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体虚弱,但一喝补药就“上火”?从临床实战分析该怎么办!

 眼力要毒 2017-05-03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59)

特别说明,文中中药须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经考古人员考证,汉代中药半斤为120克,一两为15.625克,我们实际运用时,可根据患者病情缓急轻重,按一两=3~16克进行换算。汉代一斗为现代的2000毫升,一升为现代的200毫升。

为什么会虚不受补?

这个患者是去年12月中旬开始在我这儿治疗的,整个治疗延续到了今年的三月份,患者的身心得到了比较大的改善。由于观察时间较长,而且按时对患者进行了回访,所以这个医案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患者女性,33岁,1.64米高,47.4公斤,身体偏瘦,营养评估:蛋白质缺乏,体脂肪缺乏。皮肤白皙,身体羸瘦,脉细弱,舌淡苔薄白,精神状况差。自述,时有心悸,胸闷,头晕,怕冷,乏力,易掉发,睡眠不好。患者与我交谈时,时不时深呼吸一次,我追问她,她自觉气不够用。

问她用药史,她告诉我,之前服用过桑椹,枸杞,菟丝子,阿胶之类的中药,一服立刻就出现口干舌燥,口角生疮。她甚至连牛奶,羊奶都不能服用,服用后易腹胀。

经过四诊和分析患者的病史,我认为,患者根源在于胃肾不足,而肾气不足也与胃气虚弱有很大关系。

在前面我曾经写过,肾精,一部分禀自父母,此为“先天之精”,一部分源自脾胃,乃机体从饮食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也即“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彼此交融,脾虚后,久病及肾,就会出现肾虚。而肾气不足,纳气功能减弱,就会出现呼吸质量下降,自觉气不够用。同时脾虚后,血虚,心悸,也会随之而来。

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一是因为胃气较弱,二是因为患者其实阴阳俱虚,单纯用温药,或凉药,都会使得阴阳差距更大。

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草图(画得不好):

身体虚弱,但一喝补药就“上火”?从临床实战分析该怎么办!

图1:患者体内的阴阳分布情况

身体虚弱,但一喝补药就“上火”?从临床实战分析该怎么办!

图2:患者服用性温之品后,体内的阴阳变化情况

所以可见,为什么虚羸的患者服用滋补药物后,容易“上火”,最根本的原因是,滋补后,患者体内的阴阳更不均衡了。

如何规避服药后上火的现象?

找到了患者虚弱的根源和上火的原因,接下来就好办了,无非就是鼓舞胃气,然后让胃气向上,下,外三个方向输出,同时使用一些滋阴药物,小心翼翼地维护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

这是我给她开的第一剂药,其实就是桂枝汤的加减。

桂枝汤是一个药力非常均衡的方子,它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所组成。

其中,生姜鼓舞胃气,并将胃气供应到五脏六腑;炙甘草补胃气和守胃气;大枣守护胃气,守护气津;桂枝引诸药上行,推动脉中营血的运行,改善患者血供;芍药引诸药下行,有肃降之力,生姜、芍药配伍可以起到补肾的作用。

我第一次的方药如下:

身体虚弱,但一喝补药就“上火”?从临床实战分析该怎么办!

第一剂药物

虽然处方上写了煎药机,但是其实中药是患者自己熬的。大枣和生姜嘱咐患者自己加上。山药既能补脾养胃,也能补肾涩精,是一个脾肾双补的药物。生地黄起到了滋阴和补血中津液的作用。麦冬养阴生津。桑椹滋阴补血,生津润燥。再用少许炒枳实,以便补而不滞。

加滋阴药物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它们的量,必须根据患者的口渴与否来增加或者减少。

或者服用完第一剂药后,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减轻了,患者也没有再出现频繁的深吸气现象。

未出现口干,睡眠欠佳。

于是给了第二剂药,药物是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基础上加减。

身体虚弱,但一喝补药就“上火”?从临床实战分析该怎么办!

第二剂药物

龙骨、牡蛎能够提高肾的固摄功能,并具有安神的作用;茯苓亦有养阴,安神之效。

继续嘱咐患者自己加上生姜和大枣。

后面几剂方药,均在第二剂药的基础上加减,至几年三月份,患者身体不适症状以基本消失。

嘱咐患者服用奶制品继续调理,加强锻炼,定期复诊。

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不了解中医的朋友,了解中医看病用药,究竟是怎么思维的,也欢迎中医行家们严厉批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医师黄继斌 一个坚持手工、慢速、写作中医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