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土掉渣的农庄,靠做乡土文化,一年门票上千万

 静意之星 2017-05-03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洼里乡作为北京奥运的建设用地

开始了搬迁


洼里 · 乡居楼创始人-杨德禄


在乡村生活了一辈子的老母亲住不习惯高楼

于是在小汤山镇租了50亩地

自己动手养鸡、种菜、建房子

过起了别致的乡村生活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这个别致的乡村生活也纳入了奥运建设范围

他浓浓的乡土记忆也逐渐消失了

洼里乡500多年的历史文化

消失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


乡居楼


洼里乡500年的文化不能消失

乡里的浓浓情意不能消失

他用两次拆迁的钱租了500亩土地

刚开始建了一个乡居楼

后来又建立了洼里乡博物馆

后来又有餐饮、亲子活动等


现在

这里不仅是孩童的乐园

也使大人流连忘返

这里有颇具规模的动物园

有毫不逊色的游乐场

有生态四季采摘

有可口实惠的特色农家菜系餐饮

有偌大的传统手艺馆

现在光靠门票年收入就高达上千万元 






第一步:做特色餐饮





农家菜系餐饮是乡居楼的起家之作

那时的市场可不乏做农家餐饮的

不过杨德禄不同

他做成了一个农家特色菜系

何为农家菜系?

第一,农家菜系是要用原生态的食材烹饪食物;

第二,要用农家的器皿;

第三,是得在农家氛围里吃这个农家菜;

这三个齐全了

才可谓农家菜系餐饮

现在据说有人为能上这儿吃上饭

上午10点多就赶来排队了,怕赶不上号

来乡居楼必吃洼里油鸡、野菜贴饼子、炸花椒叶儿……





第二步:做乡土文化





文化才是聚合人的最大力量

洼里乡定位

向大家提供一个可以放心生活的淳朴乡村特色环境 



浓郁的乡村文化


1、洼里博物馆

旧时的乡村农具和老照片、洼里古墓文化

以及中国乡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化

静静地陈列在洼里博物馆

3年时间

杨德禄自己捐,号召乡亲们捐,从全国各地搜集

光各类古老的乡村农具已集结500余件、老照片1000余幅


过去

袜子破了是不能丢的,要补上

鞋子破了也不能扔,要拿去楦

家里的铁锅破了,也要补

杨德禄回忆着

我们白天没有关门的

谁上谁家借东西,即使那家没人也照常拿走

有时一个村里有两三个家族姓氏的

一家有事儿,全村都会帮衬着

要留住洼里人的文化,要传承它

这是杨德禄建馆的初衷



 2、乡村民俗体验教育基地

现在的孩子只能从书本里

老师口中了解五谷杂粮和乡村的故事


 这里

不仅能体验水稻浇田、传统的木犁耕地、脱坯盖房

学压玉米面、磨豆浆和做豆腐

还可以参与柳条编筐、乡村剪纸

民族扎染、画京剧脸谱、制陶等多种民俗工艺的体验


这些手艺有不少已面临着失传

有些即使没有失传

也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生存环境中

我们把老艺人请来教大家

这样老年人有工作了

青少年也有的学了 






第三步:做生态循环-用生态反哺文化





自养生态油鸡——油鸡产生的肥料供应到种植基地——种植基地生产生态无农药的蔬果。

以及四季采摘——再供应到农家餐饮乡居楼,

乡居楼产生的厨余垃圾还可回收利用到油鸡和种植基地上。


比如桑树叶儿也有经济价值,它可以用于餐饮,做出一道特色的应季炸桑叶儿来,多余叶子还可以给动物吃。同样在温室大棚中种出的菜,一部分供应到了餐饮,一部分还可以提供给游客采摘,还有富余的话可给动物吃。链条丰富了,处处都可以循环起来,从而减少浪费。

文化为主线

用循环经济链条来反哺文化

使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第四步:做亲子体验





杨德禄一年有80%的时间都是在园子

自己琢磨怎么让小孩高兴

抓住小孩带动整个园区的发展



 开发了很多娱乐设施

走滚筒、钻网圈、攀绳网、过独木桥……

这些设施用最质朴的材料制成

没有鲜艳的漆料

却能让孩子们乐此不疲地爱上原汁原味的乡土玩法


目前洼里·乡居楼已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解决了附近居民200多人的就业问题

每年向国家贡献税收100多万元

这成绩对于一个几乎没有背景的农民企业家来说是非常不易的

倘若环境再好些

杨德禄深信自己还能做出更多成绩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