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合隼雄的《心的栖止木》

 xanp2 2017-05-05
         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确实很少接触,一次培训课上听教授介绍了日本心理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河合隼雄,于是找来了他的这本《心的栖止木》,关于书名,译者赖明珠也专门做了些介绍,无非是认为如此翻译更显得与心理学贴切些。这本书收集了河合隼雄在报刊上陆续刊登的75篇短文,于我而言,与其说是心灵故事或者心理治疗方法介绍,更不如说是河合隼雄对所见所遇所做之事的一些感触。
        
        河合隼雄在日本学界是相当有名的,以至于屡败屡战诺贝尔文学奖的村上春树也对他尊敬有加。甚至在其作品中,都会不经意地融入心理学故事。
         关于河合隼雄的《心的栖止木》,可以看看书的封底,这些介绍和推荐之词,还是很吸引人的。
         书是利用工作的间隙时间慢慢读完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故事地阅读着,随手把一两句认为能够吸引自己注意和引发自己感悟的话语用色笔画了出来,作为笔记,摘录在此:
 
        (人生就是)偶然加上偶然,让故事一直发展下去。
 
        修补的一方不能比被修补的一方强。
 
        我把听到的的许多内心的烦恼,化为声音流出去。
 
        可以借着开始某种创意性的活动,而顺利克服病症。
 
        要在现代社会存活下去,不能一味地只追求能胜过他人的强大,反而要学习被视为弱者的孩子,生活才能变得更丰富。
 
        拘泥于年龄和性别的人会变得很单调,听不到主旋律之外的声音。
 
        “请写出一项自己的优点。” “有没有人可以说出XX同学的优点的?”
 
        身心宁然,如存,如亡。
 
        为什么老师和父母,都以为孩子一定要经常“开开心心”才行呢?这几乎已经可以说是一种病态了。
 
        每个人都重视自己的工作固然很好,到如果不考虑充实自己更丰富的人生的话,就会变成像一直努力、努力地在挖掘自己的墓穴似的。
 
        生活在这物资丰富,一切便利的世间,对孩子就过于疏忽忍耐的训练了。他们以为一切都可以依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得到一切。他们就这样长大成人,变成一个不会控制自己,没有抑制力的大人。
 
        与其思考“幸福”不如“安心”更重要。
 
        所谓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会“让自己感觉可以心甘情愿为他舍弃生命的少年”。
 
        把“你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是一个人,但并不是孤零零哦”的信息,不要用话语,而以态度来表示。
 
        抓住有风险的机会。
 
        虽然因为电波的关系可以和世界各地通信,但和自己身边人的“心波交流”通路却是切断的,关闭的,不是吗?
 
        人都是个别存在的不同个体,不可能永远都“一心同体”。
 
        对病情最大的处方是希望。
 
        人们不妨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节庆去参加去参加,去做心灵的清洗沐浴。
 
        人们要改变平常会发生的心理状态时,通常都需要某种“仪式”。
 
        腐败和发酵相通,有时由于彻底腐败,可能从中得到“美酒”也不一定。
 
        笑有使事情客观化的力量。
 
        所谓任性,是完全忽视年龄和地位的差别,而能坦然表明自己的知识和想法被批评是的用语。
 
        任性的学生往往有一定见解,后来很多人是会成大器的。
 
         有些父母因为急着想看到孩子的成长,而忍不住想要破茧头看里面的情形。
 
        人类要茁壮成长,都需要经历某种类似“蛹”的体验。
 
        对人来说,这个世间的生活好比“蛹”,而死则是变成“蝴蝶”飞往死后世界的出发。
 
        人类,并不是谁单方面对谁有帮助,其实是相互帮助的。
 
        如果能留意到心的能量循环,并学习巧妙地接收进来的话,人可以工作得更带劲,还有余力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活得健康又快乐。
 
        “心理准备”之中,最重大的事情是,要能觉悟必须彻底倾听对方的话。有心理准备的对谈,是既耗精神又花时间的,并不简单。
 
        摄言障碍——一切变得太“丰富”了,无论书籍、网络等,言语信息因为过度丰富之后,似乎引起摄取障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