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不说人话,动机不纯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7-05-03

听一个老师上课,很可怜他的学生。

这位老师满口整合”“建构”“思维图式” “微观语境”之类的词,让人听了不能忍受。

他为什么不好好说话呢?因为他担心好好说话会使人觉得他没有水平。

上课当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有水平的,而是有效,所以这种行为叫动机不纯。

现在看论文也常有这种感觉,打开杂志,满目概念,暗号一样。能用通俗的话说明白的,绝不使用通俗说法;能用简单的话说清楚的,一定要用复杂表述

为什么要这样呢,也是动机不纯。

因为要保证小范围的权威,建立鄙视机制:你不懂得这些“暗号”,你就不是圈里的人,看不起你。这样少数人就可以在这个圈子里坚守固有利益,其他人想获得这些利益,就要屈服于这个话语体系,就要向这个圈子里的人学习。于是大家都学会了不说人话。

概念是工具,使用它是为了让语言更简洁、更严谨,便于学术交流。

教学,属于知识传播,不是炫耀的地方,是要让别人愿意接受、让别人能够理解、让人能够学会,把深奥的道理说清楚、把复杂的事情说得有条理。

所以,说人话,尤其是中小学,教学生会说人话,养成说人话的习惯,就非常重要。

可惜,在我们的文化里,不说人话,从来被视为天经地义。你说人话,那些不说人话的人就鄙视你

比如上个公开课,上来就是一段莫名其妙的抒情、一段无比恶心的排比,打开课件就是整齐的对联,而且和上课内容没什么关系,就是炫耀一下,就是显摆一下。如果你上公开课不这样做,那个圈子里最权威的人,认定你“不专业”,就会说你连最简单的“技巧”都不会,连最基本的规矩都不懂。

现在我们常说学生作文“不说人话,其实都是老师自己日复一日诲人不倦的结果

教学生写作文,整天就是教怎么样题目引人注目,句式整齐、对称,多用排比、引用,堆砌辞藻、堆砌典故。可悲的是连小学作文就让学生多用成语,多用比喻,多用名言,多用形容词。说不说实话不重要的,而且从语言的优美角度来看,最好说假话。

于是我们很多人把思想健康”“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等意思一律理解成“歌功颂德”“睁着眼说瞎话。而不说实话最好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播音腔,一个是搞形式。播音腔告诉别人:我说的话不代表我本人,我不负责任;搞形式告诉别人:我是很有本领的,一般人赶不上我。

多年前网上有个《骗稿费的文学说法》帖子,“喝冰水呛到”这么个简单的事,文艺一点的说法是:“冰水在喉头激起涟漪”;文艺到闹心的说法是:“冰水偏偏在喉头萦绕,激起一阵寒咳的涟漪”;文艺到闹心且骗稿费的说法:“然而冰水却偏偏在我那不发出一点声响的喉头缠绵萦绕,激起一阵无从压抑的寒咳涟漪”。

值得一说的是,那些开了很长时间却没有讲任何事情的会议,其实要表达很多意思:你们最好老实点,我很厉害的;你们最好尊敬点,我很重要的;你们不要小看我,我很有水平的

本文来自“从良老师”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