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的更好。当我们今天在城市里享受各种因城市兴盛而带来的各种生活便利时,是否还记得我们的祖先为我们今天所开创的这一切? 距今一二十万年前,在宜昌境内的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活动。长江流域所流经的宜昌境内因此被认定为我国远古人类文化的发祥地。
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夏商周时为古荆州之城。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的西塞要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籍。 ▲夷陵之战 唐初改为硖州,辖夷陵、夷道、长杨、远安4县。 ▲唐代杨林岩棺墓群,现位于宜昌秭归磨坪乡 元代升峡州为峡州路,领原4县。明初改峡州为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3县,治所夷陵。 ▲明代黄陵庙,现位于宜昌夷陵区三斗坪镇 清顺治五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改为宜昌府。 ▲清朝凤凰山古建筑群,现位于宜昌秭归茅坪镇 直到民国初期,才改为宜昌县,与兴山、秭归、巴东、长阳、五峰、鹤峰县属荆南道。
建国以后,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辖宜昌、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9个县,2001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夷陵区,至此,宜昌市辖5区5县3市。
在涛涛历史河流中,宜昌不断发展壮大。19世纪70年代宜昌开埠后,被辟为我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西方进入宜昌设领事馆,开办洋行、公司。多年的历史变迁很多古建筑都在战争中或改造中消失了,而这些建筑物的旧貌依稀可辨,依然静卧在宜昌的各个角落,娓娓道着他们的历史故事。 城区红星路,是介于一马路和二马路之间的一条主路。以前叫做“怀远路”,由于是英、美、法、德、意、日等国驻宜领事馆的所在地,所以也算是使馆区了(现存仅英领事馆)。城市发展,中心城区转移,如今这条路已渐渐失去了从前的繁华。 ▲怀远路(红星路)— 福绥横路口 宜昌开埠后,先有英国在红星路设立领事馆,后德国在桃花岭设立领事馆,民国三年日本也在宜昌设立领事馆,可目前保存完整的领事馆只有英国领事馆。 英国领事馆于1892年建成,位于现在的宜昌红星路42号。几百年过去了,物是人非,这栋跨三个世纪百年老建筑数易其主,庆幸的是墙尖堆塑的“1892”建筑年代字体仍完好保存着。随着后期的不断修葺,涂饰一新的这座欧式楼,在静默了一百多年后,改成了如今的快捷酒店。 ▲曾经的英国领事馆(现艾唯酒店)位于红星路42号 英国曾在宜昌活动期间不仅设立领事馆,还新建了很多洋行、公司等,如太古洋行、怡和洋行。上世纪80年代拆除翻盖新楼,至此,怡和、太古和几家石油巨头尚有遗存可寻的一处是怀远路上的太古渝洋行一座楼,改成市委机关后是人们熟知的“书记楼”;另一处就是桃花岭上原亚细亚火油公司的公事房。
▲曾经的太古洋行(现市招商局)位于红星路13号 ▲曾经的隆茂洋行(现红酒行)位于沿江大道100号 1898年,英商在宜昌还开办隆茂洋行,收购猪鬃、牛羊皮等山货土产再运销出口。后来邮局租用该行的一栋大楼办公,直到宜昌解放,楼旁小巷也起名“邮局巷”。如今完好的这栋楼,既是唯一滨江的洋行实物,也是中国人独立办邮政的历史见证。
日商也很早渗透进宜昌,大阪商船会社于1899年在宜成立机构,在桃花岭修建3座办公楼,又在滨江路兴建3座大仓库,经营航运,仓储业务。10多年后兴筑二马路,这3座仓库就坐落于滨江路与二马路的转角处。该公司改名日清公司,老宜昌人仍习惯喊它“大阪洋行”,解放后也一直叫“大阪仓库”。 在宜昌活动的教堂主要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宜昌市基督教,又叫圣雅各堂,自1868年由英国长老会传入宜昌。1876年《烟台条约》签订后,宜昌辟为商埠。遂有美国圣公会、瑞典行道会、美国福音道路德会、英国内陆会及真耶稣教会相继来宜设堂传教。基督教圣雅各堂原属美国圣公会,由苏雅各等人于1895年购宜昌市南正上街民房改建成教堂,堂内设有小学。 该堂自建成一直开展教会礼拜活动,至文革期间关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1984年9月,该教堂恢复宗教崇拜活动。随着教会的发展,教会由原十几人发展到几千人,该教堂无法容纳上千人的聚会,且经过百年沧桑,破乱不堪,成为极危房。1999年在原地扩建新堂,并另征得周围土地500多平方米,即现在所见的新教堂。
宜昌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883年,现为湖北省最大教堂之一。1891年不幸遭遇火灾。1892年重建,为砖木结构,堂体高大雄伟。1931年比利时籍顾学德主教又改建为目前的钢筋水泥结构,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革”期间被改建为展览馆。1986年,为了落实党的政策,提供信教者活动场所,宜昌市政府决定复原天主堂。 ▲天主教堂,位于自立路2号 佛教在中国被称之为国教。在宜昌今东山烈士陵园内修建东山寺,明朝时经过扩大重建,并扩大庙宇,为宜昌城区第一大庙,传说王天官小时尚在此读书,得到灵气,后官升尚书之职。中华民国年间,在宜昌市珍珠路(今儿童公园西门旁)还修建庙宇一座,称古佛寺,并从当阳玉泉寺请来“起明”师父作当家,该寺从此名声大振,超过宜昌市所有寺庙,香火不断。正准备扩建寺院之时,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止,至今犹存当年规模。
清朝初年,伊斯兰教传入宜昌,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穆斯林信徒在今宜昌市肖家巷修建“清真寺”一座,并进行传教活动。抗日战争时期,清真寺曾一度被毁,信徒们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民主运动。在抗日、解放斗争中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穆斯林信徒们的生活,清真寺得以恢复重建。
◆ ◆ ◆ ◆ ◆ 数千年间,从岩洞到山村,从部落到城郭,从夷陵小县到宜昌城府,从水电之都的建成到如今崭新的大城市,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那些推动过历史的建设者们。如今宜昌正步入现代化特大城市的进程中,城市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执着。宜昌梦,大城梦,从此启幕! 编辑:宜昌小赵 转自:时代宜昌 ↓↓↓阅读原文更精彩,分享 吐槽 爆料 都听你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