员。当选2014年度世界最有影响力眼科人物第50强。从事眼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8年。临床诊治经验丰富,手术技巧娴熟;科研能力强,以第一主持人先后承担了23项科研课题;发表论著200余篇,其中SCI论著92篇;出版专著《图解青光眼手术操作与技巧》(2016年)、《图解临床青光眼诊治》(2014年),主译《儿童青光眼共识》(2015年)(三本著作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眼科当年销售冠军图书)。


 青光眼领域三大热点

  青光眼领域今年最大的热点和趋势是青光眼的生物治疗方面,包括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以及利用纳米技术辅助下的各种治疗技术的开展。研究的靶点包括针对小梁网的降眼压,RGC的神经保护,以及抗青光眼术后的抗瘢痕治疗。第二大热点是影像学研究,青光眼影像学研究仍然火热,从基础到临床,双光子代谢成像技术观测RGC,超声多普勒OCT观测眼底血管血流速度,OCT血管造影在青光眼中的应用,以及张秀兰教授等报道的青光眼前段和后段脉络膜的研究结果,也受到了很大的关注。第三个热点是青光眼微创手术的应用,其他青光眼早期诊断方面,如何更好地监控眼压以及管理患者等也是这次大会的一些内容。


  在会议的最后一天,保留了一个“new idea”的专题。张秀兰也是这个专题的主持人之一,这个专题探讨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技术。如用接触和非接触眼压计是否能更精确地进行眼压监测;NTG氧化应激发病机制的研究;诊断新技术的应用,如OCTA的应用,筛板压力的影像技术;治疗新技术,如联合ologen的青白联合手术的疗效,透明晶状体摘除在闭角型青光眼中的作用(已发柳叶刀临床研究论文)等。


 会议新形式

  这次大会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比如会前会举办的ophthalmology forum ,全部采取邀请各国顶尖专家作为讨论嘉宾,对目前眼科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听众收益颇多。另外,参天公司赞助的卫星会“do 's and  don't s in glaucoma case management ”则采用类似有奖问答形式进行,由四位专家各提供四个病例,分别由四位年轻医生作答,听众也投票作答,给出最终答案后,由专家分别介绍病例的诊治过程。场面活泼热烈,在愉快的互动氛围中学习新知。这种形式蛮好的,可以借鉴。


 APAO2017参会感受

一,本次大会主办方设置的会场以及服务都非常人性化;

二,国内学者参会人数明显比往年减少,希望更多的学者参加,有更多的声音来自中国;

三,王宁利院长当选APAO候任主席,为中国增了光!



近几年张教授课题组致力于探寻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新机制,进行了一系列与这次大会发言相关的研究并获得了较好的进展,单纯影像学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如AJO、IOVS、Acta Ophthalmologica、PloS One、J Glaucoma、BMC ophthalmology、Surv of Ophthalmol等发表系列论文20余篇,总影响因子48.71,他引次数达142次。被WGC、APAO、APGC、AOS、AACGC等多个国际性大会特邀进行大会发言,当之无愧成为国际知名青光眼专家。通过这次对她的专访,以期与国内众多眼科同仁一起分享最前沿的学术成果。


近年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影像学研究有哪些进展?

  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PACD,包括PACS、PAC、PACG和AACC)(编者后注)是我国青光眼最常见的主要类型。诱发PACD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以往认为PACD的发病危险因素有浅前房、窄房角、短眼轴、厚晶状体、晶状体位置靠前等。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多个研究利用AS-OCT,发现一些静态指标如前房宽度(ACW)、面积(ACA)、容积(ACV),虹膜的厚度、面积和曲率,以及晶状体的拱高等都是闭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接着,人们推测一些动态指标如虹膜和脉络膜的动态变化可能在PACD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们课题组率先关注到葡萄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的动态变化在PACD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并因此进行了系列研究。首先利用EDI-OCT发现,脉络膜增厚可能是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新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对脉络膜增厚可能是APAC发病的原因抑或结果进行了探索;接着,为了能获得在同一个个体上眼前、后段各危险因素的参数变化,我们利用UBM、AS-OCT、SS-OCT等技术,在同一个体上,探索了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变化,且研究提示虹膜的面积减少与脉络膜的增厚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新近的研究,我们把目标又聚焦在前段脉络膜上,利用UBM和SS-OCT,我们探索了前、后段脉络膜厚度变化,发现前段脉络膜增厚可能在APAC中起更关键作用。这个新结果正是这次被邀请专题发言的其中一个研究结果。


  在影像学研究领域,其他一些新近研究,如相对晶状体拱高(ralative lens vault)、直肌附着点(retus insertion)也都被关注到可能会成为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新的影像学指标。而后者也是我们课题组最近发表的研究结果。


  PACD到底仅仅是眼前段的疾病还是眼前段各危险因素加上脉络膜的因素共同参与的疾病是目前研究的方向之一。因此,应关注患者全身情况,整体分析全身及眼部风险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发现更准确的影像学筛查与诊断指标,才能全面评价青光眼生物测量指标。2015年我们在Surv of Ophthalmol发表综述文章“Choroidal Physiology and Angle Closure Glaucoma”,对脉络膜在闭角型青光眼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做了详尽的阐述和展望。


  虹膜容积、前房容积以及房水外流的动态变化,都值得进一步研究。而这些有赖于一些新的影像技术的应用,如3D-AS-OCT。


  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影像学指标能全面评估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从传统的浅前房、窄房角、短眼轴、厚晶状体,到厚虹膜和虹膜与脉络膜的动态变化,到新近的研究如相对晶状体拱高、直肌附着点、前段脉络膜,以及即将开展的虹膜容积、前房容积以及房水外流的动态变化,新的指标不断被挖掘,最终将找到闭角型青光眼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为我国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提出更多的证据。



针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简称急闭,APAC)有哪些新解剖因素的发现?


