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苓桂术甘汤临床(咳喘、眩晕、水肿、鼻渊)

 柴桂苓 2017-05-04
咳喘
患者,男,70岁。有高血压病病史5年,最高时血压为170/110m m H g,近1个星期来出现咳喘,夜间尤甚,剧则不能人眠。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颜面水肿,日轻夜重,小便短少,大便调。舌淡胖,苔水滑,脉濡。此为水寒射肺之证,治宜温阳化饮、利肺止咳,遂给予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5g,麻黄8g,杏仁10g。日1剂,水煎服。服5剂小便得通,咳喘得减,原方再进5剂,咳喘消失,至今未再发。
按:水寒射肺,肺气不利,三焦失畅,故出现咳喘、水肿、小便不利等证。苓桂术甘汤有温阳健脾、利水降冲之效。杏仁配麻黄以疏利肺气,止咳平喘。麻黄白术相配为用则发汗而不致过汗,利水而能行表里之湿。全方综合运用而起温阳化饮、利肺止咳之效。




眩晕
患者,男,24岁。2天前突发眩晕,天旋地转,视物模糊,剧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诊见其面色苍白。头晕难耐,视物旋转模糊,二便调,舌淡苔白滑,脉弦。证属中焦水泛、清阳不升,治宜温阳化饮、利水止眩,遂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20g,桂枝15g,白术20g,甘草5g,泽泻15g,日1剂。5剂后眩晕即停,随访1年多,未复发。
按: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失其运化,水湿内停,聚湿成饮,清阳不升而作眩晕。《金匮要略》日:“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所成,阳气不运为其根本。苓桂术甘汤方中茯苓渗湿,为治疗痰饮之要药;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以化水;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加用泽泻以利水,而收温阳化饮、利水止眩之效。




水肿
患者,男,70岁,2007年10月就诊。自诉多年来双下肢踝关节部位水肿,按之凹陷,秋季更甚。有7年高血压病史,最高为180/110m m H g。面色无华,眠差多梦,腰酸尿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此为脾肾阳虚、水邪外泛。治宜温阳化饮,健脾利水。遂予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加减:炮附子15g( 先煎) ,白术15g,茯苓15g,桂枝10g,甘草5g,白芍10g,生姜10g,牛膝15g,益母草10g,杜仲15g,日1剂。连服15剂后双下肢水肿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高血压病日久失治,下累及肾,肾气衰微,肾阳虚弱,故水邪失摄,外泛成灾。脾主水运,通调水道,若脾阳虚弱,水湿内生,故治水不治脾,非其治也。故用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杜仲、牛膝补肾强骨;益母草利水、降血压,与现代药理研究相符。



鼻渊
患者,男,23岁。自诉5年慢性鼻炎病史,每日晨起即出现鼻痒,打喷嚏,流清涕,冬天更甚,正午则症状自消,舌淡苔水滑,脉滑。此为脾阳虚弱、水湿凝阻肺经。治宜温阳化饮、宣肺通窍。遂给予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15g,桂枝8g,白术15g,干姜15g,炙甘草5g,细辛5g,桔梗10g。8剂后症状减轻,原方干姜减为10g,再进10 剂,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上犯肺经,故见鼻痒,打喷嚏,流清涕。舌淡苔水滑、脉滑为脾阳不足之象。其临床表现虽以肺经症状为主,但其本质病机乃中焦阳虚,故治当以温补中阳为主。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利水降冲;力口用桔梗、细辛宣肺通窍,合而收温阳化饮、宣肺通窍之效。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乃温化痰饮的主方,其主要病机为中焦阳气不足,脾失健运,湿聚为饮。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有其证便用其药。故苓桂术甘汤虽为治中焦之方,但凡其病机为中焦阳气不足、水湿内停都可用之,以中焦之方而收治上中下三焦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