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陈哥 后台回复“陈哥”,可翻阅往期文章 前段时间,笔者去了一个供应商现场,因为这个供应商出了一个质量问题,造成了批次性的产品报废,到现场后,知悉此事的供应商老总在会议上大发雷霆,现场拍板要求负责生产的副总,加工车间主任和质量经理三人平摊此次的质量损失。会议结束后,供应商老总很憋屈的和我说“不是我们不想好好做质量,我们一直很认真的在做质量,我平时也在严要求,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一直做不好。”我看着这个一脸忿忿不平的老总,很想说几句安慰的话,但是,看到他们现场实际情况,实在是开不了口,于是,我平静的和这个老总说;“其他的我不多说,但是,说到质量管理,你们还真没认真的去做。”这个老总听完我的话,满脸的困惑,不断的追问到底是那里没做好。 实际上,这个供应商的问题,在很多的公司现场都会碰到,很多公司都觉得,我们已经在认真的做质量管理了,为什么还是会不断的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做一些总结。 要做好质量管理,认真是必须的,那怎样才算是认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做,才能让认真有效果,才能让认真得到体现: 首先是要让“金子会发光”,就是说要让质量管理的价值体现出来,如无法去量化你的质量价值,则你的质量管理就如同蒙上沙土的金子,无法发出金子应有的光芒,而要量化你的质量管理,则需进行规范的质量成本统计,如下图所示:
只有当我们有了质量成本统计,我们才能知道我们过去损失的质量成本,目前正在损失的质量成本和未来我们需改善的质量成本目标。当有了这个质量成本统计,我们才能体现质量管理的价值,因这一切都可以转化为直接的利益收入,所以,先要让金子发光,就是让最高管理者们体会和相信做好质量不是一味的投钱和增加成本,相反的,做好质量管理,也是赚取利益的一个快捷方式,且对企业只有益而无害。 除了让金子发光,还需要做好 “八要原则”来进行质量管理的全局观把控,“八要原则为,质量意识要培养、质量要求要合理量化、质量要求实施要监督、特殊工艺要求要区分、过程防错要做好、质量过程数据要收集分析” 质量意识要培养,这个比较好理解,很多公司都在做,在这里就不多做阐述,只有一点补充,在做质量意识培训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培训的有效性,我们要做好质量意识培训,就必须使用实物培训,因生产的产品就是我们最好的教材,因地制宜的进行培训,才是最符合培训要求的,同时,培训后,一定要考核,不论你是笔试或者口试,甚至是两者结合,都必须要进行有效性的评估,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了解你的培训效果到底如何,你下次的培训该针对那些方面,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质量要求要合理量化,我们都知道,任何产品的质量要求,都来自于客户图纸的标准转化,一般来说内控标准会严于产品图纸标准要求,《控制计划》也帮助我们对于标准转化的合理性及量化要求做了分解和审核,但往往在很多公司里,《控制计划》只是一个文件,并没有真正和现场的《作业指导书》关联起来,甚至很多情况下,现场《作业指导书》内容都更新了,《控制计划》还未做更新,所以,认真对待《控制计划》是我们对质量要求合理量化的一个基本要求,在《控制计划》中,量具的定义及产品测量尺寸的涵盖,及检验频次的要求,都很好的量化了产品的尺寸检测要求。如无法量化的产品尺寸测量,在《控制计划》评审中,就应该被规范要求或者制作对应的检具,或购买对应的量具进行要求,没有合理量化的质量要求,就无法进行监督和确认,就失去了我们对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管理要求。 质量要求实施要监督,我们在按照质量要求现场实施的过程中,会碰到一种情况,就是现场《作业指导书》要求的,员工未去按照实施,员工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方式在进行操作,实际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批量的质量问题。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对质量要求的过程实施监督,如巡检时发现操作人员未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完成产品的自检,或者同一个产品,操作人员和巡检人员在分别测量后,发现偏差极大,这时,就有必要进行升级,由生产和质量管理层人员进行确认,如偏差,则必须进行调整后生产。如无监督,无法去区分和发现操作人员不规范作业,就相当于埋下了质量问题的定时炸弹,什么时候爆发,无人知晓。 特殊工艺要求要区分,我们在做质量管理时候,还会发现一种情况,就是某些产品的图纸要求,因某种工艺或图纸要求材料限制(如热处理、磨加工等),在产品加工后的要求实际是达不到客户图纸要求的标准,但是,客户又是默认可以使用。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在进行管控时,如按照正常客户图纸标准要求,则一直会处在不合格或者特采的状态,对于质量目标的完成造成影响,也对客户端造成产品质量较差的名声。我们在碰到这种情况时,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实际上,这个可以采取递交书面《偏差接收》给客户审批的方式来处理。但此方式并不适合于大批量的尺寸偏差要求,只适合于相对目前整体工艺水平无法达到标准的情况下。如只是你的设备或者人员不能满足加工要求的,则不在这个偏差范围。 过程防错要做好,说到防错,很多时候,在很多企业,防错用的最多的就是在出现质量问题后,才在出错的工序增加防错来进行预防,当然,这样去做防错并没有错,但是更好的防错,是要做在事前,如,当我们的《DFMEA》或者《PFMEA》中,在进行评审时,就可以对风险度高,又不易探测到的尺寸加工过程,考虑增加防错,有些时候,并不是一定要去制作防错的工装,有些时候,周转器具,颜色区分,甚至设备的区分都是防错的方式,所以,防错一定要预先和有规划的去做。 质量过程数据要收集分析,质量管理中,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有了基础的数据收集,才能进行质量数据的分析,才能对产品的质量状态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才能对你的质量目标做量化的对应考核,才能支撑你改善的方向。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收集了数据,没有分析,没有持续改善,造成了数据一堆没人去关注,最后,数据都成了应付客户的纯文档,失去了其本有的价值。 质量要做好,持续改善,方为王道,不断循环的PDCA环是健康的,质量管理做不完善,很多时候还是由于我们没去系统和全面的进行管理,希望此文能给各位带来一些提示! “陈哥感言”是陈哥在标杆精益杂志开设的专栏,每周发布陈哥最新的原创精益管理文章 作者介绍:特赛亚陈哥(益友会宁波分会组织委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