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视野:不够尊重年迈父母时,我们该羞愧还是该心痛?

 王明鹏 2020-03-26

从心理学角度看,我们都是本能欲望动物,看到付出,接受委屈,体味比较,这些都不是事儿,重要的是该做啥做啥,该怎么做自己就做自己。无论羞愧还是心痛,心理冲突来了欢迎她,心理冲突要走欢送她,就好!

说到人际互动里的尊重,我的基本看法是想对所有人保持尊重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如果试图去做到,唯一可行思路就是从人性视角暂时降低自恋,把自己打回原始本我原形,也就是自我弱势化,理论依据就是许又新教授关于我们与心理障碍病人并无本质区别的那段话。

|好好和父母说话容易吗

下午遇到朋友来访,说起来家庭、父母、孩子的互动关系话题,不自觉谈了很多,其中涉及尊重问题,一些小事情颇有启发性。

他说,周末买些东西回农村看望年迈父母,正好遇到姐姐过去。把买的东西告诉老妈后,转身听到老妈给姐姐说,“刚才说你不用买东西吧,这不过来就都买了啊”。朋友告诉我,当时听了老妈这话有些不舒服,好多孩子觉得总是自己买东西,略做比较就有些异样委屈。这又带来自责,因为知道这是老妈夸自己,同时各人性格脾气具体情况原本就不同啊。

这种心态下,随后就有了情绪。比如知道自己要去孩子姥姥姥爷家,老妈就特意说可得多买东西啊,自己不耐烦回答当然的,这些事儿不用管,都知道呢。

还有,当老爹嘟囔那谁谁工作怪忙啊,好久都不过来了,自己又忍不住不耐烦接茬,不是出发了嘛,再说即便退休了不过来又能如何。老爹接话说这不是想问个事嘛,那事儿上次说过了的。

觉察自己急躁之下的不耐烦,不耐烦之下的曲解,又有羞愧,好好听人说话不行吗,让人把话说出来不行吗,听听不合心意不同观点的话又怎么了!

刚看过理解尊重文章,好有启发,感觉理解了,要把自己主动示弱,不视作病人也得看作普通人,可是遇到现实一触即溃,理性全无,只有感性的情绪在左右自己!

真是悲哀,自己搞不清楚是应该对人羞愧,还是要对自己心痛。

我说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心理冲突”,并不少见,非常普遍,你的坦诚让我肃然起敬。

|不要替代别人生活但可以共情需要

我们接着谈论之前说过的一个真实故事,两位70多岁老人,身体不好,子女外地工作,照顾不上,最后决定去养老院生活,这是自愿的选择,也不能说孩子不孝顺,当然似乎也不能说孩子很孝顺,该如何看待呢?其实,这不过再次证明,“谁也无法替代我们生活,哪怕是父母与孩子”,同理,“我们谁也无法替代别人生活,哪怕是父母与孩子”。

还有个故事,说是儿子作为职场人士,整天忙碌,鞍前马后服务于领导,有天接到电话,农村父亲要来城里送青菜,颇不耐烦道啥不缺别来,被妻子抢白就不能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一次吗。儿子刹那间顿悟,羞愧,心痛,当父亲来了,陪着好好说话,走时送到车站,后又电话问到家否,老妈说他老爹这次回来都哭了,真的感觉是亲儿子的味道了。

自古说百善孝为先,又说忠孝不能两全,真的如此吗?心理学认为其实这个矛盾背后,是不敢承认个体内心的小我与本我罢了,“自己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不敢承认才会出现自相矛盾,乃至严重心理冲突。

|看到心理冲突,允许情绪来去自由

朋友接着说,最后自己还是释怀了,不是想通了什么,而是听老妈说了老爹洗澡的事情。昨天老爹哀怨自己不能出去洗澡了,一番对未来的惆怅悲观,被老妈责怪说没啥大不了的,就在家里洗好了,后来在家洗过很舒服,老爹感激说被责骂了一顿,心里还怪舒服呢。

他说,听了老妈说的这个故事,自己心里那些哀怨委屈又瞬间消失,自己原本为父母做的事情寥寥无几,根本不值一提,自己的心态简直可笑极了,父母的心理与生活依靠的是老人家彼此照应与互相理解,“少来夫妻老来伴”,这才是真实的也许无奈的现实。

|结束语

从心理学角度看,我们都是本能欲望动物,看到付出,接受委屈,体味比较,这些都不是事儿,重要的是该做啥做啥,该怎么做自己就做自己。无论羞愧还是心痛,心理冲突来了欢迎她,心理冲突要走欢送她,就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