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武器急欲走出国门

 梦回故里81 2017-05-04

来源:文汇报

近期,日本向菲律宾交付了两架TC-90教练机,还向马来西亚交付了一艘巡逻艇。而去年,日本政府曾联手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相关防卫企业,投标澳大利亚潜艇生产项目。虽然最终功亏一篑(法国企业中标),但日本政府包括防卫部门对此曾全力以赴,甚至还在澳大利亚的主流媒体上刊登整版广告,摆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日本的武器装备产业为走出国门动作频频,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武器出口三原则”成一纸空文

国际社会如此关注日本的武器出口,是有历史原因的。作为二战战败国对战争的反省,战后初期日本政府决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于1967年确立了“武器出口三原则”(不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不向联合国决议禁止出口武器的国家出口,不向发生冲突的当事国出口)。但实际上随着日本逐步向美国提供相关防卫技术、参与共同开发等,“武器出口三原则”已成为一纸空文。出于形象考虑,每每涉及此事,日本官房长官都会发表声明,表示此举属于“例外”。

进入新世纪以后,日本终于连这块遮羞布也不要了。2011年,当时由民主党执政的野田内阁就宣布“部分放宽”上述原则,“有条件允许”共同研发和生产以及转让相关防卫装备与技术。日本政府认为此举是“面对现实”。

安倍重新出任首相后,进一步解除了以往的种种束缚,大大加快了日本防卫产业的发展步伐。在20144月的内阁决议中做出了以下几项决定:1、明确禁止转让防卫装备的对象(安理会相关决议的当事国、发生冲突的国家)2、确认转让的条件(为和平作贡献和推进国际合作,有助于保障日本的安全)3、严格审查出口;4、严格管理,防范流入第三国和用于其他目的。

乍看上去似乎对转让还颇多限制,实际上这不过是障眼法而已,其目的是为了缓解国内外的舆论压力。两个月后,日本防卫省制定了“防卫生产/技术基础战略”,以取代此前的国产化方针。根据这一战略,日本防卫产业将不断得到加强,与外国联合研制和生产防卫装备的所有障碍也不复存在。迄今日本已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印度、澳大利亚和菲律宾等国家签署了相关的合作协议。

 

订单“1”让企业不堪重负

日本主要防卫装备生产企业中,川崎重工名列榜首,2015年其产值为2778亿日元,主要产品是反潜飞机P-1。三菱重工则紧随其后,其强项是生产潜艇。以下则是石川岛播磨重工 (航空发动机)、三菱电机(导弹)NEC(防空体系)、东芝(导弹)、日本联合海事(护卫舰)、富士通(指挥系统)、小松(弹药、装甲车)和住友商事(水陆两栖车辆)

虽然澳大利亚的潜艇订单未能拿下,但日本新明和工业公司生产的水上飞机US-2有望成为新宠。该水上飞机可在3大浪中在水上起降,在全世界独一无二。该水上飞机时速可达580公里,续航距离达到4600公里。水上飞机全长33.3,艇宽为33.2,载员11人。为了确保日本在该领域的领先优势,防卫装备厅已在与新明和公司商讨后续水上飞机开发问题,并已确定其名称为US-3

目前日本正与印度商谈该水上飞机的出口事项,每架水上飞机的售价为140亿日元,日方打算一次性出口十架以上。新明和工业公司显然是极为希望这笔生意能谈成,因为此举将极大提高其产能。目前该公司的客户就是防卫省一家,而且三年只订购一架。一旦如愿以偿获得订单,该公司必须增添设备和人手。但如果形成了产能却没有后续订单,回收投资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该公司希望能源源不断地获得订单,避免设备闲置。

该公司的状况只不过是日本防卫产业的一个突出案例而已。多年来,因受到“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日本的防卫装备无法走出去,长期以来只能从防卫省获得订单。而日本国土狭小,自卫队的员额也就24万,每年须添置或更新的装备都很有限,这就造成众多防卫企业吃不饱。由于产量极为有限,其价格当然就居高不下。例如仅日本自卫队订购的F-2战斗机,每架售价高达120亿日元,而功能相同的美国F-16的售价仅为其一半。而日本的潜艇由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这两家企业轮流生产,每年生产一艘,而相关的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多达1500家之多。由于每年仅生产一艘潜艇,相关的设备和人员利用率就很低。

这一现状对支撑日本防卫产业链的众多中小企业造成很大负担。防卫省的订单上,相关装备的订购数往往是少到不能再少的“1,这对相关企业来说实在如同鸡肋。随着防卫装备的性能不断增强和高科技趋势,售价也在不断攀升。而防卫省的预算开支虽有所增加,但显然是杯水车薪。于是随着一些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新老交替,相当一些中小企业就退出了这一生产领域。考虑到企业的这一窘况,防卫省在发订单时也有所考虑,即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价6%,以此确保企业的利润。这么一来,相关防卫装备生产企业的利润率一般可维持在3%-5%。目前日本的防卫产业规模为年均2万亿日元左右,这一额度与日本的冰箱、空调加上洗衣机的产值不相上下。

 

防卫企业欲增强国际合作

日本之所以在防卫装备出口方面动作频频,还有一个不便明说的美国因素。近年来,美国不断加大推动对外有偿军援的力度。仅以日本为例,过去每年也就数百亿日元,可如今已猛增至4000亿日元,一架F-35就高达170亿日元。这一额度已占到防卫省每年装备更新费用的一成以上,从而对日本本国的防卫产业形成了威胁。

另外,近年来国际社会的一个大趋势就是共同研发防卫装备。例如F-35就是由美国和英国、意大利等九个国家共同研发,其开发成本高达数千亿美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政府出台了转让防卫装备三原则,从而为日本企业参与国际共同研发扫清障碍。

眼下日本相关防卫装备生产企业正在同时与许多国家商谈出口项目。除了前面提及的新明和公司向印度出口的水上飞机以外,还有三菱重工反过来向对其提供生产许可的美国公司出口防空导弹零部件,该公司还打算与美国企业联合研制军用车辆。川崎重工则在探索出口新型运输机C-2和反潜机P-1的途径。石川岛播磨重工正在研究向美国企业提供战斗机发动机,富士通公司则通过其英国子公司正在酝酿并购美国的装备库存管理系统。

虽然已从法律上松绑,但日本防卫装备生产企业似乎还没打算马上放开手脚大显身手。各相关企业的防卫装备产值一般也就占企业销售额的一成左右。冒着巨大的风险向海外发展,究竟能否获益,谁都没有把握。于是一些企业也开始改变思路,既然诸如潜艇和水上飞机这些成熟产品一下子还难以走出去,那就面对现实,在本国企业具备竞争力的领域内,加大国际共同开发的力度。例如石川岛播磨重工正在根据美国企业的许可,为自卫队的战斗机生产发动机,目前该公司正在探讨反过来向美军飞机和其他国家的战斗机提供生产许可证的可能性。(作者陈鸿斌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信息所原所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