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语八百句

 长青树会馆 2017-05-05
古语八百词
 
说明:
1.《古语八百词》乃笔者参考多种材料制作的个人记诵本。  g; }, K- F: E/ S. o6 S
2.释义不求齐全,但提其要。
3.提倡无压力学习,每天敲发2~3个词。
: c7 D: j2 d# N/ _
4 B5 l3 \- @9 R. H% [7 f/ ]5 N
1.【言】' }% {+ Z  \0 ^; k( t! t
①动词。说、说话。  《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言。”9 F- ~2 u( c  U$ K1 j; ~
引申为谈问题、表达意见。《战国策·赵策》:“胜也何敢言事?”
5 y5 H' E! B3 p! `; Z) j
②名词。话、言论。  《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
引申为一句话为一言。《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个字也叫一言。  《史记·老子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 Y: e. N- B0 w- \
2.【语】
①动词。说话、谈论。《论语·阳货》:“居(坐)!吾语女。”
②名词。话、言论。《论语·季氏》:“吾闻其语也,未见其人也。”8 h1 `& I+ b/ A4 C; T6 z

〖辨析〗在古汉语里,“言”是自动跟人说话,“语”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较大。

3.【谓】
①对(某人)说。 《战国策·赵策》:“太后明谓左右。”
②认为、叫作、叫。 《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7 `+ N. {* }6 h
③评论(某人)。 《论语·公冶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0 X% n% c0 a; @

4.【访】
①咨询。 《尚书·洪范》:“王访于萁子。”5 ]  z! P5 p3 T) d
引申为探望、拜访。 杜甫《赠魏八处士》:“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E- b) y, ?/ C- |- [
又引申为探访(古迹)。 杜甫《玉台观》:“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4 A7 R/ m, _( q/ ?2 a; _9 q6 C3 ]1 J
提醒:上古时代的访只有咨询的意思。
 

5.【请】
请求、请。 《韩非子·内诸说上》:“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
〖提醒〗“请”后面带动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第一种是请你做某事,如《左传·隐公元年》:“则请除之。”第二种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如《左传·隐公元年》:“臣请事之。”上古时第二种意思常见。
6 o3 O! j7 u) Q' s3 V
6.【召】
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 《左传·隐公三十二年》:“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 [/ x7 F/ E
引申为招致、导致。 《荀子·劝学》:“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
〖辨析〗“召”与“招”不同。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报】" w* a9 o' B5 Q) _6 a( V
①断狱、判决罪人。 《韩非子·五蠹》:“报而罪之。”
②报答。受了别人的东西后还送东西,表示报答。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e' H' X9 x! W+ x
引申为报恩或报仇。 《左传·成功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报。”8 X& R& `# o7 C* t
引申为天对人善恶的回报。 《荀子·宥坐》说:“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s/ ^% y" B& N. l) S
③奉命办事,办完后回来报告。 《战国策·齐策》:“庙成,还报孟尝君曰。”
④回信、答复。 司马迁《报任安书》:“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4 Y4 C( j* q5 C
$ B. z2 E3 _6 |" V+ j. i
8.【告】, A# k- A3 c4 S9 j- N% [' R
①告诉。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②规劝。旧读入声,读?ù。这个意思一般只用于“忠告”。 《论语·颜渊》:“忠告而善道之。”
' b( `) w) u. m% H! \3 f1 f9 z
〖辨析〗
1.报~告:“报”一般用于复命,“告”用于告诉。二者差别很大。5 O! a: }$ D5 F5 r# H' w( V
2.告~语:在“告诉”的意义上,二者是同义词,但对上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3.告~诰:二者同音同义,后来分化,告上为“告”, 告下为“诰”。0 c; W. h+ s  z- @7 g8 T
9.【谏】
①用言语纠正君父、尊长的过失。 《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  《论语·里仁》:“事父母几(暗地里)谏。”
0 z. e- p0 r3 v( f! C5 Y
10.【讨】$ n% |' n6 a4 `# q
①声讨。 《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②研究。这个意义只用于“讨论”里。(讨,研究;论,评论。) 《论语·宪问》:“世叔讨论之。” & X$ R+ \$ L0 p+ B" N- l" Y8 p0 s
11.【反】
①翻转、倾倒。 《诗经·周南·关雎》:“辗转反侧。”# w' T6 d5 |; x& i" f
引申为相反、对立。 《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U9 P' P! K, y+ e: u1 r. N+ X
又引申为反而、反倒。 《诗经·邶风·谷风》:“反以我为雠。”
②回来。 《左传·宣公二年》:“反不讨贼。”
引申为退还、归还。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受?反璧。”(?,同“餐”。)
又引申为反省。 《孟子·公孙丑上》:“自反而不缩。”(缩,直。)* d+ w4 R. O2 d  S+ ]$ [

