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当下或许正是“乡村重归美丽”好的时代: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已逐步进入高级阶段, 人们越来越期望有一种生活能 兼备城市的便捷和乡村的生态; 同时,农村土地产权逐步明确, 亦使乡村复兴有了政策基础。 图 / 成都多利绿城桃花源鸟瞰图 “比城市更自然,比农村更文明”的居住形态 或将成为中国主流生活方式, 传统的大规模住宅开发, 已不适应中国人逐渐升级的消费需求。 宋卫平的小镇计划因此应运而生: 打造一个占地广袤、环境优美, 人际关系亲密,生活节奏缓慢, 生活配套丰富,安宁又充满乡愁的地方。 图 / 成都多利绿城桃花源鸟瞰图 成都多利绿城桃花源即是宋卫平 “小镇计划”中的排头兵, 项目占地逾万亩超大规模, 是绿城迄今大规模的小镇作品之一。 由田园、林木、院落、水系组成的 川西林盘原生结构, 使生活、生产与生态三者相互交融。 大地生长的原生态聚落,点状散落式布局, 叫人置身其中,仿佛穿梭云海林涧, 目及之处,都是自然的馈赠。 图 / 成都多利绿城桃花源鸟瞰图 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 多利农业董事长张同贵在数次考察 绿城经典项目的过程中, 与绿城中国联席董事长宋卫平先生沟通, 发现两人有相同的追求——改变乡村面貌。 让更有内容、更具情怀的田园生活从成都的 土地里生长出来; “返璞归真”不应该是对山林耕地进行传统的开发、利用, 而是以现代规划手法来保留乡村的淳朴, 同时为其注入经济活力, 让城市文明、工商资本下乡, 以此带动城市周边乡村环境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图 / 成都多利农业基地 图 / 成都多利农业基地 图 / 农田中的中式院落 图 / 农田中的中式小镇 图 / 油菜花海中的宅院 在多利绿城桃花源, 庭院和田园将成为每个家庭的标准配置, 田地,可种四季时蔬瓜果, 向大地索取一份内心的满足与安宁; 园子,可养几只宠物, 圈一片鲜花满园,做一个朴实而奢华的梦。 无需过多记挂, 这里将依托多利农庄的有机农业技术与标准, 提供居家农艺服务, 搭建农夫集市、农业硅谷、有机农业科普馆, 为小镇居民提供专业周到的农业顾问及服务。 在建筑风格上, 对中式建筑的 “生活方式” 与 “居住空间” 进行了探讨, 使农庄建筑充分与外田结合, 通过对中式传统元素的提炼和加强, 营造出尺度宜人、空间丰富、色调素雅的 质朴乡村风格。 多利绿城桃花源实景 ▼ ![]() ![]() 在有了完整的规划后, 如何进一步实现建筑空间 在生产生活中的不同功能? 设计师通过了组团式的整体布局, 对农庄的生活场景进行预演。 ![]() ![]() ![]() 方式1:外田直接贴临农庄 方式2:农庄不直接临外田(在小镇大田区统一租赁外田) 方式3:以上两种方式组合(外围农庄临外田,内部农庄在小镇的大田区统一租赁外田) 农庄的营造, 是用诗化的建筑语言描绘出乡土江南的美丽与恬静, 沉稳厚实的平淡生活便源于此, 它们似低吟浅唱般, 细细渗透了现代人的每一个生活场景。
建筑在自然环境中有序地铺陈, 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无机物的堆砌, 而是带着充沛的情感立于大地, 在山水中呼吸着生长。 绿色、生态的居住空间满足了自然的栖居, 而多样的生产空间满足了人们原始的劳作需求, 助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配套自足、社区自治, “桃花源” 式的生活方式令人抛却物质的枷锁, 唤起人们的乡愁和对自我的内省, 这是返璞归真式的内在复苏, 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人与自我便得以获得全新的对话。 如此, 农庄用一种新的手法对居住和生产进行了书写: 万亩良田可劳作, 不施不惠物自足。 自然而生,向心而居, 山水深处,恰是原乡。 图 / 农田中的小镇 图 / 农田中的院落 图 / 农田中的院落 对大地的热爱,是每一个人骨子里的情怀; 对田园的尊崇,是每一个人内心的向往; 对院落的情节,是每一个人共同的审美。 【视频欣赏:成都多利绿城桃花源】 ▼ 或许我们都已经开始 贪恋城市里的触手可得 也觉得自己早已习惯 钢筋水泥森林里的冷漠法则 但当这一幅从大地里长出来的 生活画卷铺展在眼前时 仅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 已经足以撩动每一个人心底柔软的一隅 至纯至真,心向往之 微设计 | 中国第一设计微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