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情的挽留与深切的忧思

 天涯军博 2018-09-08

—— 读《老东乡》有感

戴 珩

东乡是龚舒琴的出生地,成长地。

龚舒琴是嗅着东乡的气息、品着东乡的味道、看着东乡的景色、用着东乡的物件、伴着东乡的人们、经历着东乡的事情长大的。虽然成年和工作后的她离开了东乡,但东乡的一切早已深深地融进了她的生命中。当她年龄渐长,特别是当记忆中的东乡渐行渐远之后,这融进生命中的乡土便成为她心上思之念之、绕不开放不下挥不去、愈深愈重愈浓的乡愁。

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最终找到了文字化解的途径和出口,于是,这份乡愁在一个个有着数千年历史和无限意蕴与表现力的汉字中舒缓地释放,成为了现在这本承载着作者独特而强烈的东乡记忆、东乡情感、东乡乡愁的书。

在作者的文化版图中,“东乡”指的并不是某一个乡镇或是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划,而是包括大港、大路、姚桥、丁岗等几个乡镇在内的一个文化区域,其大致范围在镇江古城以东、处于吴头楚尾位置的那一个区域,古称“润东”。在书中,作者深情地告诉我们,东乡原属丹徒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有太伯、仲雍断发纹身、开发江南、创立吴国留下的烙印,有大宋赵氏宗室的后人在此繁衍生息留下的烟火,有朱熹后裔在此世代耕读传家形成的儒里。这里,有以《华山畿》故事发生地闻名的“江南第一村”华山村,有充满传说的圌山和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塔”的圌山报恩塔。作为承受东乡无限恩泽的东乡女儿,作者如数家珍,细致、温情地向我们一一介绍东乡的乡味、乡景、乡物、乡人、乡事。从她生动、细腻的描述中,我们品尝到了味道诱人同时又深具文化感的东乡羊肉、东乡饼子、东乡团子、瓜丝饼、糍团、长鱼汤、豌豆苗、东乡茶,走进了东乡的徙山、断山墩遗址、华阳观、王氏宗祠,看到了东乡的村落、老屋、老屋前的梧桐树、华山千年古银杏以及东乡的早晨、黄昏与四季,领略了东乡饶有风趣的太平泥叫叫、窠、柳器、竹器、木器,体验了东乡孩子曾经有过的放闷子、拔茅菖、挖半夏、找知了壳等苦涩中又含有甜蜜的生活,认识了包括作者外婆、爷爷在内的一个个个性、命运独特的东乡人物,知晓了东乡过年、赶庙会、上梁、倒树、听戏、做鞋、起名字等等乡事和习俗。

作者的介绍和叙述是文化的,也是文学的。她用心用情用力写出这样一本书,显然有着她的良苦用心。她是竭力想通过文字留住记忆中的东乡,挽留住那日渐远去的乡愁。但作者也深知,关于东乡的乡愁和记忆是挽留不住,甚至很可能是无法挽留的。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归乡路已越来越模糊,东乡已不再是从前的东乡。含有古吴音的东乡话曾是东乡人的最大标志和特征,现如今,说东乡话的人已越来越少。“东乡最鼎盛时,有700多个村落。花园村,灯笼村;葛家,郭家;双石桥,乱石桥;吴家沙,富贵墩;新庙里,东岳村。一个个名字,一个个村落,都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而今,“对乡村肆意的开发,东乡已经没有几个完整的村落了。”对于记忆中的东乡的远去,她有着深深的忧心和痛心。眼看着在推土机的轰鸣中,“东乡的村落渐渐地少了。东乡的古民居成了文化贩子肆意的地方。那些破败的民居,人去楼空,地面到处都是挖掘的洞穴。不断有精美文物被盗的消息”,她和东乡乡民以及有识之士一起不断发出爱护东乡文物的呐喊,这种对留住乡愁的忧思真挚、深切而动人。

但作者并没有失望。她能坚定地写出这本心中的《老东乡》,恰恰表明她对留住东乡文化、留住关于东乡的乡愁依旧怀有希望。而她将这本《老东乡》奉献给读者,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积极意义的。在当今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她的这份对于乡愁的深情的挽留和深切的忧思,一定会深深地感染和打动读者,提醒和启发主政者重视和保护地方文化,同时,也提醒和启发我们每一个从乡土中走出的人都不要忘了乡土,不要忘了自己的“东乡”,不要忘记乡愁。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护住乡村的文化根基,延续乡村的文脉,以推动乡村文化兴盛来促进乡村振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