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有句名言:“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而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当下的文旅地产就是站在风口上的那只“猪”。从椰风碧浪的海南到白山黑水的东北,文旅地产项目在全国到处开花,绿地、万达、恒大、世茂等大型企业已先后在多个城市开发文化旅游项目,而且规模一个比一个大,属于文旅地产的风来了! 1st 曾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动机”的地产行业风光不再,“白银时代”的到来使得房地产企业必须不断加强创新和转型力度,方能适应经济新常态。在这一背景下,地产企业跨界融合、市场细分、走向多元化,成为业界共识。 与房地产行业的衰退不同,中国旅游行业近年可谓是发展迅猛。近年,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高品质体验式消费,旅游业已经成为最大的消费热点之一,而转战文旅地产也成了许多房地产企业转型的新趋势。 2nd 房地产市场供给侧改革和旅游市场需求释放的两方驱使下,文旅地产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国旅游地产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规模上,更加百花齐放。既有如海花岛、万达城大投资、大开发的项目,也有阿那亚、幸福公社这类小情怀、新运营的项目也越来越多。整体呈现出多层次、多规模的趋势。 第二,选址上,更加注重环境。一方面注重生态、文化环境选择,将海洋、山地、湖泊、温泉、湿地、雨林作为热点投资区域;另一方面注重区位环境选择,像幸福公社选址在成都周边,以及皇家驿站很多的选址都是典型的例子。 第三,开发上,更加白热化。主要体现在区域竞争白热化,产品竞争白热化、投资竞争白热化等。 第四,投资上,更加灵活多样。投资主体更加多元,传统地产中的前100强中的70强都已经进入到文旅产业。还有很多的传统制造业、煤老板等跨界资本已经进入到文旅产业,寻求转型升级路径。 第五,融资上,方式更加多元。资本通过诸如借贷、信托、证券化等传统融资模式以及产权+股权、众筹等创新融资模式进入文旅领域。 第六,布局上,更加内外兼备。国际化扩张实质加快与国内持续扩张同时存在,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海外布局步伐加快,大型地产企业、文旅企业结合较为成熟的开发模式,加速全国网络化的布局。 第七,经营上,更加注重资本化。从单纯的房地产产品销售逐步转向实现资产的长期价值,并通过导入经营与管理资源来实现资产的持续使用与增值。 第八,模式上,更加创新深化。无论是在开发模式,投资模式、合作模式,运营模式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创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并存,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第九,方向上,更加注重生活化。度假、健康、养老、农业、亲子都将成为下一轮文旅地产投资的重要选择方向。 目前,国内文旅地产主要分为三大模式:主题游乐型、民俗小镇型和景点依托型。 而旅游地产在市场呈现以“一线城市靠地产”、“二三线城市靠资源”的泾渭分明的发展姿态。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旅游地产基本走“地产”路线,以人造景区、景点来配套住宅、酒店、社区等开发;而二三线城市主要走“观光或休闲度假旅游”路线,依托于区域优质旅游资源进行项目配置。同时由于中国地理、经济发展特征,形成了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景观资源丰富等特点,旅游地产项目率先在这一区域落足,而中西部旅游地产项目不仅数量少,且多集中在城市附近。 3rd 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旅游投资持续强劲增长,全年完成投资10072亿元,同比增长42%,增幅比去年扩大10个百分点,在历史上首次突破了万亿元大关。文旅地产能够吸引大量房企投资,一方面是源于政策层面对旅游行业的鼓励,另一方面也源于行业发展到相应的程度。
政府的经济政策重在改革,经济发展不会再以国家投资拉动,而是拉动内需,让老百姓放心地去花自己的钱。内需一旦拉动起来,文化旅游业肯定会成为重点消费领域。 因此,文化旅游地产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与产业链,有如迪士尼一样,才能获得百年的发展;另外,要尊重当地的文化资源、生态景观,原因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时代赋予了文化旅游地产发展的好机会,时代的弄潮儿一定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做好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好文化旅游地产,成就这一新兴产业使命。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
|
|
来自: 阳光普照一生 > 《万青山花海小镇旅游度假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