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设计阶段有所突破 以目前项目组较为成熟的地理学科为例,已经实现从知识设计转向行为设计,从围绕让学生知道什么到围绕让学生做什么来设计教学。从知到做,多接受到行动到经验,这是中国基础教学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之一。一百年前,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短时间和世界教育文明发展的方向也迅速接上了轨,那就是早期留学归来的一批教育家带回来的教育思想,以及以杜威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思想家送来的理念。那就是从知识中心到经验中心,从接受转向活动、转向行为。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再是围绕知识而是围绕行为而展开的。 听课时,我也在想,我现在看地图有点晕,拿到地图,我整个人要转向北边,这在心理学上叫心理旋转。我为什么在头脑中很难旋转过来呢?那是因为早期很少接受这样的训练,从小没有拿地图找地方、找东西的习惯。我们光知道地图的南北,但要把它变成行动的过程是两码事。很多人拿着地图没有用,这就是知和行的脱节,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存在差异。这个突破不容易,其实就是对模式这一概念的突破。模式这一概念的产生,是跟知识的系统教学相关的。很多专家强烈反对教育过程模式化。什么叫模式,就是知识教学的程序和要素,如果以知识教学为中心,任何模式化都是对教学的伤害。如果以行为、以经验设计为中心,就是对教学的重要的支持,如何对模式进行变革和发展,项目组在选择核心词汇时用了范式这个词。范式,意味着相应的变革,以知识为中心的单元思想也转向了到以活动为中心的变式。我们常说单元教学,可以以知识为中心展开。比如阅读的教学中,爱父母这个主题,把所有和爱父母亲情相关的主题放在一个单元,这样进行教学就完成了单元教学吗?这种教学很可能还是以知识为中心,我们项目组所说的单元,实际是以行为、以主题的方式,项目组称之为各种变式。地理项目组第一学期比较成熟的十个方面的主题资源开发,就是基于人的经验和行为主开发的,这将带给老师和学生完全不同的教与学感受。 在项目实施阶段实现突破 课堂教学如果以行为、经验为中心展开,就不可能再以灌输的方式进行,只能以合作、研究、展示的方式来呈现。“互联网+”带给人们的变化,就是线上和线下的联动,它让我们行为变得更加立体,不光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更是时间空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立体。技术将更多地支持学生的学习,让新课程和新技术更深度地融合,形成学生中心、学习中心、线上线下融合、交互探究的课堂,实现学科内外课堂内外的融通,可逐步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态。 在成果共享阶段实现突破 《学记》中说过:“相观而善之谓摩”,同行相互看看,一起做得更好,共享其实就是相互分享、相互促进。我们江苏省基础教育设立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就是想以一个地区、一个项目为典范,大家观摩共享,从而推进整个面的提升。现在,我们在共享阶段用学科盒子代替电子书包,这是非常重要变化。学科盒子是可复制、可发展、可创造的,可以吸纳每位同行新的创造和贡献。这也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封闭的电子书包好做,开放的共享学科盒子难做,但网络运行的低成本,云平台的加入,让我们共享过程变得便捷高效。我们可以在已有成果的地理学科资源盒子的基础上再加一把火,促进其成熟,并通过他们的启发,使其它学科也能形成便捷可推广的成果。 我们江苏省教研室一直在研究课程改革,和项目组一起搭建平台,寻找资源,共享成果,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未来我们将一起努力,实现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
|
来自: 昵称13526324 > 《网文摘手》