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案例 | 新加坡产业发展与产城融合

 wmlinsh 2017-05-04



新加坡产业发展与产城融合


作者:李晓庆,AECOM新加坡

设计+规划|经济咨询顾问副总监


1.产业发展背景


地小物缺的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以来,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从第三世界国家跃升为第一世界国家,产业规划和发展的独特视角和策略起到不容忽略的作用。


1.1 产业转型策略


新加坡的产业发展经历了劳动力密集(1960年代)、技术密集(1970年代)、资本密集(1980年代)、技术密集(1990年代)和知识创新密集(2000年代至今)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产业转型的三个重要策略是:1)附加值产品导向 - 附加值产品可能体现在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更高效或者技术能力提升等;2)创新 - 勇于开拓新兴产业、为新加坡经济发展带来契机;3)多样化 - 促进跨产业的多样化。


2017年,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 - EDB)制定了10年计划,主要目标是将GDP年增长保持在2-3%。重要策略包括进一步减少贸易壁垒、与东南亚新兴市场的紧密合作、简化风险资本投资和帮助公司扩大规模等,主要的发展方向包括基础设施、卫生保健和数字化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


2017年4月,未来经济委员会(Committee on the Future Economy - CFE) 发布了对新加坡未来经济发展的7个重大策略。这7大策略包括:1)深化和多元化国际联系;2)获取和利用高端技能;3)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和扩大规模;4)建立强大的数字化相关人才;5)发展充满机遇的活跃联动城市;6)制定和实施产业转型规划;7)互相合作以实现创新和发展。


1.2 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人才)的战略投资


基础设施的战略投资辅助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新加坡的经济基础,同时对整个城市空间有直接影响,如产业发展和分布对用地规划的影响(石化重工业为主导的裕廊岛、裕廊国际商务园、樟宜商务园等产业园区)。同时,新加坡非常重视人才,已故总理李光耀一度强调人才在新加坡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人才战略投资一方面是对本地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是对海外人才的引进。


2 产城融合(结合产业发展各阶段的园区案例)


新加坡产城融合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阶段紧邻相关。下面两个案例针对新加坡的产城融合作了初步探索。


2.1 案例一:裕廊工业区(六七十年代)- 城市功能分区层面的初步产城融合


占地5000公顷的裕廊位于新加坡西部,在1960年代仍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在森林、山丘和沼泽地之间,零落的点缀着几个村子,村民以打鱼和农耕为生。因为裕廊是人口最为稀少且濒临海岸深水区,是发展港口和大规模工业区的理想选址。


裕廊的规划分为三个主要功能区:1)居住区;2)轻工业区;3)重工业区。 作为新加坡的第一个工业花园城镇,裕廊发展的项目不仅是工业,而且包括工业的配套项目,如居住、教育、休闲、社区服务设施,并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道路网络来支持。


裕廊的大部分土地归裕廊集团(JTC)所有,土地租赁年限30-60年,JTC设计并建设了标准厂房(872-3252平米)和高层厂房以满足轻工业工厂的需求。裕廊工业区预计最终可容纳700家工厂和8万员工。 最初,为了加速工业发展和提供就业,裕廊工业区在发展初期向所有类型的工业开放,随着工业的发展,逐渐对工业的类型有了选择,向更清洁和技术、资本密集型的工业类型发展。相关的鼓励政策也相应实施,鼓励国内外的企业到新加坡发展。


1969年裕廊工业区  图片来源:https://


2006裕廊工业园(背景-裕廊西新镇) 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