  目前急闭的发生大家公认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浅前房、窄房角、短眼轴、厚晶状体等解剖学因素,以及老年人、女性、亚洲人种等人口学因素。然而这些因素对于急闭发生的预测作用还相当薄弱。多项针对可疑房角关闭人群的5年以上随访研究提示,其最终发展为急闭的比例相当之低,不足5%。急闭如何发生,目前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拥有同样或相似的狭窄的房角结构,为何一只眼发生急闭,而另一只眼不发生或几年后发生?为何一些眼发生急闭,另一些眼发生慢闭?而急闭作为一种眼科急症,预测和预防急闭发生又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研究急闭发生机理,基于文献和课题组的研究结果,2016年底我们撰写了综述文章“急闭为什么发生”(2017年Surv of Ophthalmol修回中),全面探讨了急闭发生的各种可能的诱因和研究结果。包括新解剖因素的发现、基因学研究、心理生理因素、感染与炎症、地区区域性与环境因素、以及其他一些继发因素等。这也是这次APAO大会被受邀大会发言的研究成果之一。


  从解剖因素角度看,既往研究认为瞳孔阻滞可能是急闭主要发病机制,随着影像学的进展,人们对急闭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除了静态解剖学因素(如急闭眼拥有最窄的房角、最小的前房、最厚的虹膜和最大的晶状体拱高),一些动态指标如虹膜容积的变化、脉络膜的变化也是急闭发生的重要因素。我们课题组发现急闭发作眼(APAC眼),其后段脉络膜比正常人厚,比对侧眼(未发作眼,符合PACS)更厚。国外也有类似的发现,但是病例数较少,综合国外及以上结果,均提示并支持脉络膜增厚可能是APAC的发病危险因素。个人认为可能的机制为:增厚的脉络膜使玻璃体腔压力升高,玻璃体腔与前房压力差引起晶状体前移、前房变浅、进而引起房角关闭,从而使病情发生发展。


  然而,上述的横断面的研究依然无法判断脉络膜增厚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生的原因还是发生后的结果?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进一步进行了多项纵向研究,结果提示厚脉络膜更倾向于是APAC的始发因素、而不是结果。从多数APAC患者可以看到,情绪紧张、压力大等往往是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原因,该现象更倾向于在心理、精神等因素下诱发的眼内脉络膜血管的膨胀或充盈,极有可能是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原因。然而遗憾的是,限于诊断技术的局限性,目前仍然无法获得正处于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脉络膜的真实变化。脉络膜增厚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的原因、还是发生后的结果仍需要大样本、基于人群的研究,以获得发作前、发作时、发作后的数据以及激发试验下的结果,从而获得更多支持脉络膜增厚是PACD发病危险因素的证据。


最近我们尚未发表的研究提示,前段脉络膜可能比后段脉络膜在APAC上起更重要作用。

  

由于目前没有合适的急闭动物模型,以及由于急闭发生的不确定性(常在夜里、非上班时间等),缺乏急闭发生前几小时或几分钟的眼部变化,所以关于急闭是如何发生的仍没有直接的证据。急闭的发生机制还有许多需要我们研究的东西。


  综上所述,无论原发急闭还是继发急闭,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到底是什么诱发了急闭,尚未能解答。多种因素包括上述新解剖因素、基因学研究、心理生理因素、感染与炎症、地区区域性与环境因素、以及其他一些继发因素等都参与了急闭的发生。瞳孔阻滞和“后推”因素可能是共性的机制。


  急闭是严重威胁视功能的眼科急症,且中国人群好发,给人们的视力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巨大的损害。对急闭发生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对急闭的预发和治疗带来启示。建立急闭动物模型、开展高质量、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并建立可靠的风险预测模型,是构建急闭防、诊、治新模式的基础。


张秀兰教授领取APAO成就奖


张教授在APAO等国际性大会上演讲,英文十分流利、条理清晰,铿锵有力,着实为中国学者增了光。可以谈谈如何能做到的?


英文不是自己的母语,没有人天生英文表达就好。唯有勤奋和努力。流利的英文背后是20年如一日的坚持和毅力;自信和铿锵,来自长期孜孜不倦和脚踏实地的钻研;不断出新的研究报告,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


编者注

PACD: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primary angle closure disease)

PACS: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suspect)

PAC: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PACG: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APAC: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也称为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危象,AACC, acute angle closure crisis)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