12.【复】
①回来、回去。 《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 U" ~8 q0 K0 l& ^& n
〖辨析〗“复”是“往”的反面,所以有“往复”;“复”与“往”是同义词(都是回来),所以有“反复”;“复”与“来”意思相近所以有“来复”。
引申为回复、报复。 《孟子·滕文公下》:“为匹夫匹妇复仇也。”9 P5 Q8 I! U% m
②副词。再、又。 《史记·项羽本纪》:“得复见将军于此。” ( Z+ {! f- {# x2 B4 f1 b) d/ O! F* b
16.【驰】5 }% N; `$ t) H0 T
使劲赶马。特指驱马进击。 《左传·宣公十年》:“公将驰之。”8 t6 @$ M$ I( @/ ]3 {
〖提醒〗在上古汉语里,“驰”是人的行为,到了后代,“驰”才是指马的动作。
〖辨析〗驰~驱  “驱”是赶马。《战国策·齐策》:“长驱到齐。”段玉裁说:“驰亦驱也。较大而疾耳。” “驰驱”连文发展为双音词。《诗经·大雅·板》:“无敢驰驱”,意思是放纵。又作“驱驰”。诸葛亮《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比喻为人奔走效力。
* \0 w  M$ Y0 D  {
17.【骤】
①马跑。 《诗经·小雅·四牡》:“驾彼四骆,载骤??。”(??,读qīnqīn,马快跑的样子。)) E8 u1 a: n" Y# L2 k, W
引申为快速。 《老子》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大风刮不到一早晨就会过去,骤雨下不到一天就会停止。)/ ~+ Q2 Y, e& b/ f# @
②屡次。 《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 
13.【舍】+ y% |8 ^! A7 S& p4 J. L# E
①宾馆、招待所。 《庄子·说剑》:“夫子休就舍。”(请您休息,住在宾馆里。)! _9 s4 d9 `1 F4 G- F& y
引申为房舍。 
②住一夜。特指行军或狩猎的临时住处。 《左传·庄公三年》:“师行一宿为舍。”
③放弃、不要、不取。这种意义后来写作“?(shě)”。 《左传·隐公元年》:“食舍肉。”
引申为释放。 《孟子·梁惠王上》:“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 _& [1 z! @4 I. S3 m4 T8 i& y
14.【次】- D& c" R$ X4 P/ `4 e
①依顺序排列。 《左传·成公三年》:“次及于事。”9 E2 s. `" t  R) y8 ?+ v& n* R
〖提醒〗上古的次字不用作量词。3 t9 I# C8 p. |- }6 H" N
②临时驻扎。 《左传·僖公四年》:“师进,次于陉。”
! x2 ]" i# W# {' v7 G- Q+ k1 N
15.【如】
①往。 《左传·成公十三年》:“文公如齐,惠公如秦。”, x9 l+ D" Z; O
②像。 《史记·项羽本纪》:“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
③形容词词尾。 《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严肃的样子),夭夭如也(舒服的样子)。” , Z( s/ V+ f# O9 P& u! B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