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篆书大家谈】邱世鸿

 海涛668 2017-05-04


学习篆书大家谈·邱世鸿


邱世鸿  

笔名丘若、丘君,号抚云斋主。1966年3月出生于四川乐至县。先后毕业于西南师大文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师从著名学者、书法家徐无闻、荀运昌、秦效侃、黄惇等先生。2003年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工作,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书画研究所所长。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展并获奖,被国内外多家碑林、纪念馆、诗墙和个人收藏。长期从事教育、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主攻书法篆刻创作和理论研究。

龙德气象:篆书习创的追求目标

□邱世鸿


学习篆书,首先要了解龙德之美。“龙德”含义有二:其一,圣人之德、天子之德;其二,或指龙德星。龙德与天德、月德合称“三德曜”。龙德星主贵人,逢凶化吉,努力有成,德望崇高。《易·乾》:“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金人麻革《上云内帅贾君》诗:“日月依龙德,风云挟豹韬。”白话帛书《二三子问》 第一章问道:《易经》卦爻辞屡次都提到龙德如何,孔子回答说:龙,太大了。龙上行于天上,则风雨奉承它。龙是大的化身。《文言传》认为“龙德”是以“隐”“中正”为特征的。孔子将“龙德”概括为一个“大”字颇有深意。我们将“龙德”的特征概括为:一、神圣崇高;二、神明变化;三、大的化身。既有此三德,便有“婉而通”“润而涩”“枯而秀”“变则通”等许多辩证法充满其间,看似简易平淡实则丰富奇绝。

篆书学习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等)、小篆(二李、邓、王等)、中山王篆(徐无闻先生引进书坛而蔚然成风)。这三种类型典型地代表了“龙德之美”,并且分别代表了龙德的三个侧面。

一、大篆代表了“大的变化”,包容万物,海纳百川,负阴抱阳,错综浑厚,有隐者风范,气象古穆。所以,写大篆必须了解文字之起源。

二、小篆代表了“神圣崇高”,圣明端重,宽和雅静,讲规矩定秩序,庄严有威望。所以,学习小篆要有凝重稳健之笔力,明晓篆引伸缩、向背、对称、平衡、刚柔之理,方悟天地守常与变易之法则。

三、中山王篆代表了“神明变化”,既崇高又飘逸,显隐结合,流丽中含刚健,端庄中杂袅娜,趣在大小篆之间,徐无闻先生概括为“精劲奇丽”。

学习篆书,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正大“气象”,表达一种自然之美。大篆的书写,多因为没有墨迹参照,所以在注重字形结构的同时,更要注重笔气书脉之连贯和呼应,尤其是墨色的变化。凡是自然书写都会有浓淡虚实之对比。若放大最好改用长锋毛笔书写,腕力增强,线条润涩交替,产生对比感。当然,初学者学习时直接学习大篆并非最佳选择,可先习小篆。有些人规定这不能学,那不能学,都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而忘记了“大”的内涵——包容宏大,然后才能尽精微而致广大。只有先去包容各种篆书风格,然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碑帖。逐渐悟通玄理:无法而至法,有为而无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小篆适合初学,尤其对于字形的熟悉、腕力的训练,小篆比大篆更具有优势。很多篆书写得不好的人,好高骛远,认为学习小篆“没有天趣”,这只是英雄欺世之言。秦朝“书同文”的意义在于统一和规范了文字,让许多混乱之文字书写得到澄清。看到许多青年人一开始就写草篆《散氏盘》之类,除了涂鸦的凌乱线条,至今毫无成就可言。因为他连基本的文字都不熟悉,更不要说背诵篆字了。篆书是书法之本源,隶、楷、行、草均从此演变而来。古人所谓“小学”的基础,基本是针对小篆而言,因为它比较好记。“二李”的篆书值得研究、学习,书写成功者不少。篆法本来是一种“活法”,并不是只有名家一种方法,需要自己去体会和变通。小篆看似简单,可几百年也没出现几个篆书大家。勿以善小而不为,功力和性情的平衡,全在美学观念而不在小篆本身。吴大澂、莫友芝、王福庵、萧退庵、陈大羽、徐无闻等的篆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结束了“独尊吴、齐”的局面,可谓“正本清源”。

中山王篆是著名学者、书法篆刻家、教育家徐无闻先生引进书坛的。其学术研究与书法创作并进,诸多集联堪称典范。中山王篆来自战国时期的河北,其精美、奇妙、劲逸的特点刷新了人们对篆书的审美观念,充分说明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有人因自己不会,就随意贬低其价值,说是“装饰味”重。这是一孔之见,大篆的象形味最浓,甚至如“山”“天”“人”等像画符。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应该体现在对待中山王篆书的态度上。任何艺术没有品质的差别,而在于你的修养和审美的方式不同。人可以有好恶,却不能对古代篆书的传统持偏见。尤其不能因为展览评委的偏嗜而随意贬低某些篆书的价值。

首先重视美学思辨。习篆本来应该了解中国的哲学和美学,在宏观的把握下,自然审美选择的基点不同。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方能格物穷理,取法乎上。宋代新儒学开启了新的思维方式,提升了书法的本体高度,真正将“书道”与“人道”“天道”并论,无疑可以催生我们习篆变法之灵感。

儒家之刚健进取、文质彬彬、中和之美,道家之逍遥超脱、拙外重内、平淡之美,佛家之圆照通透、禅悦妙悟、虚灵之美等智慧,都是我们篆书学习中的思维依据。

学习篆书文学修养更不可少。徐无闻题印款诗句“植根在篆籀,润泽赖诗骚”“立意不循俗,风规斯可高”,技必进乎道,修养最为要,徐老恰好给后学者指出了正确的学书之路。

其次应该先理性情。这意味着人格独立,克服偏见,唯善是从。绝不能追逐世俗之好,走终南捷径。做到孙过庭《书谱》所言“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并非易事。试想当年布衣邓石如,若只能跟随当权派翁方纲之类的书风走,没有自己的独立选择,会成为“清代第一吗”?历史总是垂青善于探索和锐意进取的勇士。“世间无物非草书”,情之所至,何物不写意?何物不抒情?神而化之在乎人也,篆书之神亦在乎人。篆书之气象,更取决于人之才气、品操、德性,篆品即人品。

再次,书篆如作人,人奇篆亦奇。篆书是古人的智慧,来自于天地人“三才”,本有所据。“师法自然”乃是正道,无论大篆、小篆、中山王篆,能够表达龙德之美,表达我们的“幽情壮采”,就可以择善而从,不必株守一端。陆游有句“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可以作为参考,篆书的取势、损益、创变等都与书家心性相关,贵于自得自运。学习篆书最能培养耐心、细心和信心,刘熙载所谓“写字者,写志也”,积学可以致远,奋苦方悟三昧,然后改变气质,功效皆得,笔力坚实,腕力圆劲,骨韵遒健,达到“瘦硬通神”的境界,不亦悦乎?“始于矩度,终于变化”,这之间有一个较长的积累、修炼和熟悉的过程,由博返约,情有独钟,然后再放笔成楷隶、为行草,皆能尽传“龙德之美”:包容宏大,神明变化,圣德崇高,这才是学习篆书之终极目标。 

邱世鸿作品选刊




邱世鸿   篆书斗方

芝兰生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身,不为困而改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