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绕指柔亦为百炼钢,看纤维创造的那些艺术设计之美

 昵称41961047 2017-05-03

纤维艺术的时空之旅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纤维艺术仍然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这种植根于传统又颠覆了传统的艺术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到当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并与各个学科交相融合。在建筑领域,纤维艺术亦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贯穿了建筑发展的始终。

《共生体》是一组以手工编制为主体的大型金属纤维艺术作品,在去年开通的深圳下沙站作为艺术墙与世人见面。

十九世纪的德国艺术评论家、建筑师戈特弗里德·森佩尔(GottfriedSemper)提出了著名的“表皮理论”。他将建筑的起源归因于人类的手工技术、家庭组织、家庭活动本身,以及同时作为结构的覆层。他认为,“建筑的源头在织物中,在编织与织带中,在既轻又常常富于装饰的游牧民帐篷中。”这一论述为日后纤维艺术与建筑之间的紧密关联埋下了伏笔。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居住在可移动的毡帐中,或是用天然纤维材料编造的房屋里,而是试图运用更为坚固稳定的材料和结构,建造持久永恒的建筑物。织物与建筑的关系因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天然纤维的结构被人们学习并应用在建筑中。

德国国立包豪斯学校也在1921年设立编织工作坊,首次将纤维编织纳入艺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之中。包豪斯艺术家深受现代主义艺术影响的纺织品设计为六十年代的纤维艺术运动拉开了帷幕。

1933年,包豪斯学校被迫解散后,艺术家约瑟夫和安妮·阿伯斯夫妇(Josef&AnniAlbers)移居美国,在黑山艺术学院和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继续展开教学和研究。他们的学生希拉·席克斯(SheilaHicks)成为纤维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她从南美洲各地的传统编织技艺中获取灵感,创造出一系列向三维空间延伸展开的纤维艺术作品,真正突破了传统织物的二维平面形式。

纤维艺术与建筑的交集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建筑师正在尝试通过纤维材料和纤维艺术的形式探讨自然、人类、公共空间以及未来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从古老的毡帐,到自成一体的纤维建筑,纤维艺术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两者之间的紧密关联启发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和建筑师不懈研究,突破不止,也进一步模糊了当代艺术与建筑的边界。如今,纤维材料和软材料使建筑师和艺术家们的奇思妙想成为现实,并使两者的身份日趋接近,看似乌托邦式的异想,亦承载着发人深省的文化深意,这或许会成为人类文明的又一个新起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